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交通“大普查”透视上海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09:14 解放日报

  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物流和人流,进而对交通运输产生需求。经济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反过来,交通运输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时隔10年,一份上海市综合交通调查报告昨天新鲜出炉。这份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等历时一年完成的报告,是继1986年和1995年之后的第
三次交通“大普查”。透过报告描述的上海交通发展的“路线图”,可以感受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经济能级提升的风向标

  拥有私家车,曾经被认为是现代化的标志。10年前,这个梦想离我们很遥远。如今,“汽车梦”已在很多申城家庭成为现实,出租汽车成为普通市民重要的代步工具,私家车从几千辆增长到30多万辆。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机动车201.6万辆,比1995年增长260%,其中汽车84.2万辆,也翻了近两倍,增量中大部分都是私家车。

  买得起私家车,说明居民口袋有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所得到的实惠。这不,汽车增长量与上海经济增速相近———200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比1995年增长200%。

  私家车是个标志,推动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调查表明,交通与通信方面的支出比重从5%提高到12%,交通支出已成为上海居民的第四大支出,去年家庭平均月支出达到了591元。

  不仅是私家车,轨道交通、越江交通……越来越多的交通新名词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与之相随的是人们活动半径的不断扩大。10年间,上海用于道路、桥梁和轨道交通的投入累计达到1256亿元,约占GDP总量的3%,全市道路总里程更是达到了11825公里,增长了120%。正是这种大投入,提高了交通设施供应能力,中心城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快速路网系统,郊区高速公路网络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空间规模得以扩大。全市人口总量增加了300多万,其中中心城区人口总量达970万,增长了120多万。

  交通的便捷,贸易的频繁,居民经济社会活动越来越丰富。2004年与1995年相比,居民出行强度从1.87次/日提高到2.21次/日,居民上下班(学)以外的非通勤则增长了100%;全市汽车货运年运输总量约3.15亿吨(日均86.4万吨),增长了28%;全年对外旅客到发量1.65亿人次(日均45万人次),增长了80%;另外,大约还有日均38万人次客运量通过自驾车进出本市道口;与此同时,全市日均进出道口车流量17万车次,增长了140%;日均汽车出行量500万车次,增长220%。

  人流物流的大吞吐,正是上海经济繁荣的见证。

  拥堵,不可忽视的瓶颈

  “马路越建越多,越改越宽,但交通却越来越堵。”申城居民都有这样的感受。

  交通经济学里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定律———当斯定律。这条定律的主要内容就是: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并不再成为(相当部分)家庭汽车消费的主要障碍时,必然会出现交通需求和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之间的竞赛。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堵,也就成为不可忽视的瓶颈。

  交通“大普查”的结果,再次证明了这点。黄浦江9座越江桥隧中,7座桥隧高峰时段至少有一个方向处于拥堵状态;在18座跨苏州河桥梁中,仅3座桥梁高峰运行较为畅通;在中心城区主要交叉口中,高峰拥堵交叉口比例为50%,其中,内环线以内高峰拥堵交叉口比例为60%,内外环之间拥堵交叉口比例为30%,并且主要分布在放射线干道沿线。

  道路资源的扩张赶不上机动车增速,是一大根源:10年间,上海道路总里程增长了120%,但机动车却增长了450%,相差了3倍多。专家认为,上海机动车交通量增长速度快于道路容量的格局,今后几年仍将持续。

  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瓶颈效应。目前,全市日均居民出行总量约4100万人次,比1995年增长了45%,其中常住人口出行约3800万人次,流动人口出行约300万人次。而且,随着上海经济活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对外交流的日趋活跃,居民出行需求还将快速增长,这些都将给上海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拥堵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路面。上海轨道交通压力过大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统计显示,上海轨道交通一、二、三号线去年日均客运量已达129万人次,三条线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为104.9%,超高峰时段甚至超过了125%。此次交通调查显示,上海中心城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的平均出行时间从62分钟下降到58分钟,这与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从2%提高到11%有很大关系,而且轨道交通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运输,平均乘距9公里左右,大约是地面公交乘客的1.5倍。由于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目前还没有全部建成,现有轨道交通设施的压力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得以缓解。

  未来的思考

  交通拥堵,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大都每隔十年左右要进行一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以便及时为交通规划和建设更新基础数据。无论是城市人口、道路布局,还是居民出行方式、交通工具,交通发展的内外要素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关专家认为,这次的综合交通大普查,摸清家底,把握趋势,为上海新一轮交通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但交通硬件以外,也有潜力可挖。

  目前,本市居民出行早高峰仍主要集中在7点-8点的一个小时之内,约占全天出行量的18%,但是较1995年下降2个百分点;晚高峰持续时间延长,出行需求集中在16点-18点的两个小时之内,因此峰值大约也只是早高峰的1/2,这与1995年晚高峰集中在一小时内有很大的不同。早晚高峰存在明显的客流向心潮汐特征,以早高峰轨道一号线客流为例子,莘庄到徐家汇段进出内环线客流之比为3.8:1;北延伸段进出内环线客流之比更是高达6.7:1。因此,在交通出行上仍需进行“削峰填谷”。

  呼吁居民选择更为合理的出行方式,对缓解交通拥堵也有很大作用。过去10年里,居民选择公共交通比重从20%提高到24%,个体机动方式比重则从7%提高到15%,非机动车比重从42%下降到31%。另外,公共汽(电)车的客运分担率从84%下降到65%;轨道交通从2%提高到11%;出租车从14%提高25%。参照世界同类城市,本市出行需求总量未来还将有较大增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会促使居民非通勤出行活动进一步增长,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会越发强烈,越来越多的出行将依赖于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

  宁波日报记者 邓少华 本报记者 张奕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