刘明康度过了繁忙而有成效的2004年。在总结2004年的工作时,他说,银监会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做好银行业监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以新的监管理念推进监管创新,必须坚持监管与改革并重、监管与开放并举,必须注重加强协调配合
人们看到,在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初步奠定了现代公司
治理结构,开始了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机制转变。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先行试点的8个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开始显现,扩大试点的21个省(区、市)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其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也继续推进。
2003年年初,中国银监会成立,刘明康受任掌门,开始了由一位职业银行家向监管者的转变。按照中国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诺,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这位睿智银行家将如何继续带领改革任务依然繁重的中资银行进一步突围?人们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刘明康。
1 深入基层大兴调研之风
刘明康的求真务实作风,从其屡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匆忙身影便可见一斑
2003年12月31日晚,刘明康来到北京市商业银行(现北京银行)视察工作。这是银监会成立以来,首任主席第一次年末到基层慰问。
2004年6月10日至11日,刘明康在湖北银监局调研时表示,宏观调控的政策成效已初步显现,随着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宏观调控的目标和经济的“软着陆”是能够实现的。
2004年7月28日至30日,刘明康赴浙江部分地市的中小民营企业、基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进行调研。刘明康在调研中称,要从企业、银行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分析各类贷款紧张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200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刘明康到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实地调研,重点了解宏观调控中企业资金供求状况和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进展情况。调研期间,刘明康在东北三省和西北五省区银监局局长座谈会上表示,四季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测分析,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严禁在降低不良贷款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2004年12月,刘明康在山东调研期间表示,要充分估计银行业存在的风险研究、适应宏观调控形势变化,冷静处理宏观调控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应对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要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他表示,尽管受固定资产项目清理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银行业双降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经过不懈努力,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上述刘明康的行程和讲话可以看出,他十分关注在宏观调控政策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出现的新变化,特别是基层金融机构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他对企业的金融需求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不仅关心国有企业,也关心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在银行和企业两者之间,他很好地完成了作为监管者应做的工作。他明白,监管的目的不仅是让金融机构能保持良性运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要为企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他观察问题细致具体,对于有着较强生命力的,对国家的就业和税收作出贡献的小型企业的金融需求,一直给予较高重视。
2 开放思维一以贯之
在担任银监会主席前长达24年的金融从业生涯中,刘明康先后在央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任职,对中国银行业的方方面面都可谓了如指掌。早年留学英伦的学历背景,以及工作中与众多国际银行业人士的交往,使他一直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置于全球金融业变革的大平台上加以考量
刘明康在公开场合所作的演讲中,每每提到的一句话就是“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他深刻理解中国在加入WTO时对金融业开放所作出的各项承诺,也寄希望于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国内银行业的改革。
于是,在总结2004年工作的时候,他继续提出要“进一步简化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程序,鼓励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中资银行重组与改造,推动外资银行进入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促进外资银行发展外汇贷款业务。”事实上,在他的主导下,银行业开放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2004年12月1日,刘明康宣布,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昆明、北京、厦门、西安、沈阳,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从13个增加到18个。他鼓励并一直努力推动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实践正在证明,当中资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其董事会运作、风险管理、市场拓展和业务经营都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同时外资银行也增加了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这确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刘明康的开放思维还体现在决策过程中对外籍专家意见的倾听和重视。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银监会组建了由国际知名金融人士组成的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包括了国际清算银行前总经理安德鲁·克罗克特、英国英格兰银行前行长爱德华·乔治、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主席杰拉尔德·科雷根等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国际金融界人士。他们在帮助制订中国银行业改革计划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际咨询委员会的6个高级顾问中,有3个是英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前任官员。有人分析说,刘明康的监管理念有“英式监管”的色彩,便常以此作为一个佐证。事实上,与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渊源类似,英国金融服务局也是从英格兰银行分离出来的,应该说,英国对银行业监管的做法对中国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
刘明康的英语很好,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与国际银行业界的交流。基于开放的大势所趋,他要求银监会工作人员注重外语的学习和掌握。在一次银监会团委委员会议上,刘明康对银监会的青年员工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加强外语学习。他说,银行业作为一个国际性行业,外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外语技能而仅仅依靠翻译,就会给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时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学好外语对银监会广大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非常重要。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今后提拔干部,特别是40岁左右的干部,要逐步把外语水平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 对内改革严谨务实
扩大开放的目的和基础是深化改革,这是刘明康的一贯观点。他认为,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与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扩大开放的作用不言而喻
2004年,银监会确立了“提高贷款分类准确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新思路,明确把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作为实施监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银监会成立以后,刘明康首先“抓两头”———重点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银行率先进行试点。在2004年,中行和建行率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股份公司。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也从8个省市进一步扩大到全国29个省区市。
