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四成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17: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2004年,山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测算结果表明:2004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2.8%,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与全国21.6%的实现程度相比高21.2个百分点。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国第七位,列前六位的依次是上海(87.8%)、北京(81.7%)、天津(67.8%)、浙江(57.9%)、广东(46.4%)、江苏(46.3%)。
一、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明显提高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小康实现程度提升较快。2004年,在国家粮食直补、继续降低农业税率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促进下,在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价格上涨拉动和自然气候比较有利的条件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7.4元,比上年增加356.9元,增长11.3%;增速比上年高4.7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的最好水平。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在120万人以上,为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山东经济类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得到较快提升。根据测算结果,2004年经济发展类指标实现程度为28.0%,较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实现程度为24.9%,提高5.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从业比重指标实现程度为33.3%,提高12.7个百分点。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实现程度为36.8%,提高12.6个百分点。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成效,农村社会协调发展能力增强。2004年,山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上作文章,进一步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使农村社会协调发展能力增强。2004年社会发展类指标实现程度为47.5%,提高1.2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类主要指标的实现程度看:由于山东自2003年开始实施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到2004年底,已有26个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和43个市级试点县,有1370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该项措施的实施,使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由上年的17.0%提高到19.5%,实现程度由上年的8.8%上升到11.8%,提高3.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仍处在合理区间,2004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实现程度为100.0%。 (三)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稳步上升。2004年,随着全省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其实现程度为46.4%,比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农村信息化程度提升最快。农村每百个农户拥有彩电80.4台、固定电话80.0部、电脑1.8台,农村信息化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4.9%,提高12.6个百分点。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继续提高,文化娱乐支出95.42元,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实现程度为33.1%,提高6.4个百分点。农民居住质量指数稳步提高,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农户比重达到52.4%,饮用自来水、使用清洁能源农户比重分别为38.3%和11.4%,居住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为29.8%,提高7.8个百分点。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食品支出在农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9%,提高0.1个百分点,该指标实现程度为78.9%,下降1.1个百分点。 (四)“平安山东”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最高。2004年是山东实施建设“平安山东”的第一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为此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3.3%,在六大类指标中实现程度最高。其中: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指标实现程度为86.7%,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程度指标实现程度为80.0%。 (五)耕地保护和生态省建设进展顺利,资源环境实现程度提升最快。2004年,全省各地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省建设工作,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耕地减少幅度下降至0.3%,该指标的实现程度由上年度的-55.6%,上升到-22.2%,实现程度提升33.3个百分点。同时,由于2004年全省降水充沛,使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仍在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范围内,该指标的实现程度仍为100.0%。由于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资源环境类指标实现程度提升最快,由上年的-12.4%,提高到1.9%,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六)农村人口素质平稳提高,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提升较慢。尽管2004年全省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不象其它指标那样靠一两年的努力就能迅速提上去,需要长期的努力。2004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实现程度为61.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因资料来源没有变化,其实现程度也与上年相同。因此,农村人口素质的实现程度提升较慢,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2.8%。 二、山东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从测评结果看,2004年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较快,但从各分项指标的实现程度看,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大,提高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是重点。目前,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城乡间、地区间、农户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较远。农村城镇化建设也滞后于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重点。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仅涉及到城市居民,对占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还处在探讨起步阶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是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之一。 (三)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和农民的信息化程度是重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从测算的结果看,农民的居住环境、精神生活和农民的信息化程度差距明显。因此,在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应着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引导农民合理化消费,增加精神生活的消费支出,并努力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程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加快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难点。农村人口素质实现程度提升较慢关键是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五)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难点。山东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山东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又一个难点。 三、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二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农户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是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将资金重点用于减免农村学龄儿童的学杂费支出,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取高中教育。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彻底改变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四是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路、改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应将通路、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列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在农村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五是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依法保护资源、环境的力度,努力保持耕地动态平衡;进一步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