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传媒观察 > 正文
 

时评不应使自己成为易碎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13:55 千龙新闻网

  在媒体的演进过程中,时评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吸引读者的一个有效手段,也受到很多报社的重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某些时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缺少力量,缺少一种引人思考、催人向上的力量。本文就试图从时评热中冷思考的角度,与大家重点探讨一下当下报刊中时评的几种"力量缺失"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交流与促进的作用.

  一、问题

  我国的新闻评论是由政论发展而来,而新闻时评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文体,可以说是新闻评论的分支,

  也可说是其进一步的衍化物.那什么叫时评?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表述,时评就是对当下所发生的新闻中的一些事实及其中所隐含的某一问题、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归纳总结或推陈出新.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以事论说,以理服人.

  但凡事有利则有弊,在论事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究竟是时评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其他环节出了毛病?围绕时评展开的争论,前段时间早已有之,可我们发现,似乎状况并没有改善多少,呵护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它走顺风路的时候能及时的给它吹点“凉风”从而使它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笔者以为,目前的时评政论市场上,"力量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在此,总结为几个缺与不缺.

  (一)时评内容缺乏说理性而不缺模式化叙述

  新闻时评目前颇受世人关注,许多报纸和杂志都开辟了时评专栏,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几乎每天都有时评问世,行业性刊物<<人民公安>〉每期也登有七到八篇评论性文章.随着新闻时评的蓬勃发展,的确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并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好作品,但我们也渐渐发现,许多时评作品在内容上很空洞,在对问题的论述上缺乏条理性,有时也会出现模式化的论述.<<人民日报>>评论员刘成友也认为当前的时评有观点一律的现象,大体是一要靠加强监督,二要靠健全制度,三要靠完善法制,还有要人性化,多些人文关怀等,许多读者看了以后相当反感;再有就是一条新闻被某报刊报道后,马上就会有相关评论出炉,你只要略微用眼睛扫一下,就会看到开头是据××媒体报道,然后将引出的新闻由头照抄一遍或是简要叙述一遍,然后要么叫好,列举一二三好在哪里,要么叫苦不迭,并诉出苦在什么地方,再加以逐条批驳.

  (二)在观点上缺乏多样性而不缺一致性和趋同化

  目前,还有就是不少时评人会不约而同地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并且评论的角度,观点,立场都大抵相同,即泛观点化,从而出现大量题材撞车现象,尤其是揭露型,泄愤型,批判型时评等题材上,如警察打人,粗暴执法,大学生未婚同居,学术交易黑幕等,久而久之,不少时评人自己也陷入了怪圈,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或到底为了什么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时评人只抓住几种题材不放,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几种题材可以写。新闻评论的常见题材有以下几种:一是以中央和上级指示为内容或是配合中心任务以及重大决策写评论;二是针对某种错误倾向或观点或对敌进行论战的批驳式的评论;三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重大活动的新闻评论.而可供时评人借鉴使用的也就是针对某一事件或对或错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时评人再不深入思考和写出新意,那只能是大家一起"炒剩饭"了.“一个新闻素材仿佛是白面,有十家新闻单位各自领回家一袋子这样的面,接下来要绞尽脑汁的是:有人做馒头、有人烙饼、有人做面条,如果八家蒸馒头,而一家烙饼一家做面条,毫无疑问,后两者将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这一点对新闻评论来说更是如此。” 时评界老前辈鄢烈山先生认为,社会现象往往是一些重复性运动,时评当然也要一评再评,即使是"炒剩饭",也是有必要的.笔者以为,这剩饭怎么个炒法,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各报在同一段时间里就同一新闻事件发表趋于一致的观点和看法,这剩饭炒的就着实罪过可惜,既浪费了那么多的版面空间,又无形当中磨损了广大读者的眼球,造成视觉疲劳.比如娱乐圈发生丑闻,内容大都是炒作绯闻,传媒加强自律等,体育界发现内幕,内容无外乎又是加强监管完善体制,发生重特大事故或突发事件,当然是加强预警机制,增加透明度等.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观点的正确性,时评要说篇篇出新观点,篇篇有影响力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力求的是避免那些一窝蜂式的应景之作,尽量多一些“麻辣烫”式的作品,让时评界充满生机,也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样不是更好吗?

  (三)时评缺少美的形式而不缺少千篇一律的面孔

  时评讲求时效性,要求快但也不是不求美,时评不是易碎品,它完全可以成为美文.像获得中国首届年度最佳时评特等奖的<<实现公正,即使天塌下来>>,读后真的让人久久难忘。

  反观我们各级报刊中的时评,水平参差不齐,笔者翻看了身边的几份报纸和杂志,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些浮皮蹭痒的文章,拿海南日报2004年下半年发表的一些时评作品为例,如2004年6月15日6版时评<<舆论监督让政府更有力>>,内容无非是说媒体对地方的舆论监督是地方政府之福而不是地方政府之祸,政府应依靠舆论监督来促进当地问题的良性转变.笔者诊断:该文标题就毫无新意,眼下稍有点知识的人就会知道舆论监督一定会让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该文标题已无新意,内容更是老题老作,无关痛痒.再如2004年8月24日发表在11版的体育时评<<网球女双金牌带来自信>>,文中说道:"她俩连续战胜了四对实力强劲的组合,这个冠军起码说明她俩已在世界女网双打中站稳了脚.""其实中国网球选手的技术并不特别差,差就差在意识和自信方面."笔者诊断:此文乃目光短浅,论述缺乏理性深度.理由:中国网球选手无论是技术还是意识都和欧美选手有较大差距,我们给自己打气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战胜四对选手就说明已在世界网坛站稳了脚,所下论断未免有些为时过早吧.同日六版时评<<无耻的新闻该收场了>>,标题很有力量,可读后让人感觉不知是在批判媒体没有判断力还是在批评网站的虚伪. 2004年10月14日二版要闻时评<<对诬告陷害犯罪必须依法惩处>>,通篇可见"....很有必要!....应怎样,....是....的进步,到了....的时候了"等时评常用模式化词语.笔者诊断:用词方面多是虚弱无力的马后炮,内容也多是言之无味的重翻流水账.建议:多出新意,少说时评类话.

