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与美、欧等国家纺织品贸易争端尚未平息的形势下,中国纺织业专家呼吁:中外纺织同行应冷静面对,通过寻求多种合作共赢的方式,避免纺织品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其实,眼下中外纺织企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存在更多的合作机会。
--布市升级势在必行,纺织面料、辅料的合作机会更多
我国的纺织品业,面料的环节最薄弱。这使中国服装与巴黎、东京、米兰、纽约等都市的竞争,根本不是同一层面的竞争。中国服装以中低档为主。品质较好的成衣,面料都是进口的。在取消了纺织品限额以后,纺织企业面临洗牌,期待提升产品等级,将对面料、辅料的要求更高。中国设计师张兆梅说,内地布料在后整理工序上处理不好,容易拉线、脱色等,而且国内的面料市场环境较差,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会买到劣质产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服装的发展与其所依赖的上游产业的面料质量、价格,以及流行节奏息息相关。现在许多企业和设计师去国外采购面料,主要因为国内布市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如滑雪衫,国外已采用纳米技术、透气防水,国内迄今质量仍不过关。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说,我国内地的服装品牌不缺款式,缺的是面料。内地面料的档次低,高科技面料奇缺。
外商对中国面料市场很看好。去年9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6家厂商,产品涉及棉、麻、丝、毛、化纤、功能面料、辅料、针织等。因参观者众多,展会延长了一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在博览会上说,中国面料业近3年来有突破性发展,生产能力的增速很快,但还需在构建优势产业链上下功夫,要重视新纤维、线纱、坯布的开发和下游产品的合作。在面料方面,我国企业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等,与外商有很多合作机会。
--外商纺织生产能力转移中国正当其时
取消配额后,一些企业配额优势丧失,将有更多的企业介入出口竞争。我国纺织企业面临洗牌,原有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格局将改变,纺织企业亟待调整出口结构、提高产品等级。纺织业的主要困扰,一是缺乏自己的品牌,大都是“贴牌”生产;二是技术水平比较低,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靠的还是廉价劳动力。
据介绍,纺织品的配额成本约占产品成本的3成以上,取消配额后,产品成本将下降30%。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成本的降低,给外国厂商直接到中国来投资办厂提供了条件。同时,我国纺织企业在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上的平均水平都远高于越南、印度等竞争国,中国通关和银行支付服务也比其他国家更迅捷方便。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许多国家的企业都“垂青”于在中国制造。预计到今年底,我国的生产能力将占到全球的1/4到1/3。韩国最大的纺织品企业之一F—F社长金昌秀表示,公司将在年内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把公司3成左右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纺织企业格外需要外商的技术、设备。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调研部主任查志强说:“按照目前的增长方式,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必然遭遇各种问题,永远只能是被动应对。”对于习惯于“贴牌生产”的国内企业来说,外资企业前来中国投资,他们拥有自己的资金、品牌、销售渠道,且产品附加值高。双方的合作,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提升产品等级,削减产量,可以缓解“特保”压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咨询等服务需求上升
后配额时代,贸易摩擦和WTO协定的不利条款(如特保)对国内纺织业发展的限制已初露端倪。全球贸易信息服务中心公布配额取消后的数据之后,世界各国要求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新限制的呼声再次变得急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欧洲的纺织品行业、团体不失时机地向本国政府施压,要其恢复对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限制。美国、欧盟两大巨头相继启动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的步伐。墨西哥对婴儿服装及衣着附件设限,土耳其宣布将中国42种纺织品实施特保,秘鲁对部分棉布和粗布、印度对织布等发生多起贸易争议裁决和调查等。
面对越来越多的“特保”限制和反倾销纠纷,企业的出货遇到了实质性障碍。过去,我国的反倾销涉案企业通常采取转换产品品种的方式来保证业务增长。但现在美国或欧盟对中国某些纺织产品启动限制措施和特保程序,针对的是整个行业,企业对此束手无策。在这一背景下,许多纺织企业不敢接单,纺织重镇绍兴已有20%的企业停产、半停产。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国内纺织企业应实施“走出去”策略,开展多元化经营,把出口市场转移到欧美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与外商合作,借船出海;在海外办厂,寻找合作办厂的伙伴。由于中国企业对国外的情况了解不多,亟需提供咨询、法律、评估等方面的服务。
(信息来源:纺织服装频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