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中部崛起谈湖南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1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战略格局,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内陆省份)深感"经济凹地"的困境和压力。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及 "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这给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在本轮机遇面前,如何乘势而上、谋划发展,
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要把握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中部六省发展现状及湖南面临的现实压力进行全面分析,理性定位发展目标,正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战略格局,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内陆省份)深感"经济凹地"的困境和压力。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及 "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这给中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在本轮机遇面前,如何乘势而上、谋划发展,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要把握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中部六省发展现状及湖南面临的现实压力进行全面分析,理性定位发展目标,正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

    一、中部六省发展现状及湖南面临的现实压力

    (一)中部六省发展现状

    中部六省土地面积 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4年总人口3.65亿人,占全国的28.1%;生产总值(GDP)为32088.31亿元,占全国的23.5%;是全国粮棉油等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主产区(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30-40%)和主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的20-30%)。但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面临较多问题,在全国的增长速度处于后列,形成了事实上的"中部塌陷"。

    1、从发展速度看,中部六省经济增长速度偏低

    2000-2004年5年间,中部地区的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1%、10.7%、10.5%、9.7%、9.6%和9.4%,只有山西高于11%;而同期东部地区的天津(13.1%)、浙江(12.5%)、山东(12.2%)、江苏(12.2%)、广东(12.0%)、上海(11.5%)、北京(11.3%),以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13.3%)、西藏(11.9%)、青海(11.6%)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11%。

    2、从经济总量看,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

    2004年,中部六省生产总值( GDP)为32088.31亿元,仅仅与广东(16039.46亿元)、江苏(15512.4亿元)两省的生产总值( GDP)之和(31551.86亿元)相当。

    3、从地方财政收入看,中部地区财力较弱

    2004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为1783.55亿元,远远低于同年广东(1416.87亿元)、江苏(980.43亿元)两省的地方财政收入之和(2397.3亿元),占31个省市区地方财政收入总计的15.0%,比生产总值( GDP)占比低8.5个百分点,幅度比2003年扩大0.6个百分点。

    4、从城乡居民收入看,中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2004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02.86元、7511.4元、7160元、7704.9元、8023元和8617.48元,均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89.6元、2499.3元、2953元、2553.15元、2890元和2838元,低于(除江西外)同年全国平均水平(2936元)。

    (二)湖南面临的现实压力

    1、竞争压力

    中部崛起,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部各省多年梦寐以求的心愿。但从中部六省的发展现状来看,行政上各自独立,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协调成本较高;区域内耗、低水平性竞争严重;缺乏诸如上海、广州(包括香港)、京津等能带动区域资源和优势整合的大都市。这使得中部六省除了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上目标一致外,产业发展一时难以同构、经济协调发展短期难以同步。因此,近年来中部各省面对经济发展东西夹击的严峻形势,纷纷探寻加快发展的新路。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后,中部六省凭借各自优势,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山西奋起直追,GDP增速由2001年的8.3%提高到2004年的14.1%,由中部的第6位跃升为第1位。江西以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江西现象,意在领跑中部",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45亿美元,居中部第1位; GDP增长13.2%,居中部第3位。河南提出"中原崛起,河南先行",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31.3%,居中部首位。湖北提出"中部崛起,武汉先行,意在打造中部中心城市",做崛起的"领头羊",打造中部核心,成为中部龙头。安徽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中部崛起已经演变为"崛起中部"的竞争。2004年,湖南GDP总量比中部第1位的河南少3202.83亿元,比第2位的湖北少697.66亿元;增长速度列中部倒数第2位,比第1位的山西低2.1个百分点。如不加快发展,面临在中部掉队、落伍的危险。

    2、发展优势不明显

    当前,在国家重点挖掘的中部地区三大优势(区位、资源、科教)中,湖南竞争力不强。区位方面,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有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湖北,占据"九省通衢"之利,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江西,处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的结合部,而湖南缺乏经济的中心点和区域的交汇点。

    资源方面,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湖北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有二汽、武钢等一批有影响的大项目;河南的能源、人口优势明显,而湖南则缺乏具有国家开发价值的大型战略资源。

