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湖湾/文
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已经加税的纺织品在数量上仍然设限,对此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近日宣布,中国政府将宣布取消81项纺织品的出口关税。中国纺织业涉及到直接就业的人口约1900万人。而且,这些就业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你给我们企业加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们撤掉八两的负担。”在新闻发布会上,薄熙来解释了中国政府为什么要
先后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中国青年报》5月31日)
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贸易争端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对美、欧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美国和欧盟等国家长期以来都在不断地散播“中国纺织品威胁论”,这种论调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中国威胁论”。在美元和欧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欧美的劳动力成本高得要命,中国的纺织品热销是人力成本低这一客观现实决定的。其实,欧美国家在对待纺织进口上无疑也存在双重标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使欧美的贸易战略带有明显的冷战思维。印度的劳动力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印度的纺织品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欧美有“印度纺织品威胁论”吗?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最终获益的不是美国和欧盟自己,而是印度。
说到这场纺织品贸易摩擦,不得不涉及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经济失衡现象。就比如说,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在笔者看来,其实只是表征,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是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美国经济一直都以消费为主导,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一倾向不断加强。然而,美国劳工工资却增长有限,消费主要依靠借贷消费。“就整体而言,美国居民高消费、低储蓄,美国政府减少收入却大规模增加开支,形成大规模消费超出生产能力,约束了出口能力。”这在宏观经济就表现为大规模的进口,这也是美国贸易赤字的根本成因。
近期以来,美元价格一路走低。对于美元的贬值,有人就曾直言这是在“抢钱”。美国凭借其美元的特殊地位和强大的金融市场来给人民币施压,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要求人民币升值,还找了诸多借口来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居心何在?美国《纽约时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3年来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制造业萎靡不振的痛苦中,美国的政客和商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为这些麻烦而责备的对象——中国。不管是不是由于“中国制造”愈发举足轻重,但美国政客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转嫁国内矛盾,而将中国当成了“替罪羊”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现在遭遇类似“纺织品”等之类的贸易摩擦,在20年前,日本、德国甚至现在的欧盟都曾遭遇过。“二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经济振兴以及‘贸易立国’是在长达20多年锁定日元低汇率的背景下实现的,但美、日贸易摩擦也层出不穷,不断升级”。1985年,为了遏制日本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在全球刮起的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国联合德、法、英等国的财政首脑在纽约广场饭店与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事到如今,只不过昔日的受害者成了美国的盟友而已。
“贸易战”迟早都要到来,这场“纺织品争端”只是一个序幕。中国要在世界范围内做到“和平崛起”,其实也是一个互动博弈的过程——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其间必须经过无数的较量。正如著名学者马新莉所指出的那样,“对待这种裹挟在大政治范围内的经济纠纷,中国政府必须做好长远的心理准备。在贸易战的‘痛苦’中学习和成长,这是中国企业早晚要跨越的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