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是我职业生涯的终点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02:13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将是我职业生涯的终点站。”全球制药巨头———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柯石谛(SteenKroyer),这样描述中国对自己的特殊意义。

  跟随阿斯利康在全球7个国家工作长达25年的丹麦人柯石谛,将在中国任期结束后退休。2002年1月,他来到中国,将阿斯利康中国带上了一辆“高速列车”———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阿斯利康全球市场遥遥领先,而且是所有在华跨国制药企业中增长最
快的一家。如今,阿斯利康中国的年销售额达到近20亿元人民币,跻身跨国制药企业在华排行榜的的第三名。

  新车长”的第一把火“说实话,来中国市场之前,我没有想到一份工作可以这样艰难。”柯石谛笑言,“现在,工作占去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没时间陪伴妻子,没时间玩我喜欢的高尔夫。”

  拥有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医学学位和哥本哈根商学院MBA学位的柯石谛,于1981年加入瑞典最大的制药企业———阿斯特拉在丹麦的分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之后,他曾在亚洲、南非及欧洲等地担任多个领导职位。

  1999年,阿斯特拉与英国第二大制药企业捷利康公司合并成立阿斯利康公司。同年5月,柯石谛被委以阿斯利康挪威公司总裁一职,直至2001年12月。“在他的领导下,阿斯利康在挪威医药市场迅速占有40的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谈起柯石谛,一位阿斯利康的职员充满了敬佩。

  2002年1月,柯石谛被派驻阿斯利康中国公司。回忆当年,柯石谛感慨地对《每日经济新闻》说:“来中国之前,我没有想到需要面对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

  阿斯利康在中国业务的启动最早可追溯到23年前。1982年、1994年,阿斯特拉和捷利康公司先后进入中国。1999年,随着阿斯利康的成立,两家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开始合并;而2001年投入使用的无锡生产基地是阿斯利康在亚洲最大的投资项目,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

  但是,直到2002年之前,阿斯利康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年增长速度仅在10%左右。

  “这个业绩只能说是平平。”柯石谛承认,当时阿斯利康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战略比较保守;而且,中国市场并没有被赋予重要的意义。

  但阿斯利康逐渐意识到这个市场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后会有大量的用药需求。于是,阿斯利康在2002年调整了战略规划,这也是柯石谛在中国任期的“第一把火”。他带领阿斯利康中国团队做了一件现在仍为之骄傲的事:针对中国医药市场,派出大量人力调研,随后制定了“阿斯利康中国10年战略规划”。

  “所有在华的跨国制药巨头中,我们是较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公司。”柯石谛介绍,这一项目包含了诸多内容,它包括对中国医药市场现状和未来的分析,公司目前和未来的业务发展和产品组合策略,公司未来的投资方向,以及达到公司未来发展目标所需要的人才发展战略。这为阿斯利康中国接下来的发展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蓝图,并顺利获得公司全球总部的批准。

  2002年的春天,新一任“列车长”柯石谛带领阿斯利康中国重新启程。

  列车加速先建“基础设施”柯石谛感到,当务之急是使公司组织结构尽可能完整,团队尽可能强大。因为,“一个公司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一个团队成功的基础上”。

  于是,阿斯利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招聘行动:2003年,他们从之前的800人增至1200多人,2004年又招进400人。“任何一个职位,我们都希望召到业界最优秀的人才加盟。”柯石谛非常强调对人的投资,在他看来,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能够成功的关键就是找到好的人才,然后培养他们的领导力。

  与此同时,柯石谛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前不久,一个以“提高公司2000名员工执行力和素质”为目的的“阿斯利康中国商学院”项目正式启动,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现在,阿斯利康中国拥有的1300多名销售人员,是业界最强大的商业队伍。”柯石谛骄傲地告诉记者,阿斯利康中国员工的素质丝毫不逊于欧洲成熟市场的员工;甚至在有些方面,中国公司已经成为其他市场的标竿。比如阿斯利康正在全球推广一个“财务汇报系统”,而中国是全球第一个使用这个系统的市场。

