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郑州出口加工区为何“温而不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16:10 商务部网站

  核心提示

  6月1日,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以下简称郑州出口加工区或出口加工区)将迎来封关运行一周年纪念。

  去年的这一天,郑州出口加工区封关之日,有10家企业当场签订了入区协约,创造了
中西部出口加工区封关前企业进驻数量的最好成绩。经过一年的运营,区内目前累计注册项目已达22家。

  从入区企业增长数量上看,无疑是一派红火景象。但郑州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主任李殿卿对封关运行一年的总体评价却是:“温而不火”。

  为什么呢?5月20日,记者走进郑州出口加工区一探究竟。

  首次体验“境内关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们已经到国外了。”刚刚走进出口加工区,陪同采访的管委会办公室小马笑着告诉我们。

  这是一个被绿色铁栅栏包围的世界。近处是几幢蓝白相间的现代化标准厂房,旁边一大丛茂林修竹,再往后就是一大片已经平整好的土地。而唯一能进出的大门口,悬挂的摄像头和站岗的保安一起,严密监控着进出的人和车。

  据介绍,出口加工区是由海关特殊监管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特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加工贸易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与“保税区”一样,出口加工区具有“境内关外”的保税运营特殊口岸功能,进入该区域的货物不必缴纳关税及当地其他税即可将货物进行加工、储运或用于生产制造;同样,区内的货物在出口时也不必缴纳相应的税赋。

  然而,区内的景象却与我们想像的大不相同。新建的厂房仍有不少空置,只有三家企业正常生产运营。

  “目前正式投产企业为3家,另外还有两家企业正在基建当中。”小马指着远处告诉我们。远远眺望,空地上矗立着数个脚手架,还有工人忙碌的身影。

  入驻企业的“甜蜜”烦恼

  “我们成了出口加工区的一块‘试验田’。”见到记者,瑞祥电子的总经理李国付开玩笑说。

  郑州市瑞祥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激光头生产企业之一,是一家典型的“两头在外”(原料进口、产品出口)高科技企业。由于对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熟悉了解,李国付在得知郑州出口加工区即将成立的消息后,马上进行联系,使瑞祥电子成为郑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后入驻的首家企业,并于去年8月1日正式投产。

  “一开始,企业的运营非常困难。”李国付说。由于出口加工区对各部门而言都是新生事物,“有政策、无细则”,因此在瑞祥电子投产之初,有关部门的服务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每个部门都拿我们做试验”。

  “那时候跳楼的心都有。”李国付笑着说,“不过现在一切都变好了。”经过一年的磨合,海关、商检等部门的服务,已经能让瑞祥电子的生产经营快速运转了。现在,瑞祥电子的一票货报检、报关的通关时间只需要十几分钟;出台的新政策、新条款,海关工作人员会及时向企业通报,手把手教着做。

  管委会提出的“无盲点服务”更是让李国付赞叹不已。企业的困难只要提交管委会,交办的事情全部限时办理;检查评比罚款等麻烦事,全部由管委会应付接待。就在5月18日,某部门还对瑞祥电子下达了一份2万元的罚款单,当时就被管委会挡在了门外。“比起在区外,在这儿办企业没有麻烦。今年瑞祥电子生产经营已经步入良性发展,预计完成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李国付说。

  不过,仍有困难和问题不可回避。一是政策规定的运费补贴仍未兑付;二是暖气等基础设施不能到位;三是出口加工区附近没有银行网点,办理金融业务不太方便。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国务院规定出口加工区不能建设生活和商业服务区域,目前五六百名员工只能在附近租房吃住。“我们理解管委会的难处。但如果把生活区问题尽快解决,瑞祥电子员工将增加到1300多人,年实现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没问题。”李国付肯定地说。

  在正在建设中的河南嘉奥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工地,副总经理王冠林也表达出同样的担忧。一期工程完工后,马上就有数百名熟练工人从长葛转移过来,解决吃住困难的问题迫在眉睫。而按照长远规划,该公司所有的出口业务都将从长葛转移到加工区,届时职工将达千人以上。“企业得对员工负责,总不能天天用班车在长葛和郑州之间接送吧!”

  无法突破的资金瓶颈

  在管委会主任李殿卿的名片上,印着两个头衔:上面是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下面是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主任。

  李殿卿解释说,根据国家政策,出口加工区是设立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从事加工贸易的一个功能区。“从体制上讲是一家,从实际功能讲又是两家。”

  正是这种“一手托两家”的身份,给郑州出口加工区开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土地开发、资金投入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甚至发展建设中的各个具体问题,除了省、市政府的支持外,更离不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不过,从开发区这几年的财政状况看确实也难以支撑,生活配套区问题更是因为开发区土地几近售罄,剩余的一点土地因“僧多粥少”难以协调落实。

  “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我们也很清楚,并正在积极协调解决之中。但归根结底,主要是资金瓶颈问题无法突破。”李殿卿说。

  据了解,出口加工区一期0.6平方公里工程总概算约12亿元。其中,目前已建项目总投资3亿元,已支付1.5亿元,暂欠款1.5亿元。在已支付的1.5亿元中资金来源主要为:省财政3000万元,市财政1050万元,开发区财政5000万元,银行贷款6000万元。而剩余的1.5亿元欠款,则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由开发商先期垫资新建8万平方米厂房,建成一年后予以偿还。