国有商业银行这次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在注资和进行财务重组的同时,着力促进实现体制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和内部管控机制的转变。为此,银监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充分结合中国实际,切中时弊,及时制定并颁布了两行公司治理的改革与监管指引,规定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详细的时间表。细致而精准的监管指引在中行和建行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两行的员工熟悉这个指引,谈话每每引用其中的条款。可以说,指引所包含的新思维已经渗透在两行改革的全部流程。
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确定,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刘明康关注着刚刚发生“物理变化”的这两家试点银行的改革进展,他说:下一步,两家试点银行改革的重心将转移到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上来,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通过改革,两家银行的“化学变化”会越来越明显。在继续推进中建两行改革的同时,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已经展开。
在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同时,刘明康也特别重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刘明康提出,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是,以规范公司治理为中心,抓好内部控制和资产品质,通过改革重组和规范管理,促其建立起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经营业绩考核上,刘明康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双下降”放在重要位置。他明确提出,“双下降”不但要考核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考核不良贷款绝对余额的下降。
4 理性的风险意识
在金融圈内,刘明康以坦率、不尚空谈著称,这也体现在他对金融风险的清醒认识。他说:“多年来,我国银行业一直与风险赛跑。”刘明康认为,中国银行业主要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这三大风险
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这三大风险中,刘明康认为,信用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而信息披露、信息透明是改变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关键所在。
1999年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接近50%,相当于当年GDP的40%至50%。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曾经对这个数字作了很多粉饰。银监会成立后,即以真实数字示人,反而取得很大的公信力。市场风险随着公众与企业两方面的需求不断高涨,市场风险也在不断高涨。
刘明康认为,银行业案件高发态势始终没有得到很好控制,这是操作风险。他说:“银行业出现了一些丑闻和重大案件,这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总结起来有‘三个80%’现象和‘三个一’现象。职务犯罪80%,尤其是一把手犯罪问题严重;案发在基层的80%;内外勾结作案的80%。一把手纷纷落马,内部环节一路打通,犯罪分子一跑了之。主要是我们的信用文化和管理制度出现问题,好人主义盛行,有章不循,规章制度不能与时俱进。”
这位敢于直言的银行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在于分支行长权力太大,组织架构层级过多,缺乏效率,计算机系统只是模拟会计的手工运算,没有真正的数据库概念,而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假账不能被及时发现。“在国外,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一个银行有几千个行长。”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刘明康此语极具穿透力。
在2004年打击银行业内部违法违规过程中,时常笑容可掬的刘明康给人们留下了“铁腕”的印象。2004年银监会的现场检查使一批高级管理人员落马,银监会因此也有了“金融警察”的美誉。2004年全年银监会共查出违规金额5840亿元,比上年增加4072亿元。同时,在银监会建议下,各类银行机构实际处分违规人员4294人,还有各类机构高级管理人员244人“落马”,被银监会依法取消任职资格。同时,全系统共派出检查组1.67万次,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乡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邮政储汇局等进行了全方位检查。以通报、警告和罚款等方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处理。
刘明康非常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出。《新资本协议》代表了监管理论中的先进理念。与原有的资本监管相比,《新资本协议》更加注重风险管理。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新资本协议后,银监会立即组织了翻译。刘明康认为,新资本协议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允许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IRB法)计算监管资本,这将有利于促进银行业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5 注重法制与文化建设
良好的法制法规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金融稳定运行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在刘明康的领导下,银监会一直高度重视金融监管法规的制定
回顾过去两年银行业法制建设便可以发现,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核心,以《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行政法规和大量的金融规章为主体,以金融司法解释为补充的银行业法律体系。据统计,到2005年4月底,中国银监会已经发布了127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信用风险类22件,市场风险类6件,操作风险12件,综合风险管理类23件。
在做好具体的监管工作的同时,刘明康很注重监管文化的建设。银监会成立伊始,在总结以往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项监管新理念:管法人,重视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管风险,注重对系统性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管内控,着力促进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提高透明度,增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与银监会依法履行职责的透明度。
在深化银行业改革过程中,如何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也是刘明康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利用多种场合向人们宣讲“信贷文化”这个宏观的词语。或许只有到将来的某一天,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位具国际水准的、有远见的银行家的良苦用心。
刘明康这样描述他对信贷文化的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根本上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必须积极培育和建立良好的银行信贷文化。这是因为信贷决策归根到底是人对人作出的判断,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提供给正确的人,从而使这些人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并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信贷文化的要求是要有为信贷决策而进行的尽职调查、建立和贷款相关的各种文件、明确贷后监督执行措施和非自愿的冲突解决机制。但仅有这些仍然是脆弱的,它还要求借贷双方在信贷决策过程中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遵守包括像借债必还钱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
细思之,刘明康对信贷文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作为改革者的文化底蕴以及为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的理想和追求。
点滴刘明康
刘明康的英语很好,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与国际银行业界的交流。
在银行和企业两者之间,他很好地完成了作为监管者应做的工作。他明白,监管的目的不仅是让金融机构能保持良性运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要为企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这位敢于直言的银行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在于分支行长权力太大,组织架构层级过多,缺乏效率。
刘明康这样描述他对信贷文化的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根本上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必须积极培育和建立良好的银行信贷文化。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6月21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