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商业“潜规则”引发经济“新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03:09 北京青年报

  “无本开店”、“快速扩张”、“恶性竞争”等投机型发展模式,给我国商业发展带来了新风险。据统计,近一年半以来,我国已有15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倒闭。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零售巨头开始快速渗入我国市场,其战略布局也出现新变化。

  “倒闭风潮”凸现经营危机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郭志军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18个月内,我国至少已有150家连锁超市倒闭。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型超市倒闭不同的是,新一轮的倒闭风潮主要在大中型超市中掀起。

  2005年新年伊始,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此时,距离美亚以2亿元高价从上海城开集团等原股东手中购买21世纪便利店仅有一年半时间。

  今年3月4日,曾号称中国最大零售企业之一的中国普尔斯马特企业,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46家大型连锁店全部关门。

  沈阳市供货商联合会秘书长杜连生说,2004年,仅沈阳市就有30余家超市倒闭。每家超市倒闭都像一个蓄谋的“陷阱”,大额供应商货款、银行贷款被拖欠,引发供应商哄抢货物、堵路、上访等问题不断。

  郭志军教授说,国内一些商业企业采取依托银行贷款和供货商货款“无本开店、快速扩张”的投机型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旦哪根资金链断裂,必将导致企业急剧崩溃。另一方面,盲目扩张导致商业网点严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问题突出,连锁商业整体效益大幅下降。

  商务部评出的“2003年中国连锁经营3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在店铺数量剧增的同时,已相继陷入单店利润停滞甚至负增长的困境。

  同时,外资企业却加紧在我国市场的扩张步伐。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介绍,世界500强中的跨国零售巨头已有70%进入中国。在全国27个大城市中,营业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的大卖场,外资比重超过23%。去年以来,外资商企布局也出现新动向,加速向二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扩张。

  中外零售企业实力悬殊的状况引起业内人士忧虑。大连市连锁商业协会秘书长赵顺认为,零售业上连供应商,下连消费者,作为产业链的“龙头角色”日显突出。一旦流通渠道被外商垄断,将通过采购渠道控制消费者和制造商,影响国内生产企业的发展。

  “潜规则”催化投机心理

  今年3月和5月,商务部连续提出严打“恶意骗取供应商货款”等六类商业欺诈行为,并提出通过立法防止借开设连锁店圈取资金的事件再次发生。

  郭志军说,中国零售业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国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连锁商业已迅速成为许多地方流通业的主流。但目前行业发展中的种种畸形现象,使一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异化为“投机”行为,加剧行业风险。

  辽宁三和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才胜说,目前商业圈里有一个共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商场赚钱越来越难。但商业圈里还有一个“共识”就是,开连锁店可大量“圈”钱。

  辽宁三和百货有限公司营业面积5000多平方米,工商注册登记材料显示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公司倒闭后有关部门查实,投资方真正实际投入的资金只有190万元,企业倒闭后则拖欠供应商、业主、员工债务上千万元。

  据辽宁省工商局登记处介绍,企业只要有法定最低条件(50万元)的注册资金,提供法定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证明,就可注册成立商业企业。企业注册成立后,零售商通过拖欠供应商货款、获得银行贷款就可维持正常经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约定一个合理的结款日期,原本有利于双方合作。不正常的是,零售商普遍利用渠道优势,单方面制定货款结算周期、恶意拖欠货款,强制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快速聚敛资金。

  最近倒闭的沈阳绿色阳光超市集团在2003年创下开设65家连锁店的“速度神话”,公司曾宣称要用三年的时间打造成中国的“龙头”连锁超市企业。

  产业保护亟须战略应对

  郭志军认为,我国商业法规滞后、监管缺位、行业无序发展等状况,迫切需要从总体上,从法治、规划、机制等各方面予以战略应对,加快建立连锁商业发展战略。

  辽宁省商业厅厅长赵颖奇说,这种战略调整主要应包括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具体体现在加强完善零售业的法制建设、运用对商业项目行政审批权加强对产业布局调整、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等方面。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淑华说,我国连锁商业发展已有15年历史,但国内目前没有出台连锁商业的行业法规,只有一些零星的指导性意见。囊括零售业的市场准入机制、注册资金认证机制、财务状况监管机制等全国性法规建设对规范行业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中国商业联合会零售供货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易中舸等专家也认为,整合建立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会分层次、专业化的商业损害预警机制也十分必要。即通过对重点企业、数量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发布重要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发展的预警,为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实现产业保护工作的前置化。

  文/新华社记者

  作者:陈黎明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