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交行上市是成功股改的开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 09:20 中国经济时报

  易宪容

  6月13日,中国交通银行将在香港公开招股,预计23日挂牌上市。由此,交行将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内地银行。从交行招股第一天的反映来看,交行在香港上市成功已经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了。而且,交行的成功也预示着中国其他国有及民营的银行将陆续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据悉,民生在香港上市,也早已成竹于胸,只不过经过严格的程序即可。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其他国有银行如何步交行后尘,如何走出股份制改造这一大步。为了上市,交行2004年交出漂亮的报表,资本充足率为9.72%,居内地银行前列;不良贷款率仅为2.9%,远低于内地平均的13.2%。建行最近披露的2004年年报也表明财务重组完成,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29%,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57%,不良资产率也达到了3.92%,其中次级贷款为2.3%,可疑类贷款为1.4%,损失类贷款仅为0.2%,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遥遥领先。还有,中行也处于IPO冲刺的前夕。其财务重组在2004年6月末基本结束,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16.29%下降到6月末的5.46%。到2005年3月,随着不良资产的剥离、次级债的发行,中行的资本金结构得到完全的改善。也就是说,从财务技术层面上来看,中行与建行都做好上市之准备,只不过如何来寻找好的上市时机。而中行与建行上市完成,工行也会紧随其后。

  尽管国有银行上市是其股份制改造深化之结果,是国有银行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使然,其成绩斐然,但这仅是国有银行改革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以国有银行上市为助推器,再接再厉,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才能真正摆脱困境。

  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总理在谈到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时说,只许成功不可失败。正因为这样,近年来的国内金融业改革无不是围绕着国有银行改革来进行。从不良贷款的剥离,到国有银行改革的注资及股份改造,再到择机上市都是如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占整个融资比重在90%以上,而几大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信贷比重又在70%以上,如果国有银行改革不能够有大的突破,肯定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政府要下大力气来改造国有银行、来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根本所在。

  对于国有银行改革,国际上已两种模式:一种是西班牙模式,即一次性补充资金,将不良贷款剥离给专门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行银行私人化。这种改革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尽快通过银行的财务重组来去掉历史包袱,尽快寻找到战略投资者及银行商业化,但如果这种银行商业化进程不理想,旧的银行文化与机制又会死灰复燃。另一种是波兰模式。这种模式仅实行有限的注资,不良贷款在银行内部处置,但要提出银行重组的时间表。波兰模式内部重组的成本高、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缓慢,优点是银行内部文化会得到改善,企业债务重组推进积极等。

  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汇金模式,从而使人耳目一新。当然,这种模式效果如何还得拭目以待。不过,只有迈出这一步,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才可能完善,不良贷款才能寻找出路,银行上市才有机会。交行香港上市后,应该是国有银行改革能否成功最为重要的示范。

  但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仅是为上市而上市,仅是为了上市而通过种财技来对银行资产重组吗?我想,应该不是这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市来对银行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与完善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等。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深化,几大国有银行的漏洞与问题了也都逐渐地显示出来。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即以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国有银行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委托人设立的目标内行动。但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国有银行一改革,问题就大量的涌现呢?是这些问题早就潜伏在那里,还是因为改革而导致的新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应该有几种类型。有些问题早已潜伏在那里,一改革,这些问题就显山露水。对于这些问题,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才是解决它的出路。有些是伴随着改革而出现的新问题。有资料表明,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化,机构的扁平化、人员的裁减已是必然。一些人就产生了走前大捞一把的心态。这里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内部本身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某些人有了作案的条件。比如,国有银行不同层级的管理层权力太大而约束小、组织架构层级过多、计算机系统只是模拟会计的手工运算,而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假账不能被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面临着突如其来的改革,以往不少在国有银行坐享其成的工作人员知道自己可能被改革所淘汰时,采取极端之行为。因此,为了保证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顺利进行,就得从这两方面来采取措施,防止各种案件发生。

  还有,最近有国际评级机构指出,经过这几年大力改革,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不断下降,特别是几家国有银行为了上市,经过财务重组,其不良贷款率下降更是神速。但是,由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下降而下降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因此,三年后国有银行新的不良贷款高潮可能又会出现。因为,2003年-2004年银行发放贷款高潮,就已为日后出现不良贷款埋下伏笔。也就是说,这几年国有银行改革尽管取得不少成绩(至少从报表上来看),但不少是以财务技巧来显示短期的业绩,特别是不少下级单位更是如此。

  比如,2004年的建行年报就明确地把个人住房贷款与基建贷款看成了优质资产,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其贷款之质量。这种认为不仅是短期的,也假定未来的房价只升不跌,但实际情况是否如何是相当不确定的。可以说,如果国有银行都持有这种意识,那么国内银行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也会增大。从最近的情况来看,银行的信贷纷纷都流入住房信贷市场,就是这种意识之结果。比如,上海1-3月份新增贷款有87.7%的进入房地产信贷市场。如果国有银行的信贷结构如此单一,潜在的风险一定会很大。

  还有,就目前国内银行体系的问题来看,一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断加剧。这不仅说明了大规模扩张中长期贷款实际上加大了资产负债的期限与结构上的错配风险,而且也说明了国内商业银行缺乏风险控制特别是风险定价能力。按照央行利率市场化的规划,国内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力有很大的推进,如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利率向上浮动的比例以及向上浮动的幅度都很小。按理来说,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天性,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就没有这种天性冲动。当一家企业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那么这家企业发展动力就会减弱许多。这里既有国有银行企业文化之影响,如关系贷款,也与银行管理层业绩考核的短期行为有关。这自然会导致国有商业缺乏风险定价能力。这种状况不改变,国有银行走出困境还会面临着许多困难。

  因此,国有银行的上市仅是国有银行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它不仅在于国有银行改革冲出国门,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中,而且可能促使国有银行的脱胎换骨,形成新的运作机制。但是,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或银行文化不可能让移植过来的新机制或新体制立即国有银行内生根开花,而且现有的、强大的银行企业文化与旧有运作机制可能成为新的机制成长的一种障碍。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