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评审中心了解到,今年国内药企和众多医药科研院所到SFDA申报的几百个新药批号里,基本上都不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都是仿制药。
“缺乏自主创新的新药,5000多家中国药企只能在低价仿制药中恶性夺食,中国药企只能靠卖苦力帮助世界药企生产原料药,长此以往,中国药企将将会丧失市场竞争力。”中
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前科技部副部长吴乐山如是说。
北京琥珀光华医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王力峰担忧地表示,申报的所谓新药,除了没有创新性外,产品科技附加值含量不高,同质化的竞争还非常严重,企业研发的都是同类产品,只有靠打价格战来获取盈利机会。
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晓良则告诉记者,2004年我国医药产业在发挥部分产能的情况下,原料药已突破80亿吨,仅次于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西欧,位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国内药企主要集中在低端品种,使得我国的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都很差。而在新型制剂及其出口、专利及创新药方面,基本为零。
吴乐山分析,造成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但主要的与我国过去几十年来上百亿元经费的投入基本偏向于“理论创新”(科学院、大学、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和所谓的产业化支持如GMP改造,形成了大量毫无市场价值、无专利保护的实验室研究成果和生产制造能力的过剩有关。而技术创新这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过程,却成了政策和资金支持的真空地带。
业内人士认为,制约中国新药创新的另一瓶颈在于缺乏研究经费,在美国,生物医药公司的研究资金十分充裕,大部分来自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去年美国生物医药总市值9000多亿美元;在韩国,则有LG、SK这样的大集团介入创新药领域的研发;在印度,其新药国际化程度很高,多数创新药研究资金来自于立足美国的印度企业,如阮氏、南新等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