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缩小城乡差距 晋城力推“以城带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09:33 中国经济时报

  聚焦晋城发展之路(下)本报记者 曹英 费建法 霍剑

  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的同时,山西省晋城市还采取了“以城带乡”措施,以缩小城乡差距。

  据了解,晋城市绝大多数农民已经摆脱贫困实现小康,但目前该市的农民增收的长效
机制还不完善,城乡差距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扩大。有关官方资料显示,2004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78元,比上年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仍比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低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5:1。

  采取“五个推进”

  “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三农’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密切相关,并且这些矛盾已不是只靠‘三农’内部的变革就能解决。就是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三农’之外,必须跳出‘农’字找出路,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反哺机制,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才能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晋城市市长夏振贵介绍了晋城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据悉,晋城市政府“以城带乡”主要采取“五个推进”:

  在推进农业工业化上使力气:该市紧紧围绕全市建设“四大基地”、“八大产业”的总体规划,按照“大中小并举,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发展方针,全力提升煤炭、冶炼、铸造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接续产业。特别是从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下功夫:重点实施新水源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耕地保护工程、机械化耕作工程以及绿色晋城工程等农业基础工程,加快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畜牧、蚕桑、中药材、蔬菜、干鲜果、小杂粮6大特色产业发展,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一家一户的小农式经济逐步向农业企业化经营转变。

  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上作文章:要顺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向,着力抓县城、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快人口、产业、资金等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小城镇的带动作用。而户籍制度改革和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就是最终的突破口,只有清除了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在推进农民知识化上加力度:要继续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工程和科技助农工程,加强农民经纪人的扶持培养。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增强其就业本领和致富能力,才能使其增收能力大幅提高。

  在推进“多予、少取”上下狠劲:要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今年是晋城财政对“三农”扶持最多的一年。从今年开始,在全市全部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免征总额3600多万元。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免除义务教育的杂费2400多万元,确保他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实施教育兴市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以教育公平为主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被晋城市政府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但晋城市的教育,还存在着中小学班容量过大、高中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振兴教育,晋城市政府开始了一场教育攻坚战。

  夏振贵这样描绘晋城教育兴市的蓝图:

  “一是要动员社会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针对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的实际,以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力争2007年底,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县验收,并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

  “二是要实行民办公助,扩大高中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就学需求。要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加大对农村高中和薄弱高中的扶持力度,引导示范性高中学校建设,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本领。各县(市、区)都要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重点建设一所综合性、高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同时,要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发展在职教育。

  “力争到2007年,全市普通高中年招生数达到15000-17000人,职业高中年招生数达到6000-7000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85%以上。”

  为了全面提高该市的农村教育水平,晋城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春季开始免收杂费,市区和县城行政区划以外的农村小学、初中在校学生以及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小学、初中在校学生,按该市“一费制”规定收取的基本杂费标准给予免收。

  “有了教育公平,人就有了平等的发展机会;有了解决问题的平等待遇,人与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就会日益减小,每个人才会觉得平衡,平衡了就和谐了,和谐了就发展了。所以说,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机遇均等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夏振贵说。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