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内到镁光灯下 欧元之父的经世济民情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 02:26 每日经济新闻 | ||||||||
6月5日,上海,启明·诺贝尔才富论坛。73岁的罗伯特·蒙代尔正在进行一场名为“全球化与中国”的主题演讲,背后的投影正显示着他总结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12条不利影响。 一周前,相似的内容也出现在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面对台下不同的观众,蒙代尔以一如既往的热情反复阐述着他的观点———人民币不应该升值。
在中国,蒙代尔应该算是曝光率最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了。他关于人民币不升值的言论、关于“亚元”的设想,屡屡见于中国各种媒体;他还在各种论坛、峰会甚至一些商业活动中频频露面。 除了拥有“欧元之父”、诺奖得主的头衔之外,他还在中国拥有自己的咨询公司,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学也刚刚挂牌,这都是这位经济学大师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另一面。 “你认为自己是个businessman吗?”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蒙代尔的回答诚恳而严肃,“我不会像businessman一样思考,我永远都会将经济学家的角色放在第一位。” 镁光灯下的“欧元之父”很多人都已经记不起,参加上述两个论坛是蒙代尔第几次到中国。但一些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5年,蒙代尔曾到人民大学做过4个月的外教。那时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他饭后散步的身影;在小花园的英语角,人们偶尔还能看到这位热心的老人在帮助青年学子练习口语。 但如今,当年的年轻人只能在电视、报纸或者互联网上了解他的行踪,近乎“日理万机”的蒙代尔再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帮助大学生们锤炼口语了。在各个场合,他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不管是在镁光灯闪耀下的论坛现场,抑或政府要人的宴会上,他无休无止地被请求就人民币币值、汇率、欧元、“亚元”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发表看法。 有人说,是诺贝尔奖改变了这一切。1999年,蒙代尔凭借着在货币动力学和最佳货币区域理论方面的成就,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的主角,并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在获奖以前,他的名字只是经常在象牙塔内回响,很少引起外界普通公众的注意。 然而更根本的原因或许还在于,与那些刻意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的传统经济学者不同,蒙代尔乐于投身“经世济民”的社会实践当中。 按照诺奖评委会的说法,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贡献,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欧元理论的前身。他和那些“出世”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停止在“灰色的理论”上面,而是积极推动和实践他的“欧元”设想,从而成为著名的“欧元之父”。 个性“怪异”的经济学家其实,早在青年时期,蒙代尔就对现实经济生活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小村庄的蒙代尔,在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开始了最初的学习。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当时恰逢英镑大贬值,对欧美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蒙代尔对其原因百思不得其解,在向教授们请教后,虽然没得到满意的回答,但由此催生了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 也许,从观察社会现象开始经济学研究的成长轨迹,就已经预示着蒙代尔日后会积极地将学术理论反馈到社会实践领域。多年来,蒙代尔先后曾担任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拿大政府、美国联邦银行、美国财政部及欧洲经济委员会的高级顾问,充分展示了一位经济学家“经世”的一面。 但有媒体称,早在1961年,蒙代尔就提出了最优货币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起,蒙代尔就多次获得诺奖提名,但由于“怪异”的个性,直到1999年评委会才把奖项颁发给他。 说到“怪异”,这倒是蒙代尔很多同事和朋友对他的评价。他举止怪异,曾留得一头披肩长发,躲在乡间别墅数日足不出户,迷恋电视节目和杯中之物。他还酷爱油画,每逢闲暇,便躲进画室挥毫泼墨 他平时为人处世,更是一个典型的“马大哈”。一次,因为他懒得拆信,以至于自己成为美国计量经济学会院士都不知道;而当选为美西经济学会主席后,他竟然忘记出席就职典礼,留下一干人马空等他发表就职演说;担任《政治经济学学报》主编期间,他还因为经常懒得看稿复信,导致这份学术刊物最终难逃倒闭之劫。 人民币不升值的“首席外援”不过,从蒙代尔在中国的活动来看,他的表现与此前连信都懒得拆的形象相去甚远。除了马不停蹄地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论坛之外,70多岁的他还担任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中国大学的名誉教授,天津市市长顾问、北京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顾问也是他的头衔。 据北京一家媒体报道,刚刚结束的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就源于蒙代尔餐桌上和北京市政府官员的一次偶然聚谈。启明研究院院长陈朝晖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次的启明·诺贝尔才富论坛,也是一年前蒙代尔在北京参加一个关于欧元的会议时主动提出的建议。 对于中国的金融货币改革,蒙代尔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他在1965年就曾写过一篇题为“增长、稳定与货币融通”的论文,其中的观点与中国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情况相当吻合。看来,中国也是蒙代尔验证其理论观点的理想试验田之一。 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亚元”的鼓吹者,蒙代尔在各个场合下都免不了被问及中国的经济政策题。尤其是近来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升高、部分行业出口减少,人民币币值成为美国攻击的靶子,在这种情况下,他总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币近期不应升值”的观点,与中国许多经济学家以及中国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成为人民币不升值的“首席外援”。 学以致用与中国有缘在蒙代尔看来,接近经济现实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研究宏观经济现象外,还要积极参与到经济运行过程中。正如他所强调的那样,“经济学家不能光有理论知识,也要有实践才行。”这种“实践”一是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经世”,二是在企业中的“致用”。 蒙代尔“致用”的实践渠道之一,就是一家名为“世界经理人”的咨询公司。蒙代尔这家公司原本设在纽约世贸中心,不幸在“9·11”中被毁。2003年,蒙代尔宣布将公司总部迁到北京,他曾这样解释说:“北京是中国的中心,而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咨询市场。”加上蒙代尔目前的学术重点也在向亚洲货币问题靠拢,理论关注的区域和公司最大的潜在利润来源恰好重合,“迁都”自然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去年11月,一家名为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的民办大学在北京中关村挂牌成立,蒙代尔是该校的名誉校长与教授,作为学校的股东之一,他授权该学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在该校挂牌仪式上的致辞中,蒙代尔解释了自己与这所大学的渊源。原来,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会长吴姝此前给蒙代尔写信,描述了在中国建立一所经济学、金融管理大学的计划,蒙代尔表示:“信里流露的激情、期盼和真挚让我非常感动。”此后,在吴姝的安排下,蒙代尔和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有了一次“愉快的会面”,双方达成共识后,学校筹建工作很快开始付诸实施。 不过,无论是公司还是学校,蒙代尔都表示自己并不介入日常的管理和经营。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询问他在世界经理人公司的作用时,他回答道:“我是公司的主席,但主要的工作是由CEO丁海森先生完成,他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我不怎么参与公司经营工作,最多是关注一下公司的大体情况。而且,我永远都会将经济学家的角色放在第一位。” 不管是否参与经营,但不可否认的是,“蒙代尔”始终是个“金字招牌”。通过他,公司不仅仅只是吸引眼球,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会水到渠成。虽然蒙代尔并非“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传统中国文人,但能够学以致用,相信无论是作为股东,还是作为经济学家,蒙代尔都会乐于见到这种结果。 1999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蒙代尔一时兴起,为听众献唱了一首歌:Do you think I did a lot andmayI sing it in a shy way,oh no,oh no not me,I did itmyway.(你认为我做了很多吗?可我要羞答答地唱道:不,我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走自己的路而已)。这句歌词可作为蒙代尔鲜明个性的良好注脚。罗伯特·蒙代尔教授195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博士1961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6~1971年 在斯坦福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1970年任欧洲经济委员会货币委员会顾问1971~1987年任SantaColomba国际货币改革会议主席1972~1973年统一欧洲货币报告的九名顾问之一1974年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199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