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日本访问的吴仪副总理,就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中有关自由贸易区、能源合作、建立钢铁等产业的联盟等内容,为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吴仪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一、尽快启动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区进程,与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日韩合作相协调;二、推进能源合作。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三、促进产业战略对话。双方可在钢铁、造船、精密仪器、IT、软件等重
要产业领域加强合作,进而探索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盟,就产品结构、产量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协调。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成为世界上贸易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的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活跃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按照自2002年正式启动的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国与东盟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文莱等六国将在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四国将在201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届时中国与东盟将建立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
中国已先后启动了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以及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在拉丁美洲,中国已经与智利展开自由贸易谈判。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涉及23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此外,中国正在与巴基斯坦等国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与印度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在考虑之中。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中日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最早于2002年11月向韩国和日本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张。温家宝总理去年11月在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表示:“建立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考虑到中日关系目前停滞甚至有倒退危险的情况,吴仪再提自由贸易区,如果这一进程能够启动,不仅为中日关系打破僵局创造了新的空间,而且未来建立一个包括所有东亚经济体在内的亚洲共同市场,可望是顺理成章之事。
自由贸易区能为中国贸易的长久持续增长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安全体制。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刚开始生效,中国纺织品出口在欧洲和美国遭遇保护主义,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因为受到欧美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弹,而使中国的贸易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推动的自由化进展缓慢。同时,伴随中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贸易争端数量也不断增加,贸易摩擦呈全方位扩展之势。
中国和日本,有着共同的与欧美贸易摩擦的经历。从华盛顿到布鲁塞尔,把如今的中国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相提并论已经时尚了一阵。回顾一下西方工业大国联合对日本从汇率调整到美日贸易谈判的历史,就不再奇怪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处境。中国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其贸易创造及从欧美市场的贸易转移,加上联手在双边和多边贸易体制上的谈判力量,将成为真正在国际贸易中与欧美抗衡的一极。我们认为,建立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实现亚洲共赢的最佳战略选择。
吴仪关于钢铁等产业建立从合作到联盟的构想,令人不禁联想起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正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从法国和德国,加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欧洲煤钢联盟”启程,逐步深化为一个欧洲共同市场。法德轴心,成为冷战时期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双发动机”。这一基本格局,直到今天的欧洲联盟都没有改变。
(信息来源: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