  而许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更是与资金息息相关。如规划中的5万平方米商务配套区、25万平方米生活配套区建设,因无资金来源至今无法开工;规划中的双回路电源,因概算3000万元的资金无人负担而一拖再拖;规划中的热力管网原定于去年必须完工,也因“资金困难”而搁浅至今。

  应该说,省、市政府对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省长李成玉、副省长史济春曾多次现场调研指导;郑州市市长王文超更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到加工区现场办公,专门协调解决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些努力,往往被资金来源所困扰。出口加工区与多家银行洽谈贷款事宜,因宏观调控没有信贷规模或没有有效担保而搁浅。即便是作为加工区建设投资主体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也因财政紧张而无力投入。“我现在快成‘空手套白狼’的骗子了!”李殿卿对此一筹莫展。

  一份资料显示,同样是中西部地区,武汉、重庆、成都三地的出口加工区建设却不存在资金的制约问题。除了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外,其所依靠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年超过10亿元的财政收入,为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就是目前郑州出口加工区温而不火的主要原因。”李殿卿认为。他举了两个例子,年创汇2000万美元的益群制衣,由于热力管网没有入区,生产用热熨衣问题无法解决而不能入驻。年创汇3000万美元的骆驼鞋业,因为1500多名员工食宿问题不能解决,至今无法入驻。“一旦基础配套设施问题得以解决,那些已经签约但还在观望的企业将踊跃进驻,全区年出口创汇可突破1亿美元。”

  招商引资看优劣

  经过一年的运营,郑州出口加工区目前累计登记注册项目22个,协议投资额约4.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2个,高新技术领域项目7个;开工工业项目2个,投产企业3家;合同利用外资约1260万元;出口创汇650万美元。

  评价这组数据,李殿卿还是认为不够“火”,原因在于注册企业中缺少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额多、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龙头项目。

  李殿卿的看法来自对国内其他出口加工区的考察结果。在江苏昆山,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有6家落户于此,由此带动了3年进出口150亿美元的佳绩;在四川成都,全球最大芯片制造企业英特尔公司的入驻,带来了友尼森公司、必盛半导体(成都)有限公司以及中芯国际公司等三大企业进区,投资额达11亿美元,省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协调支持加工区的建设发展。而郑州承东启西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全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以及较为完整的工业门类,都是郑州出口加工区吸引外来企业的重要砝码。

  为此,加工区管委会在封关后迅速展开招商引资,提出了“重点地区求突破,重点产业要强攻,重点项目要盯牢”的招商思路,立足中原,主攻沿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驻地招商,在深圳、东莞、宁波等地确定了招商代理机构,利用各种展销节庆活动推介招商,在国内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招商网络。

  但在招商过程中,一些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目前,我省出口加工贸易行业中,电解铝、毛发制品、皮毛制品三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1%。这些商品均为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初级加工对环境有污染,不适合进入出口加工区。而那些科技含量高、出口形势好的企业都是各地政府的对外名片和经济支柱,“把它们挖到加工区来,好比挖了各地的‘眼珠子’。”李殿卿笑谈。

  虽然郑州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但地处内陆、不临海的现实带来的运距远、运费高的问题,依然严重影响到招商引资的进行。一些外资企业人士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即使到河南投资建厂,目的也是瞄准内地市场,而不是出口加工贸易。

  我省工业项目虽然门类较为完整,但仍存在工业结构不完善,产品配套能力较差等问题,制约了龙头项目的进驻。李殿卿举例说明,韩国一家生产指纹锁的企业曾对郑州出口加工区十分感兴趣,但在考察之后他们发现,他们生产所需配套的十余种产品在我省竟然全都没有厂家生产,而在宁波则全部能够找到。结果,这家企业当然选择了宁波。

  此外,内陆地区加工贸易起步晚且不发达,按照出口加工区现行监管办法,具有70%以上的产品出口才适宜进区,政策的制约也影响了项目进区。

  “虽然有困难存在,但我们的优势也明显。”李殿卿对此十分自信。通过招商,管委会也已经储存跟进了几十个项目。让他们尤为高兴的是,随着东南沿海能源供应紧张和部分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一些企业已经明确表示出了对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兴趣。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强本固体,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凤凰落梧桐。”李殿卿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份国内研究报告指出:当

  前各地出口加工区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是,由于进区项目对地方的贡献主要在社会效益方面,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微乎其微,因而影响了各地财力对出口加工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这一现象李殿卿并不否认,但他对这一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初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是站在推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前沿和连接世界经济的通道来构建的,而不是建设一个狭义的“出口创汇”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首先在认识上应该走出一个误区,出口加工区不是郑州的出口加工区,更重要的是河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大家认识统一了,现有的困难会逐一解决的。”李殿卿说,“对此我有一个建议:就像当初筹备阶段成立省市领导小组一样,凡事有人管,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发展阶段能不能也有个同样的领导小组?加大协调力度,促进加工区发展!”(信息来源:河南地方商务之窗子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