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世界贸易排名升至全球第三位。然而,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外贸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建设较为薄弱。而相比之下,国际市场名牌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个别行业超过90%。最近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再次给中国的出口企业敲响警钟,以量取胜的外贸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已经难以为继。近日,在广州市医药行业协
会举办的主题为“广州市医药企业应对国际技术壁垒、争创品牌产品”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目前在“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医药品牌不多,相比其他行业,出口药品在自主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要提高医药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培育和创立高质量、高档次、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名牌出口商品势在必行。医药出口名牌少的症结据商务部的消息,2003年,国内市场上80多种主要消费品销量前十位名牌的市场份额高达65%,而同年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比例却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称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品牌的附加值偏低。业内人士就此举例,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著名品牌中,中国仅有“海尔”一家进入;从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占50%以上,一般贸易中估计有一半以上为定牌生产,而这些都是我国贸易增长的软肋。为此,原国家外经贸部(商务部前身)于1999年在全国开展创名牌出口商品活动,并陆续公布了四批共118个品牌作为外经贸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予以推动。但其中医药品牌却只有“同仁堂”1个。2005年3月,商务部公布了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其中医药保健品品牌数量有所增加,但仅占全部品牌总数3.7%。其中,化学药物品牌5个,中药品牌1个,保健品品牌1个,相当多的医药出口企业榜上无名。国内某知名企业事业部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中药品种出口量比较小,所以目前企业主要以内销为主。”但据记者了解,该企业一中药品种的同类“洋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每年销售额能达到6亿~7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一年的中药出口总额。即使出口形势较好的化学制药企业出口产品也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为主。据了解,目前,我国超过90%的原料药出口国际市场,已经跃升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是其中名牌出口商品却是凤毛麟角。缺乏医药出口品牌的症结何在?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技术贸易处处长江榕认为,国内一部分企业对开拓国外市场不够重视,对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进入市场的标准和条件的了解不充分。此外,一些企业在培育出口品牌、转变营销思路、加强品牌保护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江榕说,一些企业只在现有产品中找出路,有什么就卖什么,缺乏长期培育品牌的意识,而有的企业注重出口,却忽略了商标保护,结果许多好产品商标在国外遭抢注,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冲击。政策倾斜力度加大2005年,东北制药总厂的“东北”牌被评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东北制药总厂宣传部勾希连告诉记者,由于“东北”牌2005年年初刚刚被评为出口名牌,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直接效应还没有马上显现出来,但是“成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对于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产品出口肯定有好处,是对企业培育无形资产的一个促进”。而据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负责本次申报的人员介绍,本年度申报名牌主要侧重于出口额、品种占有率、专利及专有技术、高新技术应用等几个硬件。对被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企业,商务部将在知识产权保护、形象宣传、国际市场开拓、贸易配额、展会摊位分配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的政策。据悉,在6月7日国家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将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和增强我国企业和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意见》指出,国家在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出口品牌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出口名牌;对列入“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的企业所需的进出口配额,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予以安排;各级政府在各类政府采购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出口名牌;鼓励名牌出口企业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使用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和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优先安排名牌出口企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进步项目,积极支持其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需要放长眼光无疑,优惠的扶持政策对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一大利好。但是,成都一家中药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企业当然希望能够享受政府的政策倾斜,但是和原料药出口相比,中药出口不但附加值低,而且出口量少,根本达不到评选的条件,这是出口名牌商品中中药品牌少的原因之一。这位企业人士还告诉记者,成本顾虑是制约目前中药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国际中药市场还不成熟,很多靠低价优势扩大出口规模、以量取胜的企业在出口方式上宁愿选择“调拨”,因为采用这种方式成本最小。如果做品牌,企业就需要在出口国找代理商或者自己招聘人员,这笔长期支出必定会增加出口成本,一些企业就会认为不值得。“培育品牌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北京同仁堂集团宣传部部长金永年举例说,同仁堂10多年前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当初的出口规模也只有180多万美元,经过10多年的培育,现在每年向40多个国家出口100多个品种,2005年出口额已经达到了1000万美元,金永年认为,不同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模式,但是企业发展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医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中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扶植中药产业以及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于中药企业来说是发展机遇,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强化品牌意识。对于自主品牌建设有所规划,先从产品质量、设计、规范上做起,不断研究和借鉴其他名牌产品在海外操作的模式,避免在市场上为追求利益而采取诸如互相压价等低水平竞争,从而逐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创出能被国际市场认同的品牌。
(信息来源:医药保健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