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企业家一定要做慈善家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09:29 中国企业报

  萧 坊/文

  据《北京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1000万家企业中,仅有10万家企业曾经为慈善事业捐过款物,另外99%的企业则从未有过慈善捐助记录。

  记者在阐述事实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把美国提出来做个参照。“美国……富裕阶层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作出的慈善公益捐助达到了6700多亿美元,供第3次分配的财富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目前我国全部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只有50亿元左右,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这样一比较,它的潜意识就是“中国企业家不懂散财之道”、“富不外露”,甚至“为富不仁”。这样的新闻笔者在媒体上不止看到一次,每一次看到都觉得有话想说。

  中国企业家“不慈善”,这一点一直都是众多媒体喜欢炒作的焦点。他们的手段之一,就是拿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进行比较。比如说有人称,“比尔·盖茨这位美国首富,在过去4年的时间里,一共捐出了230亿美元,是他总资产的54%;而中国富豪们的捐赠只不过是其资产总额的百分之几而已。”这样的比较有意义吗?比尔·盖茨有400多亿美元,他捐出了一半,还有200多亿美元,依然是个天文数字。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块钱,他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400多亿美元的富豪,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国家之间也是如此,美国的人均收入是3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000美元,美国人的收入是中国人的30倍。从宏观经济的层面上来看,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他们的慈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中国现在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即使总体上的贫富差距比较大,但社会的总财富盈余并不多。在此条件下去拿美国、拿比尔·盖茨来比较,是没有丝毫可比性。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低下,注定只有政府提供的少数“收容”机构来充当福利场所。欧美国家的慈善机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也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才是慈善的最初原动力。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兴起,使得美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并且迅速产生了卡内基、洛克菲勒、塞奇、洛克尼斯等工业垄断资本家。也正是他们,开创了慈善基金这一新兴的行业。

  其实,这所要告诉我们的还有,要使我们社会的慈善行为最大化,国家首先就要鼓励个人致富,只有把“蛋糕”做大之后,社会总福利才存在最大化的基础。离开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变迁和社会沿革去讨论慈善问题,只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偏离社会的价值取向。

  近两年来的“仇富现象”,不仅是因为贫富差距,某种程度上也与媒体的这种倾向性报道有关。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