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谁能承受医生集体失踪之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09:14 中国经济时报

  杨耕身

  据6月2日《大河报》报道,6月1日这天,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传染病科住院部的病人及家属心急如焚:找遍整个病区,却不见一个医生、护士的踪影。据了解,医护人员集体“失踪”是因为受到一个病人的威胁。信阳事件把两大问题凸显在人们面前:如何处理或应对医患之间的敏感关系?如何填平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间的沟壑?

  我们从保洁人员“上午7点钟来上班,就没见到医生、护士”,到傍晚6点仍然没有恢复正常上班的叙述中吃惊地看到,医护人员集体“失踪”长达一整个工作日。而与之相随的,是病人及家属的心急如焚,是连接各个病床的呼叫器响个不停。我们现在不知道,是否有病人因为医护人员的失踪而出现了延误或加重,但由此不难想象是,医护这个专业群体的不合作态度对一个社会意味着怎样可怕的局面。

  以患者生命、职业道德或公共利益的名义,我们无法不对医护人员集体失踪的做法提出严厉的质疑。但在另一方面,当一些医护人员“含泪”说出“一名病人不断闹事,甚至扬言把他们全部砍死,没有人敢来上班了”的话时我们又该如何责之于医护人员呢?要知道,在任何时候,恐惧都是一种最基本也最应当谅解的人性。

  一件在今天早已并不罕见的医患纠纷,为何演变成了医护人员集体失踪?这是信阳事件第一个层次的问题。而当那位闹事的患者说出“医护人员也应该对病人给予更多的爱心”,以及一位医生说出“希望广大患者能体谅和理解医护人员,给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的话时,其实在医患双方,都已不再仅仅局泥于这一起事件本身,而指向了对于最终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诉求。这则是信阳事件第二个层次的问题。

  患者连日闹事,扬言砍死医护人员,为维护公共利益,公安部门及时介入,便断不至于导致医护人员的集体失踪。但这种用于解决第一层次的办法,并不能用于解决第二个层次的问题。笔者无法完全了解信阳事件中的医患纠纷到底缘自什么,但当我们将信阳事件放在一个时期内医患矛盾的大背景之下时,我们应当意识到,对这种矛盾的疏导或求解,是一个社会共同面临的制度拷问或智慧考验。

  中国医师协会在2004年就执业环境曾对医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良好的为7.1%,一般的43.5%,较差的37.3%,极差的11.1%。医患关系状况可见一斑。而对于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舆论也一向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医疗体制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政府对卫生投入不足,迫使医院“以药养医”,同时,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都形成了看病难的局面。还比如,患者在权利意识增强的同时,对医学科学的特殊性却认识不足;部分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尚未完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等等。

  事实上,上述有关医患矛看原因的说法,均来自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在讨论“医患关系怎样走向和谐?”时的说法,其实也已不新鲜。所以我们现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从医疗体制、职业伦理以及社会心理的准备方面,真正着手化解医患矛看,和谐医患关系。因为无论如何,谁也不能承受医生集体失踪之重。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