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观的差距表现在核心的财务指标上。还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偏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偏低和集约化程度偏低
实习生孙汝祥5月28日北京报道“把国有商业银行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决不是换换招牌、换换印章,而是一个脱胎换骨的系统工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5月28日,在北京大学2005光华校友论坛上,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如是说。他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达到
较高标准、符合国际要求的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诸多差距。
李礼辉认为,去年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并不证明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从那时起就成为了真正的商业银行,最多说明它们在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迈出了一步,也许这一步还不是太大。国有商业银行与真正的符合国际标准及监管要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诸多差距。
最直观的差距表现在核心的财务指标上。虽然经过股份制改革和财务重组,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财务指标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与国际上一流银行相比,差距仍然明显。李礼辉公布了中国银行按照2001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确认的未经审计的主要数据。其中,总资产回报率为0.6左右,股本金回报率为10%左右,资本充足率为4.5%左右,不良贷款率为5%左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超过70%。李礼辉坦陈,与花旗集团、汇丰控股、美洲银行、摩根大通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世界一流银行2003年的数据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
如果要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与真正的商业银行的差距还表现为“三个偏低”。首先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偏低。其次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偏低。最后是集约化的程度偏低。管理层级很多,致使管理效应层层递减,总行的制度在基层得不到落实执行。
李礼辉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层面对国有商业银行与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银行间的差距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没有达到真实、审慎、透明的国际标准。虚假数据会使银行盲目扩张、不追求资产质量,导致风险成本过高,最终走上“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道路。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稽核制度和稽核体系不能够相对独立于管理层,很难对各级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构成权威性、专业化的制约。第三,风险管理和授信审批决策体制的集中程度不高,层级决策会影响风险管理的质量。第四,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激励,既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引导员工自我约束。第五,在企业制度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