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我国缝纫机械企业收购国外品牌利与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09:33 商务部网站

  中国机电贸易网

  跨国收购是个大题目,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大公司、大财团的跨国收购行为其目的或在于行业垄断、市场独占;抑或是投资新热点;再或许只是出于兴趣,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收藏”。在收购过程中,收购的对象和具体的手段都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往往旨在“消灭”或者“化解”对方,而后者不光要买得“鲜活”,还要想方设法使收购对象继
续健康发展,保持该品牌的市场地位。作为旁观者,今日笔者的意见也只限于为什么要买、什么时候买合适以及买来以后如何经营等方面的一些浅薄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避免意气用事

  如果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收购、同行吞并在早些时候我们只有听说的份,那是因为我们的行业企业往往大多都是被吞并的角色。然而今天,通过行业内20年左右的创业积累,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之中都不乏一些具备了吞并国外企业实力的“强者”,而且,从收购行为的目的来看,也绝不是为了收购而收购的“意气用事”。行业内真正的大手笔还要看两年前“上工”对缝纫机制造业王牌德国DA”的收购。这次收购可以说震动了缝制设备行业,不但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也为国内企业树立了一个跨国收购的样板。

  招得国内一些老板兜里揣了钱到国际上去到处转悠,跃跃欲试。大的品牌买不了,就捡小的、便宜的买,如果整个的买不起就部分地买。但等到回家再细细盘算,究竟合算不合算?买下来以后的路怎样走?心里却并没有底。毕竟缺乏经验,虽然收购行为是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行动之初,却很难事事想得周全。

  “买价值不要买机会”

  德国著名的罗兰一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罗兰?贝格先生,曾经对于“中国企业正在世界各地掀起一波声势浩大的收购浪潮”的现象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认为“只图便宜而做出的不慎决策会让企业长远受损。”

  虽然跨国收购在中国的缝制设备制造业内尚未真正形成风气,但在其上游产业和更广泛的制造业界内却已经成为浪潮,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罗兰?贝格先生举TCL当年收购“施耐德”的例子说:“我们都纳闷,‘施耐德’当时出现资金危机,就去找TCL,希望TCL能够收购它。但事实上‘施耐德’并不是个很好的品牌,没有太强的研发力量,80%的产品都不是以自己的品牌销售,而是以其他的杂牌在百货商店销售。此外,这个品牌在德国也并不有名,所以从整体来说它并不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收购对象。

  我们分析,TCL之所以会买‘施耐德’,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收购欧洲的品牌,今后他们可以在这个品牌之下开发其他的产品。因此我们建议,中国企业到国外购并一定要买有价值的企业,而不是买机会,在面临这种决策的时候不要只图便宜。”说得更近一些,我们的下游产业??服装业内也有专家呼吁“目前正是中国服装企业收购或兼并欧洲等海外市场上中小型服饰品牌的最好时机。”但同时也强调:“中国服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中国名牌实际上很难大规模走出去,原因在于其产品依然属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鲜明个性,无法引导潮流。”

  “和平演变”不妨一试

  那么收购一事到底利弊如何?还是要看收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胜家、飞马等国外品牌走过的道路来看,都是通过与其他品牌的合资,先在产能上有所提升、扩大了品牌的影响,最终无论是“吃掉”了别人,还是被别人“吃掉”,结果都是对品牌力量的加强。需要当心的就是要看准对象,不能被别人单方面利用。我们的企业现在情愿与不情愿地做着的OEM生产方式,其实正是一种松散、浅薄、临时的“收购”行为,即OEM是部分的、零打碎敲地买,一方买产能、一方买销路。

  一旦作为收购又慎。因为是海外收购,投资地点和对象的选择都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比方说对方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与企业自身原有的文化并不完全兼容,有些事情就会很难处理,并且这样的问题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企业身上无法痊愈的“硬伤”。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才是中国企业拥有的真正优势。但是,仅凭这两点,企业仍然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尤其是中高档市场。

  因此,通过收购国外企业而得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是国内企业进行跨国收购的最初原因。一旦跨出这一步,并购后的整合就是首先要面临的一个庞大工程,收购后的品牌价值是升是落还要看具体的努力。不管怎样看待如何进行品牌收购这件事,收购的最终效果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美国、德国的品牌有着长期的大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历史,德国的机械产品在产值与出口额上至今独占鳌头。

  国内企业如无创立自己品牌的决心,即使花大价钱从国外买一个空壳,其结果也只能使被收购的品牌贬值,收不到预期效果。如今,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兼并和排挤仍在继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缝制设备市场都并未饱和。显然,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行为要买的绝不是产能,甚至暂时没打算从中赚钱,而是利用对方的经验为己开路、利用别人的品牌内涵武装自己的头脑、利用别人的渠道搭载自己的产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渐以我为主,最终后来居上。这种“和平演变”的模式,才是上策。

  中国机电贸易网

  (信息来源: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