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加快固原市劳务输出产业化进程的意义与对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10:47 商务部网站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固原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群众稳固脱贫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固原劳务输出的历史成效和现状

  固原市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全市共有人口15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4.6万人,回族人口64.48万人。回族占总人口的42.6%。全市共有劳动力73.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9.23万人;全市富余劳动力31.41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9.76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固原自发的劳务输出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全国劳务大军的相互流动,特别是由于固原人口的快速增长,固原薄弱的农业基础显现,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农村群众出于灾年补歉、丰年增收的考虑,自发地出门打工,群众称之为“搞副业”。“九五”期间,随着全国劳务大市场的日渐形成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在自发输出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由部分劳务能人组织和部分政府机构组织的小规模有组织输出,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经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固原市的劳务输出得到循序渐进地发展,逐步由农民灾年自发外出的副业型向规模化、组织化输出转变,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现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最直接、最快捷和最有效的途径,成为了全市和各县(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据统计,从1997年—2002年的六年间,全市(含当时管辖的海原县)共输出劳动力270多万人(次),累计实现劳务创收26.8亿元,全市输出的劳动力遍及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全面总结固原劳务输出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肯定了撤地设市后固原市委、政府提出的“劳务输出产业化”的新思路,确定了建设大六盘生态圈的总体目标,将劳务输出与草畜、马铃薯、旅游一同确定为加快固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此后,自治区政府又先后在固原召开了全区劳务输出现场会、全区劳务基地建设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制定了相关策略和措施,明确了对固原劳务输出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的政策机制,揭开了固原市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的崭新一页。固原市委、政府以此为契机,确定了“增加农民收入、培育一代新型劳动者、发展劳务移民”的总体目标和“政府推动、市场带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管理规范”的工作思路,以强有力的政府组织输出为龙头,掀起了全市劳务输出的一轮又一轮高潮。据有关统计数据分析显示:

  1、从输出数量来看:2003年全市共输出劳务53.6万人(次)(约合18万人);2004年全市共输出劳务22.87万人(为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本年度开始不再使用“人次”作为统计单位),其中有组织输出人数达到6.88万人,稳定务工在6个月以上的达到18.35万人,是历年来有组织输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年;2005年头四个月,全市已输出劳务近18万人,同比增长17.5%。

  2、从务工收入来看:2003年全市实现劳务总收入6.37亿元(含海原县),2004年达到6.45亿元(不含海原),同比增长29%;务工人员人均劳务创收2003年为1211元,2004年达到2820元,同比增长133%;全市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003年为37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7%,2004年达到500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到33.5%,比2003年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部分乡镇劳务收入甚至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或以上。

  3、从政府组织输出情况来看:2003年全市各级政府有组织输出共十余批次。这一数据在2004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即由全市各级政府直接组织输出的劳务达到20多批共1.51万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乘势而上,仅在春节过后的第一个用工黄金期,全市首批政府组织输出就达到历史性的6730人,分布于全国12个省区市的60多个不同企业。政府组织输出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从输出基地分布情况来看:仅2004年,全市就新增输出人员务工基地123个,从而在福建、广东、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浙江、内蒙、陕西、新疆等省区市建立标准化劳务基地(务工人员30人以上、稳固务工6个月以上、人均收入三千元以上)累计达到214个,务工人员达6万多人。其中在新疆各基地的有组织务工人员已达2万人(不包括历史上自发前往新疆居住半居住的务工人员,其约为10万人左右),在福建的有组织务工人员也已近2万人,且在迅速增多。固原在全区内重点建设工程、枸杞园、脱水蔬菜企业等务工的农民工每年达7.13万人以上。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通过近三年来的大力推进,固原的劳务输出产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培育和发展,劳务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链条初步建立,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且规模在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素质逐步提高。目前,劳务产业创收在固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已成为固原农民增收和稳固脱贫的最现实、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二、加快发展固原劳务产业的重大意义

  劳务输出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随着各经济要素的日趋完善和经济效益的日渐显现,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它必然会选择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固原的劳务输出已经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将劳务输出定位于固原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符合固原的实际,而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固原乃至整个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它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有利于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固原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农业基础薄弱,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为农村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而劳务输出使老百姓增加现金收入,许多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使自己和家庭走上了富裕道路。因此,现在有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已经把农业当作“副业”来经营,而把外出务工当作“主业”来。

