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转移剩余劳力--解决海南“三农”问题的关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11: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一、引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规律,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纵观中外发展史,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是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结合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实际上同时是一次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和工人。发展经济学更是把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看成是发展中国家
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海南现有农村从业人员250.0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7.4%。假如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按照建省17年来平均每年新增4.24万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将达到317.88万人。依据较为合理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测算标准和现有的土地承载力,同时考虑耕地面积有限且在不断减少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农业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等因素,海南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农村仅需要120万左右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余的200万左右劳动力亟需转移。这就要求从现在开始每年需要转移约12.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如果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出来,众多农民仍在有限的土地里“刨金”,农村的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总之,海南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大问题,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大问题。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海南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工业化、城镇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阔而持久的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国内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旺盛。如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紧缺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这为海南加快向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海南早日崛起。

    二、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头进一步增强。

    2004年,省委、省政府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年末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累计达到31.84万人,占乡村总劳动力的12.7%。其中,当年外出从业劳动力高达8.29万人,占期内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人数的31.9%,转移势头十分强劲。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省内。

    2004年末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省内转移的达20.27万人,占78.1%。其中,“省内县外”为10.96万人,占42.2%;“县内乡外”9.31万人,占35.9%。在“国内省外”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50万人,占21.2%;转移到“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793人,占0.7%。

    (三)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居多。

    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最多,共有15.45万人,占59.5%。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数7.71万人、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数4.46万人,两者占农村外出从事第三产业的78.8%。其次是从事第二产业的有7.84万人,占30.2%。其中,从事工业的有4.85万人,占18.7%;从事建筑业的有2.98万人,占11.5%。这反映了海南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由服务业吸纳,与其他经济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靠工业吸收的情况不同。

    (四)外出从业劳动力普遍呈现为低学历、低技能、年轻化。

    从文化程度构成来看,外出从业劳动力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外出从业劳动力高达71.7%,其中初中程度占54.7%、小学文化程度占14.6%、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4%;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8.3%,其中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1%。

    从劳动技能培训来看,外出从业劳动力接受培训的人数很少。受过专业劳动技能培训的外出从业劳动力仅有4.07万人,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15.7%。绝大多数外出从业劳动力没有经过专业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相对较低。

    从年龄结构来看,外出从业劳动力呈现明显年轻化。16-30岁的外出从业劳动力占全部外出从业劳动力的80.3%。其中,23-25岁的人数占32.9%,16-22岁的占25.5%,26-30岁的占21.9%。31-40岁的占11.6%;41-50岁的占5.1%;50岁以上的占2.0%。

    (五)外出从业劳动力以民间自发转移为主。

    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转移人数达20.63万人,占79.5%。其中,“亲戚朋友介绍”的占40.2%,“自发”的占39.3%。“政府或单位组织”的仅占6.0%,“其他形式”占14.6%。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劳动力转移服务明显滞后。

    (六)外出从业劳动力男性略多于女性。

    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性有13.42万人,占51.7%;女性有12.54万人,占48.3%,男性多于女性0.88万人。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海南、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第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海南人均耕地面积一亩多一点,依靠有限的土地来实现农民富裕,难度很大。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第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优化结构,直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农民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第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目前,海南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也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促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能够使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外出从业农民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仍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4年海南市镇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39%左右,低于47%的世界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带来了需求不足、第三产业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7.8%,工业化率很低,造成了整个经济发展失衡,使得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仅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18.7%。尽管第三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但由于不够发达,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仅约15万人左右。

    第二,缺乏一整套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环境来讲,还缺乏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业后,户籍管理、权益保障、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问题,都应有相应的政策作保证。政策不明确、不配套,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三,政府服务仍较滞后,尚未形成自由、开放、统一的劳动力转移市场。目前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府和相关组织服务滞后。在近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或单位组织的只占6%。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80%以上外出从业的农民是通过亲威、朋友介绍,这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极大的无序性。三是信息渠道不畅,劳动力流动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四是就业市场秩序不规范。少数不法者混迹其中,坑害进城务工的农民。这些都说明自由、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第四,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较落后。海南农民没有家庭手工业的传统,加上外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缺乏,使其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从事的工种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报酬比较低。一些在城里就业了几年后,由于收入微薄,并考虑到生计、成家等因素,无奈又选择回农村务农。

    由于海南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养成了许多人安于现状的思想,缺乏吃苦耐劳和开拓精神,存在着小富即安的观念,未能形成驱动他们走出去从业的强烈内在源动力,使得他们安于厮守故土,比较依恋祖祖辈辈厮守着的农村。这些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现实难题。

    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各级政府应把它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海南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海口、三亚、儋州、琼海等中心城市的发展,提高中小型城市大量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重视小城镇建设,扩大中心城镇建设规模。小城镇、大战略。一方面要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按照产业政策,加强对农村工业小区的规划指导,集中建厂。

    积极发展工业,提升工业化水平。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产值较大、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产业集群。除了大力发展油气化工、汽车等现代工业外,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原料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新一轮的增长,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三产结构。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同时要积极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使农村三产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要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为原则,把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农民和市民,放到同一个层面上来统筹考虑,打破一切导致城乡差别的制度壁垒,实行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当前要抓紧清理农民工进城就业限制性的不合理政策,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社会保障、务工管理等机制,并将其以法规或条例的形式明确下来,严格贯彻执行。

    (三)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劳务管理机构,实行城乡统筹,以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组织、服务和管理,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代理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县、乡政府要切实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三是建立和完善职业中介组织,作为沟通和连接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四是要逐步建立起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行乡镇与省、市、县实时联网,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五是要逐步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实现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

    (四)大力拓展国内外劳动就业市场,建立稳定的岛外劳务输出基地。

    要抓住国内发达地区农民工短缺的机遇,全面、尽快落实《泛珠三角九省区劳务合作协议》,积极开拓“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新劳务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要抓好发达国家劳务需求量大、国际经济合作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及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机构进行对口培训和用工对接,积极拓展国外就业市场,不断扩大海南农民到海外从业人员数量。依靠政府及有关组织,建立稳固的岛外劳务输出与输入基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

    (五)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扫除文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尽快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要大力向农民宣传从土地上转移出去的好处,引导农民破除安于厮守故土、小富即安的观念,积极外出“打工”,敢闯敢干,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海南省统计局 课题组长:张恒

    副组长:符国瑄

    成员:吴坤雄 吴声波 曾德立 陈文科

    执笔:曾德立 陈文科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海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