  但凡种种,不一而足,建议不会组织语言和感觉说出的话掷地无声的同志,去看看恽逸群的<<时政评论选>>,相信从中会有启发.

  二、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时评界出现的问题,如何才能使时评圈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笔者经过思考也综合各方观点,总结为几个“多一些”和“少一些”:

  (一)时评应多一些“自律”,少一些“他律”

  任何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时评也是如此,作为时评人最起码要做到自律。如果一个人自身的道德水准有偏差,那他还有什么资格来写文章对他人他事来评头品足呢?我们讲自律,不光是指道德层面上,时评人还要在自身的知识储备上加强学习,用知识来培植自己健康的文化人格和塑造自己的学术灵魂。

  在这一点上,南方都市报的一篇专栏文章值得时评人深思。作者何立伟在文章中写道: “打开电脑,却是失去了感觉。生生的要写不是写不得,但那份不自然,既是对自己的不恭,亦是对读者的不敬。想起苏东坡说他写文章,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我想写文章好比一个人说话,想说时便说,不想说时则当沉默。不想说时来说话,那只是制造了声音,未必制造了意思。所以我想我还是要按照东坡先生的话来做,专栏是要止于所当止了。”

  像何立伟这样有自知之明的专栏作者真是难能可贵,笔者放假翻看了一本名为《特区警官》的杂志,其中每一期的卷首都会有他们的总编开设的专栏“老谭与谭论”,依笔者个人拙见,该总编有时写的文章就好似不想说时也要说,只是制造了声音,却让读者看不懂他制造的意思。

  (二)时评应多一些风骨,少一些谄媚

  鲁迅的杂文,文风辛辣深刻,时评人同样要像一名杂文家,杂文家往往是孤标傲世的,有其独特的风骨,绝不会为了谄媚而摇尾乞怜。时评也好,杂文也罢,从广义来讲,都是一种论说型文体,有时连它们各自的作者都很难分清界定它们的界限和差别。似乎时评更接近新闻性,杂文更具有文学性。但无论如何,这对同根兄弟都应该保持一种“尖刻”的处事态度,“尖”是尖锐,“刻”是深刻,文章的好坏不由文体决定,但不管是时评还是杂文,要想读来叫人齿颊生香,没有一些尖刻的风骨是不行的。

  (三)时评圈中应多一些“新人”,少一些“老手”

  我们在时评界的有识之士应鼓励更多爱好读时评写时评的新人不断走进来,“让更多的人来写---更多的人来思考、学习思考和表达”,按照现在时髦的一个词儿来讲,就是时评市场应降低“准入门槛”,只有社会各界各阶层有思想有见解的人不断加入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使时评界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流淌,有清新的空气流动。要摒弃那种定期定量定人的陈腐之气,除专家专栏帮助读者解释专业性问题外,编辑大可启用新人,允许产生共鸣,也要允许多种声音。

  (四)对待时评现状,我们应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苛求扼杀

  我们的时评毕竟是这几年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们的时评人和时评作品也还有很多不成熟和亟待完善的地方,对待这一部分不成熟的时评人,我们在积极进言献策的同时,应更多给予宽容和理解。

  社会变迁日新月异,时评的素材也越来越多,但具有社会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时评作品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时评作者对自己和别人也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要“河东狮吼”,而应该加强交流和学习,以宽容的心态去适应、理解时评的现状,正因为它是新生儿,所以我们要对它多一些呵护,少一些苛求,多做建设性的工作。

  “我们现在现代化进程在加快,一个数量巨大的市民阶层在逐渐形成,对‘公共话语’空间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传媒给予足够的‘公共话语’空间”,我们不应该限制这种愿望和能力,我们更应该允许“七嘴八舌”的表达,“参差多态乃幸福本元”,真理的产生就是一个通过争议排除错误的过程。

  三、结语

  关于时评,可以还有很多话题,社会各界对于促进时评的发展也提了许多有益构想,时评也完全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内容上可以创新,形式上也可以大胆创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一篇评论中,要么有新的观点,要么有新的论证,要么引用新的材料,选择新的角度,总之,要给读者一点新鲜的东西。”《南方都市报》率先将时评版面扩大到两版并置于第二、三版的重要位置,这就是一大创新和突破。其次时评还可以实行公益化,降低稿酬或干脆不支付稿酬,让真正的时评人来发正义之声;还可以多设专家时评或专栏但适当限制作者一定时间内的发稿数量等等。

  不论是说现在时评面临“时评危机”也好,说时评存在“力量缺失”也罢,笔者看来,都是大家关注时评、爱护时评、希望时评更有力量的表现。正像作者朱铁志在《杂文选刊》中撰文道:“当一种文体被它的读者看出问题,并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当它被作者自觉自愿地进行深刻反省之时,正是它有望自我超越,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的时候。如果说这种‘自我觉醒’是某种‘危机’的话,那么这种‘危机’是总体繁荣下的‘危机’,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理性的‘危机’,是充满希望的‘危机’。”

  我们应该对时评的未来充满信心。(作者为河北大学在读研究生 世纪华文特约撰稿人)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