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犹县推出的梅岭剑绿、陶氏云片等系列有机茶,一上市就吸引了香港、上海、广东等茶商前来购买或订购,而且每公斤价格比同档次常规茶高出30%多。这是该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结出的又一硕果,“向科技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已成为上犹农村干部群众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目前,全县农业科技新技术应用覆盖面达90%以上,科技创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4万多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上犹县是一个人多田少的传统农业县,过去由于农业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
收慢。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增产增收?借科技“神臂”,推动农业上新台阶,随着这一共识的形成,上犹县出台了“科技兴农”发展计划,根据各乡镇的特点,将农业产业划分为“城郊型、库区型、山区型”,依靠科技在山上抓再造,在水面创特色,在田里抓规模,向栏内要效益,先后在全县推出11项“科技兴农”工程,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推广良种良法,搞好科技上门服务,重点主攻了水产、茶叶、油茶、毛竹等五大支柱产业。上犹经济总量依靠县内力量很难把“科技兴农”这篇文章做活,为此,该县十分注重农业招商和科技联姻,他们通过在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吸引外地有技术、有资金的客商到上犹开发农业,先后引进广东梅州市“种果能手”钟良在东山镇建成千亩琯溪蜜柚基地;引进浙江“珍珠大王”潘文进在南河库区建成千亩珍珠养殖基地;引进浙江“茶叶专家”陶少华在梅水乡建成500亩无性系繁殖基地。…目前,全县共有产值上千万元的科技示范基地12个,辐射带动周边6.1万户农民参与发展“三高”农业。改造传统低产低效农业项目20多个。上犹县素有家家户户饲养生猪的传统,当年的名优品种“上犹花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饮誉省内外,畅销福建、湖南、广东等地,但由于品种未得到改良,逐渐失去了市场优势。2001年3月,该县主动与江西农大联姻,在东山镇南河一村建成全省第一个四元杂交猪繁育基地。目前,这个基地成功繁育的四元杂交猪带动了全县14个乡镇的生猪改良,商品猪迅速占据了广东等地市场,还得到上海消费者的青睐,效益比原来增加了近一倍。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中,上犹县十分注重良种良法的推广和运用,该县结合实际,大力推广了“三高”型、环保型农业新技术、新模式,还先后在库区推广了美国大口胭脂鱼、非洲鲈鱼、中华毛蟹等名贵水产品;在山上推广了赣抚3号油茶、赣茶3号茶树、琯溪蜜柚、纽贺尔脐橙等优良品种,使全县农作物良好覆盖率达95%以上。县农业、科技、畜牧水产等部门也积极探索良法的新模式,总结推广了“水里养鱼,水面养鸭(鹅),水边养猪(兔),岸上种果(竹)”的水库立体开发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有机施肥、生物防治虫害的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该县的农业科技成果还得到国家、省权威部门的认可,他们探索的稻田养鱼、网箱养鱼等3项技术新模式已在全省推广,薄露灌溉等8项技术在省市领先,小体积网箱养鱼被列入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目前,全县共建有沼气池2.5万个,生态农庄700余个,无公害蔬菜3.1万亩,有机茶近万亩,全县农民每年可从良种良法中直接受益1100多万元。为使更多的农业科技项目为广大群众掌握、运用,上犹县努力实施“科技服务上门”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该县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纽带,村级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四级科技普及网络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00多个农技人员常年活跃在乡村,开展包产业、包村组的系列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全县还涌现出“土专家”、“田秀才”1200余人。紫阳乡“土专家”谢佳才摸索的“沟厢稻田养鱼”技术,得到省市农业专家的肯定,并在全县推广,每户稻田养鱼户每年平均从中受益在100元以上。
(信息来源:上犹县地方商务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