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基金游资为何集体倒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14:01 上海证券报

    凭借基金重仓股的大面积反弹,昨日早盘资金继续全面活跃,基金、游资联手做多,大有做一波中级反弹的势头,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云南白药(资讯 行情 论坛)等二线蓝筹股最高涨幅达到7%左右,海虹控股(资讯 行情 论坛)、聚友网络(资讯 行情 论坛)等科技股盘中均出现涨停。然而好景不长,随后而至的抛盘将价值股、游资股迅速打压下去,大盘走势也急转而下,指数重回4月中旬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市场走势再次变得暗淡起来。

    反弹缺少支撑

    本次反弹更多的原因在于市场层面的自然反映,一方面,经过前期的持续下跌,不少基金重仓股的跌幅高达20%甚至30%以上,出现明显的超跌状态。出于自救的欲望,基金做一波反弹的要求十分强烈,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获利了结,基金的资金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为短线拉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指数面临1000点的重要关口附近,场内继续做空的力量变得异常谨慎,毕竟是4位数到3位数的重大转变,谨防政策踏空的担忧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操作思路。基于这种预期,有些抄底资金开始在1000点附近择股建仓,做多能量得到一定聚集,在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的刺激下,市场的反弹冲动得以爆发。

    但从基本面因素看,市场尚不具备反转的条件。目前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的预期依然强烈,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价值投资的施展空间,前期二线蓝筹股的全面下调实际上是对这种基本面因素的有效反应。从政策环境看,首批试点股票正处于网络投票过程中,其对市场估值模式、持筹心态的影响仍需要实践的检验和论证,在这些因素明朗之前,各路资金尤其是基金的操作自然会非常小心,估计很少会有人愿意承担如此之大的不确定性做一轮中级反弹。

    基金并未长线做多

    前期防御型股票的逆市走强,是经济环境紧缩下基金为回避风险对少数价值股的深度挖掘,但随着大盘的持续走低,价值股与市场平均的估值水平出现较大差距。在4月下旬的高点附近,绝大部分二线蓝筹股的市盈率高出20倍,甚至达到30、40倍左右的水平,即使经过近段时间的下跌,20倍市盈率以下的股票也比较少见,而目前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大约在17倍,低于10倍市盈率的绩优股也并不罕见,这对价值股的走势直接形成估值方面的制约。从股价结构看,目前A股的平均价格已不足5元,而二线蓝筹股中20元以上的价格不少,在大盘持续走弱的情况下,市场恐高症的存在使继续跟进的资金明显减弱,而机构博弈的现状又使做多基金常常面临抛压的阻力。可以说,在目前市况下的如此价位上,基金持续拉升的压力不轻。

    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和估值水平的判断,基金显然还没有找到中线做多这类股票的理由。事实上,从昨日盘面的运行特征看,基金拉高做波段的心态非常明显。作为本次反弹龙头的中集集团,尽管开盘时走出一波较为强劲的反弹,但天量的涌出已在昭示着大量筹码的获利了结,而收盘时创出的历史最高成交量和极长的上影线则暴露出大机构急于出货的迹象。龙头的突然倒戈反映出基金对市场反转的不认可,贵州茅台(资讯 行情 论坛)、云南白药、张裕A等价值股也纷纷出现冲高回落的走势,这直接影响了游资的做多信心和操作思路,海虹控股、聚友网络等科技股涨停的迅速打开,说明游资对当前的反弹也心中无底,一旦发现趋势不对便立刻兑现走人。

    所以无论是从基金还是游资的操作思路看,短线出击的心理仍是主基调,虽然他们是本次反弹的盈利者,但无疑新增了大量的抄底被套筹码,这对市场信心的打击也是非常明显的。

    回购案例不会多

    上市公司购买本公司发行的股票是成熟市场常见的做法,对稳定公司股价能产生较好的作用,但这要依赖于市场化、法制化程度高的投资环境,在股权分置、公司质量整体不高的A股市场中,其作用和影响可能会大打折扣。

    从资金流向看,上市公司回购实际上是新股发行的逆操作,也就是说,实施回购后,相当于上市公司没有发行股票,或发行了较少的股票,这对公司现金流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内上市公司大多患有融资饥渴症,许多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并不是对其价值的低估,而是其经营状况的市场反应,通常不会有太好的现金流,很难说公司会有回购这种股票的欲望。就少数优质股票而言,在经过基金的持续挖掘后,价格普遍较高,所需现金流较大,这显然会抑制公司回购的欲望,而这类股票的极其匮乏,则使其回购后的影响也比较有限。可以说,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上市公司自掏腰包购买股票的期望不宜看得太高。

    千点将再受考验

    大盘的运行态势是对市场冷暖的最好回答,众多长上影线股的存在再次警示着市场的风险。1000点,这个曾经被广泛拒绝的位置如今已再次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市场已走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现实的紧迫性已不容犹豫和徘徊。

    我们认为,目前的市场困局仅从技术、估值等层面已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制度性缺陷已成为市场发展的最大桎梏。显然,制度导致的困局是不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的,如何运用政策的手段来化解当前危机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焦点。对于投资者而言,等待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