    科学教育方面,虽然湖南在中部有一定的优势,但大多数指标与湖北存在差距。在国家产业布局、投资取向、项目定点等方面,湖南要进入国家的决策视野,争取国家的支持,有一定的难度,且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够。2003年湖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之比为0.43:1,在中部六省中低于湖北(0.78:1)、河南(0.56:1),更低于发达省份(如广东省同口径数据为2.09:1)。全省除烟、酒加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外,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生猪、柑桔、水产品等大多数农产品还是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如湘西猕猴桃等仅局限于浅层次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也不是很大。二是湖南真正有商品批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名特优农产品较少,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停留在"一流的产品,二流的销路,三流的效益"的尴尬局面。三是目前湖南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仍然是以企业和农户为主,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滞后,发展后劲乏力。

    3、瓶颈制约问题仍然突出

    (1)资源瓶颈。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湖南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高耗能行业比重大,高耗能企业多,因而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的依赖性较强,资源的瓶颈制约对湖南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煤炭供不应求。湖南省近年来投资和生产快速发展,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生产用煤剧增,煤炭市场呈现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预计2005年全省电煤消耗超过2000万吨,缺口在300万吨以上。

    二是电力供应短缺。预计2005年全省缺电量47.4亿千瓦时,占全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的7%,供需矛盾依然较大。

    三是运输瓶颈制约。湖南铁路运力有限。2004年,湖南铁路货运发送量仅增长3.6%,远远低于同期广东21%的增幅。加之公路加大治超力度,运输"瓶颈"问题愈发突出,部分企业生产受到明显影响。同时,湖南尽管与珠三角毗邻,但有欠发达的粤北山区阻隔;尽管通过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码头可以通江达海,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运力都次于湖北,与长三角之间的联系也没有江西、安徽便利;尽管通过黄花、荷花国际机场可直抵香港,但在南有广州新机场、北有武汉天河机场的情况下,其国际化程度和地区枢纽地位的优势难以显现。

    (2)产业瓶颈。从产业结构来看,湖南农业基础薄弱、结构升级缓慢;工业内部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新兴的现代物流、中介、仓储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4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20.6:39.5:39.9,第一产业比重在中部六省中最高,比全国高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低14.3个百分点,均为中部最低水平。

    二、湖南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与路径取向

    (一)目标定位

    "十一五"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湖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湖南来说意义重大。从近几年湖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十一五"时期客观上要求湖南必须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既是湖南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缩小湖南与全国差距,保证2010年实现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

    从短期目标来看,主要是经济发展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到2008年GDP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做中部地区强省。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来看,主要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经过10-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努力缩小与沿海省份的差距,并力争追赶或赶超沿海部分省份;到本世纪中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路径取向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部地区崛起,离不开中央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国家在制定中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可对中部产粮大省给予更多的实质性支持,如支持中部省份发展交通通讯公益设施及大江大河治理,支持中部省份建设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工程机械基地,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国债投入,上核电项目缓解电力难题,等等。但从长远来看,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是中部各省的自身努力。中部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目标,也包括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实现中部崛起,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

    当前,各省之间的竞争,虽然直接表现为经济速度的较量,没有速度就无法体现崛起;但其背后是产业优势的比拼,没有产业就无法支撑崛起。与东部地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有众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相比,中部地区在等待国家实质性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内生增长机制。通过强筋健体,加快发展,实现真正的崛起。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合与联系方式,是产业的质态组合形态。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各国产业结构的具体划分不尽一致)。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这种差距,表面上是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结构的差距。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快速、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湖南要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实现经济崛起,必须抓住机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促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湖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在本质上属于竞争性经济。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变化显示,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中部各省经济结构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发展的心情迫切,在向沿海、香港及国外招商引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激烈的竞争;粤港澳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虹吸效应"又非常明显,亦给湖南经济发展构成了挤压态势。因此,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中部各省优势互补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湖南省情,发展有湖南特色的产业、品牌,形成产品、产业优势,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在竞争中提升湖南经济实力。

    同时,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初步核算,2004年湖南人均GDP达到9117元, 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02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这标志着湖南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期,也要求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的不断成长而升级。

    此外,从促进中部崛起的现实选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来看,2010年湖南省GDP总量要力争超过9000亿元,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结合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功能定位和湖南省情,"十一五"时期湖南要完成这一目标,经济发展不能再延续产业全面推进的传统思路,必须打破计划经济思维,突出产业发展,力求重点突破,由此带动湖南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

    综上,根据当前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湖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为: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省委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立足省情特色,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