  其次,它是教育农民的一所大学校,有利于快速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劳务输出更新了整个农村的传统就业观念,改变了农民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式,尤其是能使青壮年农民走出家门、走出大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走出了盆地思维,增强了发展意识,学到了市场经济知识。许多无力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劳务输出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实现就业,在获得收入的同时,学习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就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丰富了自己的才干,领略到了许多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东西,为将来进一步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也带动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当地经济发展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新一代建设者。用务工人员自己的话说,就是“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开了眼界、学了本领”。

  第三,它是转移农民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人地矛盾一直是困扰宁南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以固原为例,现有的1.13万平方公里土地承载着151万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4人。2004年末,全市共有耕地531万亩,农业人口134万,农民人均耕地仅3.96亩,其中水浇地人均不足0.4亩。通过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不仅立即减少过大农业人口对有限土地的直接压力,增加农业人口的相对耕地占有量,而且可有效缓解人口自身增长过快的压力。大量青年男女出门打工,由于观念、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在事实上已在大大减少了早婚早育,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第四,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消化的过程。劳务输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更新和资金、技能等,对于实现城乡互动和地方经济升级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方面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使得大量土地相对闲余,促进了土地流转,方便了有经营能力的业主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积攒的资金,回乡承包土地多种经营,参与当地特色优势农业的产业化开发,加快了农村各种产业化进程。二是加速了小城镇建设步伐。部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利用学到的技能和积累的资金,在乡镇或县城大规模修房造屋、购买住房、开办店铺、兴办企业等,既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又扩大了小城镇规模。三是顺应了工业化发展要求。固原每年都有大量青年农民输出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电子、制衣、鞋业、家电等企业工作,直接参与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对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做着一定的贡献。同时,部分积累了资金和技术的务工人员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各类大小老板,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三、影响固原劳务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劳务输出对固原来说是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必须要经历自发输出、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三个阶段。当前,固原的劳务产业总体处于政府强有力推进阶段,其产业布局、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都处在初级发展层次,各项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尚不完备,劳务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务输出规模与剩余劳动力资源不相适应。劳务输出总量相对较小,尤其是大规模、成建制的组织输出办法不多。现阶段农村80%以上的富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联系、能人带动介绍到外务工,农村劳动力剩余仍然较多,盲目性劳务流动比率较高;输出方向比较单一。加上受传统务工择业观念影响,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临近或生活习俗相近的部分省区市。

  (二)劳务信息网络建设与劳务供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劳动力市场建设缓慢,用工信息少,传输渠道单一,劳务信息的充分有效利用受到限制,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相对滞后。另外,受经费、编制等的限制,维权服务机构和人员力量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务工者权益经常难以保障。

  (三)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与新的务工形势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固原的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80%左右,普遍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知识。大量自发外出务工者仍以从事建筑、建材、搬运、采矿等体力型工作为主;法律、道德、综合等素质较低;绝大部分务工人员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部分务工人员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和诚信意识,影响了固原劳务品牌的创立。

  (四)政策支持机制与劳务产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政府强有力推动阶段,政府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输出仍是固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途径,而政府组织输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因此,现阶段在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的同时,仍要加大对政府组织输出的经费等投入,确保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劳务输出后的土地流转、外出人员家庭农业生产困难以及老人赡养、小孩教育等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四、加快固原劳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在认真总结研究固原劳务输出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借鉴劳务大省发展劳务产业的好做法,对如何进一步加快固原乃至全区劳务产业的发展作了一些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抓规模,确保政府组织输出引导作用的发挥,组织更多的群众成建制地外出务工创业。大规模、成建制的政府有组织输出是引导和带动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的高效手段。在现阶段,政府组织输出的力度非但不能减弱,而且还要不断地加强。通过不间断的政府直接组织输出,扩大输出规模,保证输出数量,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强大的宣传、引导、鼓励和带动作用。当前,就是要坚持以县(区)为单元、以务工黄金季节为重点、以政府直接组织为载体、以区外劳务基地为方向的大规模、成建制输出,并且使之规律化。一方面,组织大量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劳务基地就业;另一方面大力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动员大量短期、临时和分散务工的农民向新疆等体力型为主的劳务基地集中输送,以实现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劳务输出、外出务工增收的目的。

