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吉利汽车:贱价全面收购凸显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 17:17 证券时报

    受大型投资银行调升投资评级影响,近来内地汽车股普遍造好。五月下旬以来,华晨(1114)、骏威(0203)、吉利(0175)的股价涨幅介于8-13%之间,在目前淡市中,实在难能可贵。其中,吉利更以13%的涨幅列居首位。然而,笔者认为,公司公布大股东贱价收购消息后,股价一度遭遇过度抛售,现价0.465港元不过是重新升至下跌前水平,投资者不宜对此有所憧憬。

    贱价收购意图实现曲线上市

    5月10日,吉利汽车公布,吉利集团将出资1.53亿港元实施全面收购,向三位包括主席贺学初在内的人士,收购Proper Glory余下68%的股权。由于Proper Glory持有吉利汽车60.7%的权益,收购完成后,其在吉利汽车的持股量将达61%。根据香港交易所相关规定,吉利集团必须发出现金收购要约,以每股0.09港元向吉利汽车的其余股东提出全面收购,有关作价较公司停牌前价格0.46港元大幅折让80%。另外,吉利汽车的董事局亦将进行大规模改组,原执行董事(兼主席)贺学初、徐兴尧等将辞职,而李书福、徐刚等将被委任为新的执行董事。

    5月11日,公司股票复牌后即跌11%,全日以0.41港元收市。究其原因,是收购价格过低,市场反应负面。其实,此次交易表面上看是全面收购,但由于出价太低,上市公司被私有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吉利集团与包括贺学初在内的三位人士极有可能是关联人士,此次贱价收购应该是执行三年前借壳上市之时签订的私人协议,使得吉利集团通过吉利汽车实现曲线上市。虽然出价低得离谱,但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和盈利前景并没有任何影响。2003年初,华晨汽车(1114)曾经提出过类似的全面收购建议。业内人士认为,这次交易代表吉利借壳上市的所有法律程序将完成,足以扫除投资者对公司架构上的忧虑。

    增发风险不容忽视

    尽管如此,笔者并不看好吉利汽车的股价表现。具体理由是其负债率偏高、产品种类单一、竞争力薄弱。而且,内地汽车市场持续的减价战令公司的低价策略难以产生效益。

    前不久,吉利汽车公布旗下两家联营公司———浙江吉利和上海华普4月份汽车总销量为1.1万辆,按年跌4.7%,相比3月更获得约10%跌幅。至于日前签署的出口协议,由于价格水平不清楚,笔者也不敢看好。困扰吉利汽车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吉利集团的整体上市方案。由于上市公司仅拥有吉利集团的核心企业———浙江吉利和上海华普分别46.8%的股权,何时及以何种代价将两家企业余下53.2%的股权注入上市公司,显得较为关键。鉴于吉利汽车负债率偏高,笔者预计,届时公司可能增发大量新股进行收购,如此则必然摊薄现有股东权益,对此投资者不可忽视。

    数据显示,内地对轿车的需求将由9.7%增长至14.3%,减价战已经有所收敛。由于预期2005年下半年钢铁价格将下跌,汽车业的整体毛利率将得以改善。笔者谨慎看好汽车股,投资者可逢低买入相对优质的骏威和华晨,避开高风险的个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吉利汽车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