    (二)产业发展的空间定位

    当前,随着现代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地理空间对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区域之间、省际之间能否发生经济联系、开展合作,更多的是依赖双方供需上的互补性和经济收益的大小决定。不可否认,中部崛起给湖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中部崛起一定要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考虑才有价值和意义,开放是加快中部崛起的战略之举,中部省份应跳出中部六省的局限。麦肯锡全球董事Hexter曾经在大连指出:发展区域经济,不能只站在东北来看东北,而要站在整个中国的发展平台上看东北。因为小的区域经济难以形成真正独立的经济体。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崭新现象,这一趋势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条块分割痼疾,促进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因为缺乏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带动和整合,在区域优势的整合中仍处于不利的地位,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边缘化"的危险增加。因此,在群雄并起的竞争大势中,传统的地域关系正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湖南必须超脱传统战略视野的局限,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找准经济崛起的切入点。

    1、立足湖南实际,近水楼台先得月,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目前,湖南融入泛珠江三角洲,不但具备比较优势,而且与粤港澳的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完全可以建成为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

    (1)从地缘上看,湖南毗邻广东。从长沙出发,沿京珠高速公路,直通货柜车7小时左右可达广州(拟建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广州只需3小时),当天可抵香港,湖南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开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地缘优势。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这一优势更显突出。

    (2)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看,湖南以铁路为骨架,公路为经络,民航、水运为补充的多功能的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为湖南连接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创造了条件。2004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18公里,列全国第9位,居中部第2位;铁路里程居中部第3位,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列车编组站;水运居中部第1位,通过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码头可以通江达海;通过黄花、荷花国际机场可直抵香港。以光纤电缆、短波和微波等构成的四通八达的电信网遍布全省。

    (3)从资源上看,湖南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后援。湖南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为54.3%,居全国第3位,水资源总量居中部第1位。湖南生态资源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丰富。湖南既是始祖炎帝的发源地,又是革命伟人故里,既有鬼斧神工的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资讯 行情 论坛)、又有神秘的湘西人文胜地凤凰古城。二是农业资源丰富。2003年末,湖南省拥有耕地面积383.37万公顷,在中部六省列第4位,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9%,占中部六省的15.9%;水稻和苎麻产量居全国首位,生猪产量居全国第2位。三是多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储量资源丰富,在世界已知160多种矿产中,已发现141种;重要矿产中,钨、普通莹石、海泡石、石粘土、隐晶质石墨等居全国第1位,钴、钒、锑和重晶石等居全国第2位,其中钨、铋、锑的保有储量在全国和全球均具优势,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34.81%、37.18%和9.34%。

    (4)从营商成本看,比较优势突出。湖南劳务成本比广东低40-50%;房价、房租等低于相邻的湖北;工业用水比上海、广州等东部发达地区低近30%;非工业、普通工业电价较湖北低15.6%,大工业用电低7%左右,比东部发达地区(0.7-0.8元左右)更低。综合来看,湖南营商成本仅为广东的74%。

    (5)从工业基础看,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2004年,从产业规模区位商(某地区某行业增加值占本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相应行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看,湖南在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他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8个大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湖南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从有色金属工业的科研教育到勘探选冶,有完整体系,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是少有的。

    (6)湖南与粤港澳具有对接的共同愿望和合作的基础。当前,大珠三角地区面临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的突破,而湖南经济发展面临外源性资金的引入和矿产品、农产品的输出,两地具有对接的共同愿望。同时,长期以来,湖南一直是粤港澳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湖南销往广东和港澳的生猪分别占两地市场的四成和两成多。改革开放后,湖南与粤港澳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优势互补与融合。粤港澳作为湖南重要的出海口和建设资金的来源地,向湖南输出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宝贵的市场经济经验,促进了湖南走向世界,加快了湖南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步伐。目前来自香港的外资占湖南全部外资的53%,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而在湘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是广东。据湖南省经协办统计,2002年全省2078个内引项目为湖南吸收外省资金159亿元,其中广东省以642个项目51亿元到位资金高居第1位,而来自上海的投资则只有78个项目10.4亿元资金,同期仅深圳都有110个项目7亿元资金。同时,上海在湘投资以资本运作为主,而广东的投资大都是产业投资。除广东外,国内资金的主要来源地是北京(18.6亿元)和浙江(16.5亿元)等地,来自湖北的资金(4.4亿元)远没有深圳多。同期,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中,来自香港地区的投资则高达4.76亿美元,接近一半。

    此外,当前整个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在产业结构上都是"轻重重轻",而湖南偏重的产业结构将使湖南的重工业具有相对的优势,也为湖南工业融入泛珠江三角洲的协同发展奠定了错位发展的先决条件。