  (二)抓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创业技能,推动劳务输出上档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缺少适应非农产业需要的劳动技能,致使其适应性、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固原劳务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实践证明,培训是提高劳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先行的原则,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技能鉴定工作。一是组织上要加强职能部门的领导和配合。各级劳动保障、农牧、扶贫、科技、教育、建设和财政等部门要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劳务人员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机制,理顺工作流程,确保培训的实效性。二是培训要与输出环环相扣。培训要以输出就业为目的,以企业用工信息量身定做定向式、订单型培训,确保培训一人输出一人。三是培训方式上要抓好四个结合。即政府部门组织与社会力量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平快培训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上岗技能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总之,采取定点办班培训、巡回组织培训、区外务工人员集中地培训、职业资格集中鉴定、委托培训与委托鉴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和鉴定形式,不拘一格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广门类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全方位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三)抓品牌,努力扩大固原劳务输出的影响,提高输出稳固率。树立品牌是一个地方劳务输出水平和效果的形象代言,是加快劳务产业发展的目的性要求。综观劳务大省的先进经验,他们都是依靠其特有而响亮的劳务品牌打开全国劳务市场,从而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固原的劳务输出之所以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与我们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有一定关系。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一大薄弱环节。为此,我们要以创建具有固原特色的劳务品牌为目的,以目前已经初有的西吉电工、彭阳保安、隆德电子工、原州区制衣工等劳务品牌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劳务输出的领域、方向和特点,采取加强定方向、定行业、定专业的技能培训、组织输出和大力宣传等手段,结合固原的实际,坚持不懈地创立具有固原特色的劳务品牌,力争用1-2年时间创出自有的知名劳务品牌,将固原的劳务输出真正做大做强。

  (四)抓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全市连接全国的劳务信息平台,提速信息交流和维权服务。一是加快全市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以各级劳动力市场、驻外劳务管理机构为节点,以全市劳务输出帐表卡册信息资源为基楚,尽快完善市、县、乡、村的四级劳务机构,建立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劳务信息网络,实现本地劳务市场与全国劳务市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指导帮助劳务人员了解就业机遇,选择就业方向,实现有序输出。二是强化跟踪管理与维权服务。要在积极教育外出务工人员依法和诚实务工的基础上,鼓励务工人员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引导劳务人员签订好劳动合同。同时,对外出务工者在外发生劳动纠纷、工伤事故或个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主动与所在地的劳动、司法部门联系,提供法律援助,切实帮助外出人员及时化解在务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尽快研究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重视解决好务工人员外出后的家庭、生产、生活等后顾之忧。

  (五)抓市场,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尽快建立通过市场配置劳务要素的运行机制。劳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靠市场,因此,培育劳务市场机制的行为主体、建立市场化运行模式是劳务产业在政府推动阶段就必须及早考虑的事情。我们要大胆借鉴山东宁阳等劳务发达地方培育劳务中介组织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出扶持劳务市场主体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培育发展一批经营灵活、运作规范、遵纪守法的劳务中介法人组织和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发挥他们联系市场紧密、获取信息快捷、组织灵活高效的优势,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我市自己的市场运作机制,最终形成“政府规范管理、中介组织输出、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务产业经营模式,确保劳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抓落实,进一步加大督查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发展措施落到实处。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区特别是我市劳务产业的大发展和快发展。春节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就专门召开了加快发展全区劳务产业工作会议,特别是在刚刚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二次固原工作会议上,又一次确定了加快发展全区劳务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意见以及政策措施和支持办法,为固原劳务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固原全市劳务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都已十分明确,要使这一利国富民的大产业得到健康、规模和快速发展,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保证落实。全市各级政府要坚持按照任务不减、力度不软、思路不变的要求,以硬作风严格落实硬措施,确保完成硬任务。要建立经常性、全面性和深入性的工作督查考核机制,不断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围绕既定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特别是要抓出成效,以强有力的手段使固原的劳务产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发展、快发展,并为全区的劳务输出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信息来源:固原市地方商务之窗)

  (信息来源:宁夏地方商务之窗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