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对浙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 15: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2000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大了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力度,经过艰苦努力,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和3个海岛县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自身发展能力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欠发达地区进入了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的新时期。

    一、25个欠发达地区和3个海岛县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1、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经济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进入新世纪,25个欠发达县和3个海岛县(以下简称28个欠发达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化改革,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从经济总量看,2000年到2004年,28个欠发达地区生产总值由665.5亿元增加到1161.2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全省同期增幅(12.9%)高0.8个百分点。其中25个欠发达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081亿元,年均增长13.7%,3个海岛县实现生产总值80.2亿元,年均增长13.8%。28个县中年均增长超过全省平均增幅的有20个县,丽水市区和缙云县分别以年均17.9%和16.4%的增幅,列28个县增幅第一,二位。温州地区的苍南和永嘉两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带动了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2004年生产总值均超过百亿元,分别达123亿元和106亿元,也是目前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中仅有的两个GDP超百亿元的县。从人均GDP看,2004年28个欠发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万元,达到11004元,比2000年增加4683元。其中25个欠发达地区人均GDP达到10302元,3个海岛县1985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167元和9106元。在28个县中,2004年人均GDP超万元的县达到了14个,其中嵊泗和岱山两县人均GDP分别以33012元和18884元列前两位,丽水市区(17653元)、武义县(15925元)和衢州市区(14380元)分列3-5位。欠发达地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经受住了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非典疫情、缺电干旱、自然灾害频繁等重大考验,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稳步推进。

    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情况

      地区              GDP(亿元)      GDP年均增长(%)     人均GDP(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       2000年  2004年
    全省             6036.34     11243     12.9             13309   23942
    28个欠发达地区    665.46   1161.15     13.7              6321   11004
    #25个欠发达县     619.97   1081.00     13.7              6135   10302
    3个海岛县          45.49     80.15     13.8             10745   19851

    (2)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产业结构日趋调整。从生产供给分析,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工业成为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导力量,非农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的特征比较明显。2004年,28个县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4.9:48.4:36.7,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6.4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3.5和2.9个百分点。其中25个欠发达地区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20:46.3:33.7调整为2004年的14.1:49.3:36.6,3个海岛县比例由39.6:25.2:35.2调整为25.9:36.1:38.0。海岛县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服务业,岱山县船舶修造业等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嵊泗县大力推进渔民“双转”工程,两县非农产业快速发展,二、三产业比重2004年比2000年均上升14个百分点。在欠发达地区中,丽水地区的非农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0.2个百分点,青田皮革业、遂昌木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的较快发展拉动这两县工业快速上升,2004年青田和遂昌的工业占GDP比重已达到57.2%和53.5%,比2000年分别上升16.3和11个百分点,衢州的家庭来料加工红红火火,淳安的旅游业形成相当规模。在欠发达地区中,尽管第一产业的比重普遍下降,但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洞头县重点发展海水养殖,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文成县农业朝绿色特色方向发展,高山蔬菜、野生蔬菜面积不断扩大,茶叶、水果的优良品种比例不断上升,衢州积极创建绿色特色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常山胡柚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开化龙顶名茶、江山蜂产品在全国率先分别通过欧盟农药残留检测新标准和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丽水的生态效益初见成效。

    地区产业构成比例情况

     地 区            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以GDP为100)
                              2000年        2004年
    全省             11.0:52.7:36.3    7.3:53.7:39.0
    28个欠发达地区   21.3:44.9:33.8   14.9:48.4:36.7
    #25个欠发达县    20.0:46.3:33.7   14.1:49.3:36.6
    3个海岛县        39.6:25.2:35.2   25.9:36.1:38.0

    (3)三大需求共同驱动经济增长。从需求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均实现较快增长。2000-2003年,各地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投资增势强劲,尽管2004年的宏观调控使投资快速增速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投资依然是经济较快增长的最强大动力。2004年,28个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7.7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31.9%,其中25个欠发达地区和3个海岛县分别年均增长31.8%和33.9%,均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4个以上百分点。其中嵊泗、三门年均增幅达到43.3%和42.9%,增幅列28个县第1、2位。消费品市场不断开拓。2004年,28个欠发达地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亿元,比2000年增长56.8%,年均增长11.9%,其中25个县年均增长12%,3个海岛县年均增长10.6%。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的有利环境使欠发达地区的出口形势良好。以丽水、衢州为例,2004年,两地区出口完成6.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其中遂昌、庆元、缙云三县分别增长12.9、4.3、3.2倍。