    按照地区发展规律,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从高到低的梯度发展过程。中部居中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当前,湖南要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抓住珠三角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接受珠三角的辐射,全面推动湖南经济与珠三角经济的对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同时,还要以沿海为跳板借助珠三角与境外经济联系密切的优势,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湖南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推动国有资产重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2、以"承东启西"为切入点,下大力气做好对内开放这篇大文章

    西北省区与湖南同为资源性内陆省份,且双方的资源形成鲜明的互补。如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拥有丰富的油汽、钾盐和矿产资源,虽然我们在这方面相对贫乏,却拥有一批基础较好的石油加工及有色企业,双方具有较大的加工合作空间。又如新疆有丰富的铅锌、铍、铜资源,株冶、水口山有色公司等企业早已有意合作开矿。湖南应在重点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合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与西北省区的合作。西部大开发,既是西北省区的发展机遇,也是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作用、加快自身发展的有利时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到西北投资兴业,发展自己。同时,要充分利用西北省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中、西亚及东欧的经济往来,力争把湖南的远大空调、猎豹汽车、中联重科(资讯 行情 论坛)等大企业和名优产品推向中、西亚及东欧。

    (三)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

    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关键是要突出比较优势。

    1、农业方面,应按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型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要求,着眼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部地区的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也已初步制定"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好三农问题,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设"措施。但重视农业、重视粮食,不是回到"以粮为纲"的老路,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考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按市场需求发展绿色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强化粮食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管理,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扶持生产大户,形成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率和加工增值水平。二是把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保鲜、加工、储藏技术和公共设施,推进湖南具有比较优势的肉类、水果、水产品等规模化生产和加工。三是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把湖南的农产品更多地打向省外、国外市场,促进生产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工业方面,要以制造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对接珠三角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

    一是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资源主导型结构向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变。二是全力抓好标志性工程和优势企业,提高湖南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三是根据湘粤两地产业结构差异及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升级的新动向,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泛珠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提高湖南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结合湖南能源、交通等"瓶颈"制约仍未缓解,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低的实际情况,抓住"国家将重点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口岸安全畅通,加快跨省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港口、公路和铁路物流交通网络,加强电力、能源及矿产原材料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的有利时机,夯实湖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3、服务业方面,应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

    从克拉克定律和霍夫曼模型来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上升,一、二产业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服务产业的比重将会显著上升。要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湖南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规范教育、保险、租赁、信息咨询、医疗健身、托幼养老、休闲娱乐、家政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湖南旅游资源优势,高起点搞好旅游景点开发、配套设施及其服务体系建设,尽快使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产业发展的梯度定位

    湖南产业发展的空间梯度定位,主要是在湖南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依据承载能力和总体协调布局分梯度进行定位。具体可分三个区域进行布局。

    1、京广铁路沿线(包括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和郴州六市)的"一点一线"经济带

    这一区域是湖南经济的发达地区,应依靠其区位、科研、制造业基础以及通道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开发优势资源及承载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部地区合作为突破口,主动参与珠三角的合作与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立足特色,联动、错位发展,实现交通互连、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形成对湖南经济外向拉动的龙头。在"一点一线"经济带中,要争取把长株潭地区建设成为产业集群比较发达、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带和城市群;郴州等地要抓住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制鞋、制衣、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发展配套产业,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一点一线"地区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基地、物流中心、科研中心以及生态、人文旅游。

    2、洛湛铁路沿线(包括常德、益阳、娄底、邵阳和永州五市)的湘中经济走廊

    洛湛铁路的建成,为湖南中部地区打通了北上晋陕豫、南下粤桂琼的南北大通道,也为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应充分发挥其对接珠三角和开拓中西部的重要纽带作用。这一区域主要应发挥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以及农业资源、矿产品资源(目前发现的矿产资源近百种,已经开发利用的有煤炭、硫铁矿石、锑、锰、锡、铜、石膏、石灰岩、砖瓦粘土等数十种矿物质)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粮食主产区、高新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产业带。

    3、枝柳铁路沿线(包括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三个市州)的湘西经济带

    这一区域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呼应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以生态旅游为主,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以及矿产品深加工。

    (五)产业发展的重点定位

    从湖南的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对较大的份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南对自身的定位是"农业大省",但是湖南的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种植业中九成左右为稻谷,畜牧业中九成为生猪,水果中九成为柑桔;同时,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它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仅仅是为国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轻工业的原材料,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而,湖南在提出"农业强省"后,又马上在2001年郑重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三化"战略。

