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天,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的教师,我被公派到意大利米兰大学任中文外教,从那时起,我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亲密的朋友。每天工作之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看这份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被海外人士视为了解中国动态的最权威的消息来源;被华侨、留学人员视为“家书”;被国内经贸界视为通向世界的“桥梁”;被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视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好教材……的确是这样。米兰大学语言与文化国际交流系的三年级学生有一门中文报刊课程,他们一直把《人民日报
海外版》上的文章当成教材。教授可以随时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各类文章作为上课的内容。我还记得那是2000年11月的一次报刊课,当时正是中国与意大利建交30周年之际,兰珊德教授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选了一则,祝贺中国与意大利建交30周年《江泽民主席钱皮总统互致贺电》的消息作为那次课的内容。兰珊德教授从总统的中文名字的翻译开始讲起,一直到文章结束。同学们边听、边问、边讨论,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师生们都一致认为钱皮这个音译的中文名字翻译得非常出色,不仅声音近似,而且含义也非常好。课后,同学们把全文翻译成了意大利文,并把翻译好的文章寄到了总统办公室,这是后来总统的秘书打电话告诉兰珊德教授的。
我曾经给《人民日报海外版》投过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叫《中国迷》,刊登在1993年12月14日的报上。文章介绍的是中意友好协会米兰分会的会员多美尼柯先生和他的妻子爱莲的故事。这两位中国迷知道自己的名字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高兴得不得了,两口子一商量要到北京来看看。买好机票、订好饭店后,他们找到我,跟我说:到了北京一定要见一见《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编辑,请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他们的这个想法着实让我为了难,我回答他们,报社编辑的工作相当忙,他们肯定抽不出时间来;另外我也不认识报社的编辑,怎么办呢?在他们的一再请求下,我只好试着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一封传真。当多美尼柯先生和爱莲女士刚从北京返回米兰后,在一次意中友协成员的聚会上,多美尼柯先生兴奋地告诉我,他们见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编辑了,爱莲女士从友协的办公桌上拿起两张《人民日报海外版》很激动地说:“这报纸可亲,做这报纸的人更可爱……”
1996年至199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了一个栏目:《中国见闻———外国留学生作文大赛》。那个栏目很受欢迎,而且特别有吸引力,提起这件事各学校的老师还记忆犹新。当时各个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部都积极响应,支持本校各国留学生为这个栏目踊跃投稿。大赛每年评比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和纪念奖。得奖的学生,可获得奖状和奖学金。这个栏目连续办了3年,刊登作文众多,每年结集成册,颁奖大会隆重,推动了学汉语的热潮。那次活动受到各个院校教师和留学生的好评。参与比赛的各国留学生用最真挚的语言抒发情怀,诉说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是他们汉语水平的见证,他们荣获的奖状将永远珍藏在身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30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