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在中国大肆避税已经是公开秘密,有关部门也已经为此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反避税行动。
5月以来,国税总局的反避税行动不断升级并最终成为一场“反避税风暴”,由于这场“反避税风暴”正在将反避税行动制度化并引发了中国的税制改革,让很多跨国公司感到胆战心惊。
中国将反避税行动制度化
全球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前不久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四成跨国企业认为中国是亚太区中给它们带来最大税务挑战的国家。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主管合伙人王翠萍告诉记者,这些跨国企业的老总在跟她交流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因为中国的税务问题而整宿睡不着觉。”
让这些跨国企业老总真正睡不好觉的是中国国税总局正在掀起的“反避税风暴”。
在这次调查中,66%的跨国企业认为转让定价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最大的考验。而转让定价正是“2005年全国反避税工作计划”中的核心部分,这也被认为标志着中国正在将反避税行动制度化。
转让定价是跨国企业转移利润的主要手法之一。转让定价的关键在于,通过从高税国向低税国以较低的内部转让定价销售商品和分配费用,或者从低税国向高税国以较高的内部转让定价销售商品和分配费用,使相关联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减轻。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4025家,但一半以上都是“亏损”状态。5月23日,国家统计局数据再次呈现外企中国生存之“怪现状”:1至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075亿元,不升反降3.5%。一方面是经营生产欣欣向荣,一方面是财务数据长期“红灯”(亏损)高悬。“我们认为亏损企业里面,有2/3属于非正常亏损。”
国税总局国际税务司副司长王裕康告诉记者,“造成非正常亏损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转让定价把利润转让出去。我们保守估计,每年转让定价避税的税款损失有300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助理巡视员苏晓鲁也指出,“中国每年因跨国企业避税而损失的税收收入约为300亿元,而转让定价实现的避税总额在跨国公司避税总额中约占60%。”
一位从事国际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转让定价避税手段。第一种是高进低出。这种手法对“两头在外”的企业特别有效:原材料以高价格进口,产成品以低价出口,于是在国内的加工企业利润趋于零甚至亏损。而实际上企业利润已经被转移到境外去了。第二种是利用关联企业间固定资产购销和租赁避税。比如将设备或者固定资产抬高价格,虚增企业生产成本;将技术转让价款隐藏在进口设备价款中逃避技术费预提所得税;将境内财产高价租赁给境外关联企业,于是企业利润通过租赁费用转移出境。
从深圳市国税局2003年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情况来看,企业的亏损情况比较严重,亏损面达到46%。
2004年10月4日,历时一年多的国家税务总局《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简称APA)正式出台。APA规则的实施允许企业通过“预约定价”的方式缴纳关联企业间交易的所得税,即允许企业和主管税务机关就相关应纳所得税或是销售利润率区间进行商谈论证,并按此纳税。作为国际通行的纳税方式,预约定价使得政府部门的漏征税风险与审查成本可能减轻,跨国公司也可以减低被稽查后双重征税的成本。
中国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税制改革
外企避税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国税总局的反避税行动也不断升级。近日,中日两国税务当局在北京正式签署我国第一个双边预约定价安排(BAPA),双方首度开始反避税合作。评论人士认为,这对那些长期在中国避税的跨国企业来说甚至可以用“噩耗”来形容。
由于避税冲击国家的税收权益,直接减少国家税收收入,世界各国对此都高度重视。美国是最早实行反避税的国家。早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反避税立法。
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无不重视反避税工作。日本和加拿大成立了反避税部;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也像美国一样设立了税务警察。这些国家经常就反避税法律、手段等方面情况交流信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中国税务部门正在推行的预约定价工作进展并不快,目前全国仅签订了大约100份预约定价协议书,每年反避税所取得的税收收入甚至还不到10亿元。因此,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早些时候曾表示,中国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反避税力度,积极推行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管理制度。
“外企避税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信息。”国税总局税科所副所长靳东升告诉记者,尽管外企避税非常严重,但税务部门要想彻底查处并非易事。这种模式的最大难题是税务机关调查成本和纳税人遵从成本较高。
信息+人才:反避税行动中的瓶颈
预约定价的操作方法是税务部门与应税单位就具体应纳税额进行协商,确定一个数字,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变化。可见,这一制度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协商”或者说“谈判”。而这又恰恰是税务部门的软肋。
谈判的核心是知己知彼。但税务部门要想针对每一家企业都做到“斤斤计较”确实存在现实操作的障碍。“人才缺乏也是个很大的问题。”王裕康坦言。跨国企业税收不仅涉及国内税法和税率,还需要税务人员了解世界各国的税收制度、税收协定等,而目前我们不少税务人员只能简单地将国内税法条款套用在涉外税收中,很难保证国际税收真正到位。
面对这样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准备从几个方面加以解决,首先是大幅提高税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吸引外部人才加盟;其次是效仿“风暴运动”,专打“大老虎”。“审计风暴”和“环保风暴”,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它们的典范就在于给同样面对经费、人力不足问题的监管部门寻找到一条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杀鸡儆猴”的积极成效;再者是实行重赏制度,鼓励更多知情的专业人士举报,对其进行重奖。并对被举报的企业一旦查实就予以公开曝光,让其为之付出金钱和声誉的双重代价;最后是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真正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