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洪水之后,我国改变以往依赖水利工程的防洪策略,实施了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等生态措施。这些都是数百年来有识之士提倡的治本之策。面对水资源短缺,我们也必须反思几十年来一味强调增加供水的策略,转而从需求管理上寻找出路。
过去50年我们在开源上可谓不遗余力,兴建水库85000座,使全国供水规模从1000亿立方米增长到5800亿立方米。供水增长支援了经济的发展,但却大大超过了自然承载力。国际
上通常认为一条河流的取水最高不应超过40%,而中国北方早超过了这个标准,海河更是高达95%。
如今,寻找新水源越来越难,于是各地纷纷提出远距离调水方案。然而大型调水工程往往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国际国内经验表明,跨流域调水往往难以持久。不改变现行的供水体制和用水方式,大调水只能带来大浪费、大污染,会刺激干旱地区用水需求的进一步上升,为发生更大水荒埋下隐患。
10年前美国纽约也因缺水而拟定了调水方案,预计耗资10亿美元。但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后,人们发现,如果改进全城的马桶,节省的水量就可以弥补供水缺口。于是调水计划取消,该市花了近3亿美元更换马桶,弥补了每天37万吨的供水缺口。
变调水为节水带来的好处远不只节省了供水投资。一般说来,每多用1吨水就意味着多排放至少0.7吨的污水,而这些污水可以污染10倍于自身的天然水体,要达标排放治理费用高昂。如能防患于未然,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