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后劲源于三大因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10:37 商务部网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卢中原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态势,从中长期来看,仍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而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后劲,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

  卢中原预计,“十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去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0美元,今年可能达到1400美元。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具有巨大
的经济发展潜力:按2000年汇率计算,预计2005—2010年经济年均增长8%,GDP总量将达2.4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7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2000美元的平均水平;2010—2020年,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为年均7%,GDP总量将达4.8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卢中原认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后劲源于以下三大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雄厚,居民储蓄、劳动力供给等内源型要素优势明显。

  资本积累不足,从而导致投资率偏低通常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最主要因素,但我国基本无此之虞。20世纪90年代,我国总储蓄率一直稳定在40%左右,而2003年高达47%,远远超过20%的世界平均水平。高储蓄推动着国内的高投资,而各地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庞大的外汇储备所支撑的良好的币信,则让中国成为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基本克服了未来发展的资本瓶颈。

  此外,随着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给显著增加,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000多万,比“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多增200多万。同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迅速增长所需的许多重要能源、原材料和机械装备的国内生产量相当可观,还有大量进口以弥补不足,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优于以往。

  其次,消费需求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化势头迅猛,经济发展空间急剧扩大。

  “十五”期间,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刺激下,我国的消费需求扩张势头强劲,2002年到2004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亿元跃上了5万亿元新台阶,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分别增长9.2%和5.2%。同时,2000年至200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2.3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呈现升级态势。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的消费比重则在上升。其中,交通通讯消费比重上升最快,其次是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近年来逐渐增长的汽车、住房等高价消费品的需求便是突出的表现。

  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引导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十五”期间,我国第二产业的增速最快,2003年其产值占到GDP的52.2%,年均增长10.3%;第三产业增速略低于GDP增长率,年均增长8.1%;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7%。工业结构内部中的技术升级特征也日益明显,1993年高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0%,而2002年这一比重已超过20%。

  除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也是“十五”期间经济结构变动最活跃的一个领域。虽然目前全国城市化水平只有43%,但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提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这也是今后消费、投资需求迸发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潜力所在。

  第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中比较容易的部分很多已经完成,现在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项目,而且一项改革常与其他方面的改革连在一块,改革日趋复杂和艰难,已到了打硬仗的时候。

  对此,今后的改革将一方面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向计划经济核心部分发起攻坚战。随着这两方面的推进,原本扭曲的经济关系将会被理顺,资源配置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此外,我国已处在入世过渡的后期,开放型经济正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政府职能转换和经济体制创新步伐加快,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这就为投资乃至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随着与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加强,我国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正式渠道也将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将会更快地实现。(信息来源:纺织服装频道子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