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崛起的新兴市场,中国如今吸引的已经不只是前来“淘金”的外国投资者,中国的经济现象、经济环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像蒙代尔这样的经济学家。
日前在北京结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上,7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整齐亮相———要知道,全世界仍然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只有20余位。而且,来访的每个人都与中国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罗伯特·福格尔(1993年得主):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新经济史学之父”。他创立的历史计量学,几乎刷新了经济史的研究方向。福格尔还是厦门大学名誉教授,2001年曾到厦门参加学术活动。在北京论坛上,福格尔建议:“中国人需要改变为养老而储蓄的方式,这样的工作在美国和西欧早已开始。”约翰·纳什(1994年得主):
2002年,影片《美丽心灵》包揽了当年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种电影奖项,影片主人公原型纳什因此为中国人所熟悉。同年8月,纳什首次访问中国,在北京、青岛等地多次发表演讲。
北京论坛上,纳什再次出现在国人面前,并把话题放在了中美贸易摩擦上。他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其实是溢价博弈论,我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因为多方博弈的结果总会趋于平衡。”詹姆斯·莫里斯(1996年得主):
莫里斯担任过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从1997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便与中国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在剑桥大学创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了中国政府的经济顾问。
莫里斯的演讲与研究领域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征税。对于逃税问题他开出的药方是:建立完整的审计体系,加强对税收的监管。弗农·史密斯(2002年得主):
作为少数用实验来研究经济学的学者之一,史密斯最主要的贡献是创造了“风洞试验”理论,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他为实验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史密斯也不是第一次到中国了。2003年底,他曾经应邀到北大作演讲。在北京论坛上,他提出,美国和欧盟不应把中国看作一个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而应该将其看成一个合作者。克莱夫·格兰杰(2003年得主):
计量经济学家,他获诺贝尔奖主要基于其在经济学风险预测方法研究领域的成就。
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评价他,“他不仅是研究员们学习的光辉典范,而且也是金融分析家的楷模。”这次在北京,他的演讲题目最为务实:经济预测与北京奥运。爱德华·普雷斯科特(2004年得主):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讲座教授,循环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由于能将学术思想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被当作货币及财政政策的智囊。
在北京论坛中,他对中国的建议是要建立一个好的体制,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参加完北京的论坛,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上海,出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学术活动,并与蒙代尔一起参加启明·诺贝尔才富论坛。
作者:邱婷婷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