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高考经济”成为教育消费黑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祝慧

  6月7日,全国将有800万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面临人生和家庭的一次大考。在这样的大考关口前众多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屏住了呼吸,和他们一样憋足了劲的还有很多盯着他们“钱袋子”的商家。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高考经济”最红火的时候,各种千奇百怪的“创意”也层出不穷。从考前购买高考资料、吸氧,到考中住宾馆、吃套餐,再到考后的谢师宴、出门旅游,总之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

  为了使孩子可以少走几步路,多睡一会儿午觉,要付几乎一个月的房租来租三天的房子,这样的投入究竟值不值得?吸氧、保健品真的就能让孩子多考几分?也许家长们并不这样认为,但事关小孩前途问题,父母不敢有稍微的闪失,惟有事事确保万无一失。

  可是,考上大学之后父母就可以松气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上大学的消费更是让人吃不消。据统计,我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而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可见上大学,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与此同时,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居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可以说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已经逼近甚至在部分地区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这还只是高校收费,没有考虑到从小就开始的教育费用。2004年1至8月,居民家庭支付给学校、幼儿园的各种学杂费、教材及其它教育等费用人均453.44元,同比增长49.3%。记者年初在教育大省湖北省采访时当地农村就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从这句饱含心酸和无奈的话中可见教育消费的节节攀升给很多家庭带来的负担之大。

  然而,就在很多家长为还在昂贵的教育消费苦不堪言的同时,一些商家笑了。事实上,每个家庭在给孩子的教育花费上就似一个黑洞,拿多少就能吸去多少,是如何也填不满的。唯一能填满的就是各商家的口袋。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增速为年均20%左右。有专家匡算,以我国现有的2亿中、小学生和500万高校在校生计算,如果每个中、小学生年均教育支出2000元,在校大学生年均1万元,则一年的教育总支出为4500亿元;如果其中有20%的人以教育信贷的方式支出学费,每年将有900亿元的需求。由此看出教育消费的巨大市场。也难怪有人称,现在教育已经成为部分人走向富裕的新卖点,热卖点。

  就在这些靠教育走向富裕的人出现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教育捏把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旦沾上了金钱利益,教育这块特殊的蛋糕难免变味。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几千年来的至理名言使中国人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为了出人头地,人们可以一掷千金,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消费观念本身就带有盲目性。更何况中国的教育消费是伴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脚步而产生的。此外,我国特殊的教育制度也造就了我们特殊的教育消费。所有这些原因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消费黑洞。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如果把宝贵财力与人力专注于提高全民教育素质上而非高等教育上,也许更有利于我国教育消费的健康发展。当上大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教育消费自然会回归其应有的理性。此外,政府也要肩负起管理和规范的责任,让大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起教育消费,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规范这些想在学生身上大赚一把的商家,以免我们的教育受到腐蚀。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