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降价:医药企业的生死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10:09 商务部网站

  一步到位的降价宣告了抗生素产业暴利时代的结束如果降价的同时医院体制改革停滞不前,药企就会成为惟一的牺牲者

  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除了药企之外,还需要配套的全面改革

  近日,新一轮药品降价将于近期启动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医药企业一记重击
。之所以称重击,是因为降价涉及抗微生物药品18种、调节免疫功能药品2种、抗血小板药品1种以及微生物类药品1种。拟降价的平均幅度达60%,其中几个药品降幅高达90%以上,与以往几次国家统一降价相比,这次的幅度是历年之最。

  消息一出,全国6000多家药企反应激烈。一位医药界人士透露,抗生素类药品的销售占据全国药企平均毛利的50%以上,这50%对许多企业来说事关生死。

  药企窘境

  从1997年到2004年,我国药品已降价16次。而16次的结果却出现了药价降下去、费用涨上来的如此悖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困扰人民生活的最大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遏制药价虚高的提案和议案占全部提案、议案的比例最大。这次降价涉及的产品大都是代表们反映最多的品种。

  但是,作为受降价令影响最大的制药企业,他们在5月20日曾就药品降价联合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调低此次降价幅度。但从刚正式宣布启动的降价方案来看,上书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经历了16次降价洗礼的医药企业叫苦不迭。

  降价消息传出后,不少抗生素企业都有看法。广州某制药企业一位营销人士说:我们去年几千万元的利润中,头孢克肟就贡献了2700万元。听说该品种也在此次降价之列,估计利润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副厂长吴宪告诉记者:哈药今年有五六个品种在降价名单行列。去年因为降价,哈药损失了4亿元,今年这一轮降幅更大。

  对此,有企业反映,改变抗生素生产结构的代价沉重,因为降的都是企业的核心产品。

  上海医药集团的一位负责人悲观地指出,这种基本上是一步到位的降价,它宣告了抗生素产业暴利时代的结束。目前抗生素价格几乎没有虚高的空间了,到最后我国的医药市场很有可能和国外一样,抗生素市场老大的地位被其他用药领域取代。这样一降再降,我们医药生产企业确实已经到了生死边缘。

  而这与国务院降价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纵观去年到今年的降价,有很多人深感担忧,虚高药价的根源基本集中在整条价值链的末端,而大规模降价带来的种种结果最终只能由生产企业承担,这很难从根源上改变虚高药价的现状。

  据悉,目前国内的大型制药企业已生存艰难,一些龙头企业2004年的盈利均出现严重下滑,有的还陷入了亏损境地。

  祸起中间环节

  不知为何我国的药厂与医院的距离会如此之远,一定要有诸多中间环节才能连上。据有关专家调查,我国药品市场的流通环节多、没有经营资质的隐性交易主体多,暗箱操作多,药品从生产到销售终端一般经过6-9个环节。

  目前医药销售市场中的公开交易者包括众多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药店、药品连锁店、医疗机构等。而潜在的隐性交易者则包括医药代表、医院药房、有处方权的医生、招标代理机构和非法药品集贸市场上的个体药商等。众多力量的汇集,形成一股推动药品涨价的合力。

  在我国药品销售总额中,通过医院系统销售的药品占80%以上,近几年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费收入占60%左右,少数中小医院高达70%-80%。

  为什么医药企业一次次降价,而到老百姓手中依然是居高不下的药价,关键就在药品流通渠道。在这个深不见底的大洞中吸走了药品的利润,甚至将国家有关部门对药价的16次发力一一化解于无形,或是恶毒地转嫁到药厂身上。

  一些数据似乎也确实能证明这个结论。有权威数据表明,现今药品的出厂价并不高,但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平均涨价竟达10倍,个别的甚至是20倍。

  呼唤全面改革

  专家认为,诱发药价虚高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即医疗体制、药厂定价、医院进价、流通环节中新特药品种混乱。

  而医药企业上书反映最为集中的也是对现在的以药补医、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格局。降价仅打击了现有体制中的行贿者制药企业,而对受贿者医院的改革力度却没有那么猛烈。

  对于降价对医疗体制的影响,药企纷纷表示悲观。如果降价的同时医院体制改革停滞不前,药企就会成为惟一的牺牲者。上海一家药企负责人说。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化学制药企业绝大多数品种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仅为40%-50%,多数药品严重供过于求。而我国生产的所有化学药品中,仿制药占97%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不到3%。

  然而研发是需要资金的。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维钧介绍说,国产新药的研发受到资金的困扰一直乏善可陈。现在我国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1%研发新药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而在国外,这个比例是15%-20%。他还介绍说,除了研发资金的缺乏,国内的制药企业大多面临技术改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成本的支出等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2004年,华北制药、哈药集团、石家庄药业、鲁抗制药、上海华源长富等领军企业,经济效益已经开始出现大幅度滑坡。

  只是一味地让药企降价,药企将无利可图,显然不利于创新发展。而且此次外资类和合资类产品的降幅远远未及国产仿制药。业内人士认为,这将进一步拉大国内外制药企业在同类药品中的价格差,使国内制药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降低。

  因此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除了药企之外,还需要配套的全面改革。

  (信息来源:医药保健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