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预谋垄断中国基金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16:16 中国经济周刊 | |||||||||
随着外资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宽至49%后,外方要求更多的话语权是显而易见的。今年合资基金出现热潮就是佐证。甚至有业界人士担心:这可能导致出现外资垄断中国基金行业的局面。 第三次合资冲击波
从2001年开始到2002年,以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为代表的老十家基金公司掀起合资基金的第一波热潮。但由于老基金公司的股权比较复杂,带来了漫长的股权纷争,无不以失败告终。 进入2003、2004年,以招商基金、湘财荷银为首的新设基金公司开始出现,紧接着海富通、国联安、华宝兴业等合资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由于是新设公司,进入成本较低,而且谈判较为简洁,很快成为外资进入的首选模式。合资基金也凭借外方支持,体现了在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人才储备上的优势,同时证监会对合资基金的支持态度也非常明显。因此,2004年合资基金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海富通基金、国联安基金规模增长都超过了400%,在管理总规模上合资基金迅速向运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拢。同时众多外资机构非常看好中国基金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急于分一杯羹,在参股比率限制大大缩小后,基金合资第三波已成为必然。 近期外资机构参股基金公司主要采取受让股权或定向增资扩股参股的方式,最近瑞士银行申请受让国开投、国投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49%的股权入股中融基金,一举突破了外资机构以前33%的持股上限就是典型的一例。 随着老基金公司股权转让价格的不断走低,有更多的外资机构对收购老基金公司的股权产生了兴趣,瑞士银行合资中融基金的模式会越来越多。 此外,上投摩根基金已经向证监会递交了增加外方股权的报告,公司外方股东JP摩根富林明力争将参股比例提高到49%。上投摩根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和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英国)公司共同组建,注册资本1.5亿,目前摩根富林明持股33%。 很明显,随着参股限定的减少,势必引起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通过这二种方式进入中国基金业。 合资=垄断? 有关评论人士表示,大陆基金业很可能重复台湾基金业的故事——1983年,台湾投资基金业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组建合资基金之后,基金市场最终为外资公司所垄断。香港基金市场被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把持的现象更加明显,在资产管理领域,几乎都是海外巨头的天下。大陆基金业是否步其后尘? 进入2005年后,中国基金业急需引入外资,同时外资进入中国基金业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 2004年大半数基金公司的“欠收”让业内人士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基金管理并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没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股东支持,遇到类似去年这样的“欠收”行情年景,基金公司的亏损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实力偏弱的股东无法忍受持续亏损,已着手寻找股权转让方,基金公司更希望能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按照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必须维持30亿元的规模才能不亏损的算法,目前38家基金公司中至少有近10家处于亏损状态,另外还有6家处于保本状态。这些基金公司大多数是近几年成立的新基金,除了少数合资基金公司之外,其股东大多实力偏弱。由于股市在2004年4月后重新步入漫漫熊市,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些根本性制度缺陷在短期内解决也不现实,基金的赢利能力在近年恐怕难有大幅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最近一段时间新基金的发行规模都在10个亿左右,而基金发行市场又是僧多粥少,一个新基金公司要想短期内超过30亿股票基金管理规模的盈亏平衡点非常困难,部分新基金公司的股东自然萌生退意。 有意将公司部分股份出售给外资的不仅包括那些新设立的无强力股东支撑的内资资金管理公司,还包括了部分目前“衣食无忧”的老十家。这些老公司的股东大多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在近两年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其自身的经营压力很大,逢高套现的心情比较急迫。最近资金链断裂券商频频曝光,一旦自身出现问题,其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权难免不出现动荡。比如汉唐澳银基金公司就是由于汉唐证券出了问题,而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目前股权如何处理还没有最终结果。再加上证监会“一参一控”政策的出台,也使不少老基金公司必须进行股权调整。例如市场最近就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嘉实基金可能和德意志银行联手。 此外,从股权转让的价格方面,基金公司的转让价格出现了越来越低的趋势。2003年南方基金股权转让,深圳机场(资讯 行情 论坛)接盘价格达到5.05元/股,中泰信托收购大成基金的股权甚至开价5.4元/股。2004年下半年国元证券收购长盛基金股权就只有4.5元/股了,而到首创集团转让银华基金股权,开价只有2元/股。随着证券市场行情惨淡,基金公司的股权价值也在不断缩水,正是这种贬值,提供了外资进入的最好时机。 面对“惨淡”现实,外资巨头待价而动的心态日趋浓烈,国内的基金业本身也期待外资进入,合资浪潮会汹涌而至。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真正的国际大型基金公司如巴克莱等,并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基金业。这其中,有外资继续观望的因素,如,相关政策是否落实、了解中国市场有限、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等等。所以,目前担忧由合资浪潮引起外资垄断中国基金业缺乏现实根据,倒是出现三雄逐鹿局面的机会较大。 三雄逐鹿 随着合资基金公司的涌现、老基金公司股权的不断洗盘、实力强大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国内基金业在2005年或者未来几年内将形成中资基金公司、合资基金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设立基金公司三雄逐鹿的局面。 相对现在杀入的国外投资者而言,本土基金公司毕竟已在A股市场浸淫多年,对市场有独特的看法,各有各的特色,不会只是一味地追求合资。比如南方基金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出手快,产品设计的竞争力极强,几乎每类基金新产品,该公司都能先人一步;再比如易方达基金公司,投资特色鲜明,其投资产品的价值挖掘已经成了业内一绝。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对内地证券市场更为深入的了解,本土基金当然可以在内地基金业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同时,银行、保险公司染指基金公司也指日可待。 目前,国内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特点虽还不明显,但其趋势却不容置疑。国外像花旗银行等很多银行的托管业务规模甚至大于传统信贷业务,随着国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中间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中间业务不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可以进行大规模扩张,对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这样处于高速扩张期的中型股份制银行,这点尤为重要。 随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于今年2月20日起施行,已经有多家银行向监管部门提交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其中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更对“首批试点”资格志在必得。央行、银监会、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称,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理论上皆可申请成立基金管理公司,而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目前不在试点范围内。 按照《办法》,商业银行既可以通过新设方式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亦可通过并购方式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据悉工行基金托管部牵头多个部门早已制订发起新设基金管理公司的多个方案,最新的方案是工行、工商国际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将联合出资成立“工银基金管理公司”。而交通银行则将联合汇丰银行和太平洋保险集团共同发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招商银行则将通过收购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招商银行有意收购招商基金公司的部分股权并成为其主要股东。同为招商品牌,开业以来招商基金所有基金均托管在招商银行,可以说招商基金在一年内规模过200亿,招商银行绝对功不可没。招商银行进军招商基金公司似乎既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也是一个最好的安排。 随着基金公司牌照向银行业放开,保险公司也不甘心只能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自身的保险资产,其对能公募发行的基金公司牌照觊觎已久。去年年底在汉唐澳银基金公司的股权风波中,中国人保就企图通过债转股的方式突破保险公司不能设立基金公司的底线。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证监会的干涉之下,中国人保这次行动没能成功。有市场传言说,平安保险集团也曾经打过鹏华基金的念头,只是由于价格问题最终还没有结果。看来,作为基金最大持有人的保险公司,对基金行业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其染指基金公司的野心,也绝不可能因为遭遇一两次挫折而轻易退缩。 可以说,中国基金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巨大的利润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会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外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目前谈“外资垄断中国基金业”还为时过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