    客观地分析,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及各省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竞争中,特别是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工业包括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企业规模不大

    2004年,湖南省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41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仅6家,而同期广东分别为3601家和30家。

    2、高附加值产品少

    2004年,湖南十种有色金属的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0.1%,而有色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6.9%,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美国仅信息技术产业就占GDP的8%。

    3、市场占有率低

    2004年,湖南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仅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三个行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分别为8.82%、6.42%和5.21%;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为222.7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4.2%;2002、2003、2004年,湖南规模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仅占全国的1.808%、1.819%和1.877%。以上说明,湖南工业在国内外竞争力较弱,与当前加速工业化进程、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的要求相去甚远。

    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主要靠工业快速增长来拉动。据测算,工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0.58个百分点。但是,当前湖南产业结构欠合理仍是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与中部省份比较,湖南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差距突出。从总量上看,2004年湖南工业增加值1781.14亿元,总量居中部六省的第3位,分别比河南、湖北少2081.04亿元和812.74亿元;从结构上看,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7%,比全国低14.3个百分点,比中部平均水平低7.7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末位。工业比重低不仅是湖南的弱势之一,而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化滞后是湖南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据测算,如果湖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湖北目前41.1%的水平,则GDP总量可增加525.5亿元。由此说明,加快湖南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特别是规模工业和特大型项目。

    省委第八次党代会根据湖南实际确定的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即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2003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在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把加快制造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扶持三大新兴产业即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即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特别是把销售收入率先过1000亿元的机械装备制造业、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卷烟制造业、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走一条优势带动、重点突出、全面兴旺的工业化之路,这基本上反映了湖南的比较优势和特色。2002-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20.4%、24.1%,保持了较高增幅;2004年,湖南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912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1%,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1005亿元、利润129亿元、出口总值220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83.9%、82.7%和98.8%。实践证明,抓制造业,抓住了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抓住了加快发展的关键。对于符合湖南经济发展的决策,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

    四、促进湖南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建议

    (一)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争取新上一批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结构调整,推进湖南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抓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制造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食品加工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生产链。

    三是依托科教和区位优势,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前提下,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集约经营、成长性好的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对于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要发挥已有的竞争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投入,壮大规模,培育规模效益,做大做强。同时,要构筑长株潭及"一点一线"产业发展带,打造一个投资洼地、高新科技研发地,建设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制造业基地,重点培育产业聚集、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

    (二)努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要进一步营造产业和企业聚集的环境,培育资金、技术、人才与科技成果聚集的"洼地",为迎接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从要素禀赋角度来看,湖南省三大要素中,自然资源、劳动力份额占有优势,但作为内陆省份,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从观念、体制、发展的优势来看,均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资本"份额相对稀缺,财力有限。2004年,湖南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16.5亿元,分别仅相当于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的22.3%、28.6%、32.3%和38.2%。作为欠发达省份,在"资本"相对稀缺、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产业发展工作的着力点应是完善服务、规范管理、营造环境。

    二要大力发展非公制经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当前,湖南产业结构欠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活力不足,与东部沿海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非公制经济的差距。2004年,湖南非公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明显低于2003年浙江54.8%和广东51.9%的水平。当前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以及财源紧张的情况下,发展非公制经济,激活民间投资尤为重要。要进一步放宽非公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善非公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服务环境,真正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到实处,拓宽民间资本的成长空间,将其巨大的潜能转变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力量。

    (三)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机遇,因地制宜,根据湖南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承接目标,续接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真正使湖南成为珠三角的"产业承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提升湖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引进内、外资应当把引进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作为重点,通过把省外、国外知名企业引进来,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高新技术,培育若干具有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共同开发湖南的旅游、优质农产品、矿产、水能等资源,发展与湖南优势资源互相支撑、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湖南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引进在有色金属深加工行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企业,提升有色金属加工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对外开放引来的不仅是资金、技术、管理,也包括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熟练运用国际竞争规则的强大竞争对手,这些外在的力量将迫使企业转变观念,激发创新精神。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来看,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利用对外开放进行要素引入,到通过发展形成内生增长机制的过程,正是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使得这些地区出现了资金、人才聚集的态势。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提升产业结构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全局,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对产业结构进行提升。当前,湖南面临一个工业化中期阶段客观上所存在的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加快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应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突破口,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资源密集型、物耗过高型产业的比重,尽可能不再新增高物耗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快对资源型产品的技术改造,不断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跨越资源性产业"陷阱",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湖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