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沪港未来十年:竞争与分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03:3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上海人均GDP10年后超香港。”2005年5月21日上海举行的沪港城市峰会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发展委员会主席段樵说,“我们过去4年来企业高层的总平分,在2000年上海是3、香港是3.7;2001年上海3.1、香港3.9;2002年上海3.3、香港4.0;2004年上海3.6、香港4.0。”

  两地竞争力差距缩小

  上海在个别竞争力指标上,评分高过香港

  香港面对的问题是:内地核心城市崛起,亚洲城市边缘化,一些商业功能开始向上海等城市转移,香港面对现实的挑战

  这些数据和结论来自段樵教授等人作出的“沪港国际城市竞争力报告”。为此,仅2004年的数据,他就访问了209位企业高层,就32项指标请他们打分。该报告称,上海在个别竞争力指标上,评分高过香港。

  早在香港回归前,《财富》杂志就以悲观论调预言“香港已死”。其后,香港又遭遇金融风暴和网络科技热潮衰落等数度打击。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的快速崛起,使香港长久以来的中介及窗口功能减弱,令香港面临全方位功能转换。有媒体预言“内地10年内将不再需要香港”。

  这种背景下,港人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段樵等人的研究就是基于港人的如是思潮。“本项调查是从2000开始的,当时的香港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焦虑,就是看到上海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日益进入鲜花与掌声之中,而香港的经济经历了一些波折,于是大家开始担心香港的地位会不会很快被上海所取代。”段樵坦言。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朱文晖呼吁香港各界清楚境况。“香港面对的问题是:内地核心城市崛起,亚洲城市边缘化,一些商业功能开始向上海等城市转移,香港面对现实的挑战。”

  2004年末段樵等人发布“沪港国际城市竞争力报告”时,尽管香港整体竞争力仍较上海优胜,但沪港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却是不争的事实。报告显示,香港的城市竞争力无论在引资环境上还是在全球化形象方面,都明显超越上海,香港仍继续保持其亚太区国际城市的领导地位。在经济发展条件项目中的科技实力一项,香港的表现持续改善;两地在工业或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科研活动及科技发展方面,差距并不明显;而劳资关系、财经决策及国际化形象方面,两个城市也很接近。特别是在城市社会发展政策评价项目中的“有关政府的管治能力”一项,上海的得分3年来增加很多,香港则略有下降。这说明,沪港两地间的竞争力差距显然正逐步缩小。在最后的综合得分中,上海为3.260分,香港为4.017分。

  上海追梦航运金融中心

  瞄准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目标,对上海而言并不意味着一路坦途

  在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暂时受挫下,上海悄然提速航运中心

  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市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冯国勤在“2004中国金融国际年会”上,如此描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

  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上海已经做了13年。从1992年开始,上海即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定下了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据冯国勤透露,上海重点围绕金融中心的目标,着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证券交易所、全国银行间资金拆借中心相继建立,2002年以上海黄金交易所建成为标志,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瞄准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目标,对上海而言并不意味着一路坦途。其难度直接体现在金融业对上海GDP增幅贡献的下降上。上海市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金融业2003年对上海市GDP的直接贡献比率为10.1%,低于2002年的10.81%。

  在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暂时受挫下,上海悄然提速航运中心。“在原来上海的发展目标中,国际金融中心占有极为‘重要和优先’的地位,但是由于政策‘瓶颈’的限制,一直无法获得更大的突破。”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决策咨询研究专家杨建文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不得不将眼下更为直接和现实的目标———‘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高度。”

  “‘航运中心’的定位是功能枢纽港,而不仅仅是码头,这就要极大地增强中转服务的功能,将比例从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40%以上。在此基础上建设长江现代航运、物流体系,增强贸易和服务功能。”杨建文说,“‘航运中心’提速的目的在于,通过建设洋山深水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以此促进物流业的大发展,在物流、人流的基础上发展贸易和与此相关的服务业。而‘航运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认为,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都是大致上的考虑,与国家的政策安排有关,自己定得太高也不现实”。但厉无畏表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沪港合作大于竞争

