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劳动力成本上升考验竞争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13:00 上海证券报

    尽管这两个月CPI指数快速下降,4月份仅为1.8%,但在日前发布的央行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仍然强调要十分关注中国通胀压力。如果说在去年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价格成为推动物价的核心因素的话,那么当前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水、电、燃料和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商品调价的压力;二是国际原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对抬高下游产品成本的压力;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推动压力。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推动通胀重要因素是首次提及。如果说前两种通胀的压力因素都呈现出
阶段性特征,那么这两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将成为稳定持久的因素,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假使简单以劳动报酬增长速度来衡量劳动力成本变化的话,那么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同比增长16.4%,增幅提高了4个百分点;平均劳动报酬增长14.9%;两者都远远超过一季度9.4%的增幅。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固然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正在快速增长,是个好现象。但若其增长速度与经济及企业效益增长不相适应,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前二十年经济高增长,除了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的体制力量外,主要靠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居民的高储蓄。劳动力成本使得我们的生产成本低,储蓄资源丰富使得我们主要依靠国内资金进行投资,不会因高投资而造成高外债。中国加入WTO以后,又因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吸引着大量的跨国公司将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来,以降低制造成本,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劳动力为核心的要素(包括土地、房地产、资金等)成本低是中国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源。

    不过,这两年中国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正在快速上升。这首先是因为上游行业、房地产和粮食涨价速度和幅度十分惊人。可以说,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上和该行业主要产品的涨价幅度相一致。其次,我国的上游行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企业效益好了,先得多给职工加工资发奖金,然后再表现为利润。有些行业光看利润变化根本反映不出效益的变化。例如房地产行业,房价涨那么多,效益能不好?但是如果你翻看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报表,甚至还表现为亏损。对国有企业来说,职工工资和奖金的变化往往比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真实效益的变化。第三,随着粮食的大幅度涨价,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不愿意出来打工了,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农民工的成本也随之而提高了。据中国人民银行5月份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农民工短缺问题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如广东省现有的1900多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目前该区域农民工缺口近200万,缺工比率约为10%;福建省2004年末缺工近20万人。严重缺工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集中在产品竞争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体力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女工的需求缺口大。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增长引发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农民务农收入提高,外出务工意愿减弱;劳动环境差,劳工权益缺乏保障等。"民工荒"的出现显示在沿海部分先发展地区,市场正按其内在规律调整过于低廉的工价,以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向平衡。第四,这两年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毕业生数量空前,归国学子数量巨大,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很多大学生只能屈尊从事一般岗位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一般岗位的工资标准。第五,随着住房制度的货币化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过去由政府承担的劳动力隐性成本正在显性化。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都会表现为劳动力的货币化成本在大幅度提高。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仅推动了生产成本的提高,成为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制造业一般利润率都比较低,对要素成本十分敏感。劳动力成本一旦高到一定程度,厂家就会采取转移生产。未来,如果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竞争优势。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劳动力成本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