    地区投资和消费增长情况

    地 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00年    2004年     2004比2000年增长(%)    2000年   2004年   2004比2000年增长(%)
    全省             2267.22   5945.00   1.6倍                 2298.76   3645.00   58.6
    28个欠发达地区    210.49    637.73   2.0倍                  272.22    426.97   56.8
    #25个欠发达县      194.3     585.7   2.0倍                  256.07    402.77   57.3
    3个海岛县          16.19     52.03   2.2倍                  16.15     24.20    49.8

    (4)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日益改善。2004年,25个欠发达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约3992元,比2000年增加1348元,其中最高的江山县已超过5000元,达到5082元;苍南、龙游、洞头等9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都超过了4000元;省扶持的100个贫困乡镇,经过3年扶贫攻坚,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年均增长(2001-2003年)达到9.9%,超过同期全省8.5%的名义年均增幅;在15个有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庆元(9657元)外,其余均在10000元以上,收入的增长带动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2004年,28个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为6475元,比2000年增加3083元,其中25个县人均6320元,增加3022元,3个海岛县人均10416元,增加4774元;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85.52万户,比2000年增长67.3%;人均生活用电量173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长44.3%;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2万人,增长50%。反映生活质量指标之一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普遍下降,以丽水、衢州为例,2004年两市区的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为33.2%,比2000年下降3.8个百分点。

    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通过多年的努力,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和政府政策、体制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欠发达地区总体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与全省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以下分析用25个欠发达县与30个百强县比较)

    (1)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的比重相对低下。25个欠发达县土地面积4.49万平方公里,人口1017万人,分别占全省的比重达44.1%和22.4%,而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偏低。2004年,25个地区GDP仅占全省各地区合计的9.1%,同年浙江省的30个经济强县,土地面积3.62万平方公里,人口2020万人,占全省的35.6%和44.2%,而GDP达到580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48.6%。在欠发达地区中,衢州市所属的5个市县区的生产总值之和为280亿元,丽水市所属的9个市县的生产总值之和为263亿元,规模仅相当于一个一般的经济强县。25个县的GDP之和也仅为萧山、绍兴和余杭三区的合计数。2003年,衢州和丽水实现的生产总值分别为234亿元和220亿元,仅为列入全国百强城市最后位福建三明市(730亿元)的30%左右,可以说,2003年衢州和丽水未列入全国百强城市,除经济效益较低外,规模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人均主要指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4年,25个县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平均水平23942元的一半,仅为43%,为30个强县人均GDP(28803元)的35.8%。两大板块人均GDP差距明显且呈不断拉大之势,25个欠发达县和30个强县人均GDP之比由2000年的1:2.65扩大到1:2.79。25个地区中最低的泰顺县仅为5112元(617美元),相当于全省的21.3%,与浙江省最高的强县--绍兴县(46830元)更是相差甚远,泰顺人均GDP仅相当于绍兴的10.9%。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原因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区位条件较差。浙江省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是山区、边区、老区和少数民族积聚地,28个地区中有19个山区县,17个老区县,10个地处浙闽赣皖边界地区,3个偏远海岛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这些地区大部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大中城市,生活和生产条件落后,长期的封闭落后又造成了思想观念的滞后,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束缚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浙江省环杭州湾等一些较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这些地区流动,而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发达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而欠发达地区投资效益不高,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滞后。2004年,25个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低于全省和强县4.4和10.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多数为资源初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4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90亿元,而仅绍兴县的1055家企业就完成工业总产值960亿元,萧山区的1441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0亿元。在欠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也是屈指可数。另外,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相对缓慢。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浙江省25个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地区在20-30%,大大低于当年全省48.7%的平均水平。

    第三、国际国内开放度不高。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对内对外的开放度关系密不可分,开放度的提高将有助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相对于环杭州湾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度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2004年,25个欠发达地区进出口总额、新签外商协议合同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6.9亿美元、112项和1.82亿美元,仅为全省的2%、2.9%和2.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180亿元,占全省的1.6%。在2003年末的全省拟保留园区(开发区)中,欠发达地区产品销售收入为146亿元,占全省开发区收入的3.6%。。从欠发达地区的面积、人口在全省的比例看,上述比重明显偏低。