  柯石谛认为,团队的强大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公司业务范围和组织结构的扩大。3年间,阿斯利康一些原本就有的部门得到了扩充,并新增了一些部门。比如,研发部比以前的覆盖范围更广,新增了负责打假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事务部;负责处理合并购买事宜,对内整合、对外寻找授权经营或者合并购买事宜的战略规划部等等。

  由此,阿斯利康中国列车具备了提速的“基础设施”。

  要让以后的日子更好过接下来的发展,似乎是水到渠成:2003年,阿斯利康中国交出了年增长率37%的优秀成绩单。

  2004年,阿斯利康中国完成了雄心勃勃的销售目标,增长率高达34%,其处方药销售额在跨国制药企业中名列第一。被柯石谛定义为“转折点”的2004年,事实上也成为阿斯利康中国丰收的一年。

  “2年来的出色业绩,既让总部对中国市场有了强大的信心,同时也证明我们制定的方向是正确的。”谈及此,柯石谛颇为自得。

  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在阿斯利康全球市场扮演一个与原来完全不同的角色,被总部视为“重点投资的市场和领域”。尽管如此,柯石谛仍然无法轻松下来,“因为这并不代表2005、2006年后面的日子会更好过。”

  在中国医药市场的跨国公司队列中,阿斯利康2004年整体业绩规模居第三位,仅次于西安杨森和葛兰素史克。但是,西安杨森与葛兰素史克的OTC(非处方药)业务均占其公司销售额的50%以上,而2005年之前,阿斯利康中国只有处方药。

  “如果一个跨国公司没有OTC业务,它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两年之后,在“中国列车”如何进一步提速的问题上,柯石谛有了新的想法。

  面对模仿者的挑战对柯石谛来说,说服总部董事会强势涉足中国OTC,将是其接下来几年在华主政的最大挑战———以创新药为核心的阿斯利康,目前其在全球的OTC业务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OTC将为阿斯利康中国提供一个业务持续增长、并领先同行的广阔空间。”柯石谛坚信这是新一轮增长的契机,“我们看好中国零售业务增长的前景,众多阿斯利康产品也的确适合零售给病人。”

  首先被选中的是“洛赛克”(奥美拉唑)———作为阿斯利康的拳头产品,洛赛克在全球的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上,该药销售收入几乎接近阿斯利康年收入的一半。据悉,这款畅销药在欧洲的原料药专利于1999年4月期满;在美国,它也只可以延长至2007年。根据相关规定,专利药物一旦期满,则自动成为通用名药,届时其他厂商都可以生产这种药物。

  这意味着洛赛克的庞大市场份额被他人瓜分。事实上,早已有许多制药公司在觊觎即将到期的畅销专利药物,他们在实验室里悄悄打通仿制生产的工艺路线,就待专利期满开始动手了。

  2003年,中国30多个厂家共同打造了17亿元人民币的奥美拉唑市场,其中洛赛克仅占10左右,仿制药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仿制药的价格一般只有洛赛克的20,它们对洛赛克的冲击显而易见:上世纪90年代中期,洛赛克刚刚进入国内时的单价是300多元,现在已经降了40左右。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阿斯利康中国决意进入

  OTC的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4月4日,阿斯利康在上海宣布,洛赛克作为OTC在中国上市。据透露,该药品进入中国非处方药市场的首个年度销售目标为1000万美元。

  为此,阿斯利康不惜重金。目前,在各地电视台和平面媒体播出关于洛赛克的广告,称得上“铺天盖地”。

  但业内的疑问是,作为OTC上市的洛赛克,就单片而言价格并无降低,而中国的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相当在意。

  不过,“我们已经习惯和众多的仿制药一起生存了”,柯石谛强调,“而且,进军OTC相当于给洛赛克增加了一个庞大的销售渠道。”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