  作为亚太地区的两大交通枢纽,上海和香港一直存在竞争关系

  与这种交通枢纽上的竞争相反的是,上海港更需要与香港的合作

  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制造业方面,273种香港制造产品获得零关税待遇。

  用香港工业贸易署助理署长袁小惠的话说:“CEPA将会刺激海外投资者,特别是外国中小企业对香港进行策略性投资,这将会推动香港建立新兴工业策略性集体。”

  借CEPA东风,港岛纷纷采取措施。“为进一步寻求和内地的合作机会,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在广东珠三角区域内推行一项计划:每周派出一队香港政府官员组成的考察队,拜访珠三角的一个城市,结识当地的政府官员,了解并收集当地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向当地介绍香港的情况,为探讨未来双方的合作打下基础。”2004年初CEPA实施之后,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曾俊华如是表示。

  作为亚太地区的两大交通枢纽,上海和香港一直存在竞争关系。在海运方面,虽然上海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达到1128万箱,增幅高达31%,跃居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

  但与位居全球第一的香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香港港口发展局公布的数据,仅葵涌港区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就达1210箱,大于整个上海港的吞吐量。

  分析人士认为,与这种交通枢纽上的竞争相反的是,上海港更需要与香港的合作。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上海港口的迅猛发展主要源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香港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新加坡、釜山等国际港口,珠三角的发展也会分流香港若干运输量。

  上海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赞成这种观点:“上海港口与香港港的地位,决定了两港合作有重要的意义。港城经济是上海和香港经济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对两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香港利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调整,借助良好的环境,形成了高效的港口管理体制。率先形式了国际第一大港的地位。上海在新一轮的发展当中,成为港口的航运中心是我们的目标。”

  在航空港方面,上海和香港的最主要差距,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要提升航运地位,上海仍需面对不少挑战,其中包括有限的国际航权及复杂的海关程序。

  其实,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港口,也表现在航空港投资、港口建设、世博会商机、旅游会展、商贸、教育卫生体育、服务领域、专业人才交流等众多领域。

  “今年和明年我们会进一步加强香港和上海的企业交流,除了继续举办香港金融博览会外,并希望内地的企业能够尽量利用香港的服务平台,香港的金融平台把他们走出去的力量做得更大。”5月21日,香港贸易发展局邓正威说。

  未来十年谁领风骚

  香港和上海谁强谁弱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不论谁赢得头筹,都应该不以损害另一方为基点,沪港两地应当以前瞻的眼光,互补互利

  当2001年7月,德国展览业巨头汉诺威展览公司宣布世界上最大的信息通信贸易展览会CeBit将选择上海为欧洲之外的永久性展地以后,香港业界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上海的压力。

  上海和香港的竞争,并不仅仅局限在展览界,在金融、贸易、航运、人才等多个层面,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都在进行着较量。2004年9月2日,国资委研究中心与香港交易所联合举办“国企香港上市高层论坛”。港交所大腕儿李业广、周文耀、霍广文莅临。他们的初衷是,与上交所争夺优良的上市资源。

  上海也并不落后,无论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国际航运中心”定位,都把香港当成赶超对象。据2003年公布的“香港及上海城市竞争力比较”,上海有8项指标已经追上香港。2004年11月,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厉无畏表示,到2010年上海要建成服务于全国的资金配置中心,确立并完善中国金融中心地位;争取到2020年左右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赶上或超过香港和新加坡的水平。

  “香港和上海谁强谁弱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执行总裁袁金浩在5月21日的论坛上表示,应该更冷静地看两个城市的竞合,“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香港和上海两地合作优势和不足的地方,从而互相学习,自我完善,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这样的心态,比起谁胜谁弱的炒作更有意义。”

  诚如斯言。不论谁赢得头筹,都应该不以损害另一方为基点。“基于历史因素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城市无论在发展的阶段、还是在经济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分工;沪港两地应当以前瞻的眼光,互补互利,才能创出双赢的新局面。”段樵的话,也许值得两个城市的当政者深思。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5月27日 第十六版)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