    第四、资金、人力等要素制约。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使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受到约束,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处于浙江省的90年代中期水平,仍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内生动力缺乏,发展资金短缺,财政困难。2004年,25个县财政收入97.25亿元,按人均计算,仅为954元,相当于全省水平的24.8%,25个地区中有20市县区财政收不抵支,总额为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2004年,25个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5.7亿元,房地产投资110亿元,仅为全省的9.9%和8.5%。外商直接投资仅为全省的2.7%。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133亿元,为全省的6.3%。资金的短缺又使这些地区将有限的资金偏向用于物质生产而偏弱于人才的重用和培养。2004年25个地区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6人,为全省水平的53.6%,高等院校3所,在校大学生1270人,仅占全省的0.21%。

    三、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时机业已成熟

    尽管目前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欠发达地区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实施的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政策倾斜优势为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欠发达地区的自身发展已有基础。目前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按照工业化国家发展经验以及浙江省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旅游需求、医疗养老需求,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强,由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从最近几年欠发达地区电信、网络、住房、旅游等消费增长的新亮点看,这些地区消费需求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因此,可以预测,欠发达地区在越过人均GDP1000美元这个关键后,经济社会将进入从传统的二元结构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时期并加快发展。三是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随着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近几年来,杭州纺织、机电,温州轻工、永康五金业、义乌小商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园区建设,加快了这些产业集聚发展,部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产品已受当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制约,缺乏发展空间,开始向外转移。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产业带目前的发展面临着地价过高、缺电严重等困境,要使经济有新的突破性发展,重要的出路就在于要把周边的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升级和转换。另外从江浙沪广义长三角范围看,长三角巨大的经济规模已不再是区域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流动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的综合效应,如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规划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形成“垂直分工、错位竞争”的关系,这些都为欠发达地区强化特色经济,重组产业优势,提升自身发展动力,更快更好地融入发达地区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跃式发展的思考

    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和难点都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关系到全省发展的大局,可以说,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社会,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社会,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率先现代化,同样也没有全省的率先现代化,目前,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惟有跨越式发展,才能迎头赶上。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这一艰巨任务应成浙江省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1、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扶持力度。从目前的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分析,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体制不完善,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对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市场优势,以引导和规划为主;对欠发达地区,政府应继续加大经济社会的扶持力度,在投资倾斜的同时,给予文化、环境等社会各方面的政策倾斜,通过宏观调控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工业化是一个地区从传统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根本上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也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尚处在工业化初期,主体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3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13个百分点,比全省较发达的萧山、绍兴等地低2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欠发达地区要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大力推进工业化,要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这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另外,要因地制宜,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如农业县应围绕特色农产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第二、三产业的重要途径;山区县应在目前城乡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3、坚持以城带乡,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加快欠发达经济的另一有效途径。只有抓住城镇化这一重点,才能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城市就业门路,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浙江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这一现实选择,一方面,要加快浙西、浙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分布在台州、温州、金华、衢州、丽水一带,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必须加速以上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使其产生活动频繁,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群,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将对产业配置结构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带动其周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不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也同样会存在,因此欠发达地区要以要素集聚、功能增强为重点,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开发自身整体功能较强的小城镇这样的“增长极”,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发挥优势,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4、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程度

    当前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使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成为可能。另外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扩大开放的大环境下,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也有可能更多地投向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的欠发达地区,从而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浙江省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增长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欠发达地区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不要局限于欠发达地区自身的资源、市场,要加大区际开放程度,加强区域协作,在接轨周边较发达地区中谋求发展,尤其要抓住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结构重组的关键时期,积极融入长三角,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接和联动,不断拓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

    5、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幅达到13.1%,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以资源换增长”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粗方式增长使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的透支,换来的是在GDP增长的同时,还有越来越难以承受的环境的破坏、生态的灾难。尤其在发达地区,资源的相对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要坚决制止各种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行为,不能重蹈发达地区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赶超战略”,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进程中,要围绕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投资和生产项目,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集约化增长方式,走跨越传统发展阶段的新路子,实现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浙江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