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当前消费率偏低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14: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内容提要]近年来,湖北的消费需求平稳,消费率增长偏低,且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004年消费率创4年以来的新低,一年内下降了1.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经济增长的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消费率过低已经成为制约湖北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应该适当提高消费率,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动态地实现消费率、投资率的比例协调,实现投资与消费协调增长及双拉动的局面,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均衡协调增长。
一、消费率偏低及其影响 (一)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减弱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测算显示,近年来,湖北消费率增长偏低,消费率逐渐呈现出下降趋势。2001年至2004年,湖北省消费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法GDP)分别为42.4%、42.8%、43.7%和42.3%。2004年为4年里最低的水平,一年内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率看,2000-2003年湖北省平均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GDP)为54.0%,而全国消费率为58.7%,比湖北省高4.7个百分点;发达国家消费率一般在70%-80%,湖北省低出2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湖北省消费率不仅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也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根据国际上一般规律,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2002年湖北省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但湖北省的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却仅为43.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7.5个百分点。如此低的消费率,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4年湖北省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4.0%,比2000年低7.2个百分点,反映出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够突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减弱。与此同时,投资增速与消费增速的差距较前几年进一步拉大。200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两者增速的差距仅为0.3个百分点,2004年则扩大为12个百分点。2004年湖北省的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P)为37.3%,比2001年上升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1%。与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相比,消费作用相对下降。 (二)消费率偏低,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消费率偏低,制约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因此经济的发展不仅看增长速度,更要看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随之全面上升;不仅要看基本生活性消费,更要看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是否同步得到扩展。消费率偏低,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程度还很有限,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2003年,按不变价计算,湖北省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仅为1978年的10.6倍和8.9倍,而GDP、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已经达到1978年的11.8倍和19.2倍。居民消费提高的倍数仅为GDP倍数的75.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倍数的46.4%。今后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改变最终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第二、消费水平和层次偏低,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消费需求与第三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消费率低有很大关系,2003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7.4%,比浙粤分别低2.3和2.4个百分点,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湖北省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率低,居民消费水平低、服务性消费商品化程度低,对经济拉动作用弱是阻碍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几年湖北省文化生活服务消费比重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其占消费总量的比重还相当低,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消费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生活服务消费目前还比较落后,居民这种消费结构难以为第三产业发展开拓空间。 第三、消费率偏低,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和投资率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较为普遍的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盲目建设的现象,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和企业库存积压,企业开工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归还银行贷款能力,使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圈子中。事实上,由于扩大消费需求能为增加有效的投资需求创造更大空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如果居民的最终消费率逐步上升,那么消费增长将明显刺激生产的增长,从而明显拉动GDP的增长,并且这种增长相对于投资拉动具有更强的刚性和持久力。消费和投资的协调增长必然扩大市场容量,最终促进我省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地增长。 第四、消费率偏低,制约了扩大就业的需要。现在人们普遍感到就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消费不足。在国民经济的两大主力产业中,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的2倍以上,服务业已经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但是由于近几年湖北省消费不足,需求不旺,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从而造成市场活力不足,影响了社会用工增加。因此必须大力拓展消费空间,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二、湖北省消费率偏低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湖北省消费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消费重视不够的问题。经济工作中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偏向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思路有所调整,但由于对消费的认识不够彻底,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到位,消费率一直处在起起落落之间。近几年提出扩大内需方针,消费状况有所好转,然而消费率偏低现象未从根本上改变。同时,现行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仍偏重于投资而非消费,制约了消费率上升。至今,一些部门和地方在经济工作中仍存在片面追求生产速度,发展观念陈旧,增长方式粗放,制度建设滞后,轻视收入与生活消费的倾向。 二是居民收入偏低,影响即期消费的实现。2004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23元,在全国居第14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1399元。2004年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890.01元,在全国居第14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46元,比2003年降低2位。 三是决定居民购买力增长的收入增幅明显低于GDP增幅。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形成的几次排浪式消费热潮,居民收入提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湖北省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00-2004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8.0%和4.3%。同期GDP增长速度为9.7%。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不高,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湖北省居民消费需求减弱。 四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能力减弱。从农村与城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农村居民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城镇居民消费呈上升趋势。1995年农村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3.2%,到2003年降低为17.2%,8年时间比重下降了6.0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所占比重1995年为22.9%,2003年为27.2%。近20年来,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58.4%,下降到2004年的31.4%。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落后10年,消费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12年左右,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四分之一。这一方面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说明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二强的农村居民消费相对萎缩。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民低收入、低消费的状况仍十分严重,反映出城乡统筹发展出现问题,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城市倾斜,成为影响湖北省消费率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是收入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近几年,尽管全省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由2000年的2.44∶1扩大到2004年的2.78∶1。二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地区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1年为1.56∶1扩大到2004年1.63∶1;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1年的2.33∶1扩大到2004年的2.48∶1。三是居民内部收入不平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1年的3.66∶1扩大到2004年的3.88∶1。60%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平均数之下,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制约了消费规模的扩大。 六是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居民消费倾向是居民消费额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加之存在一些未来不确定或不可知因素,如失业、养老、医疗、教育及预期收入等影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消费意愿降低,储蓄意愿增强。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没有,农民要承担的支出重,削弱了消费能力。统计显示,2004年底,湖北省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3865.69亿元,4年来年均增长19.3%,远远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的增长速度。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79.8%,比2001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消费倾向下降影响了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2004年湖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幅仍然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对GDP的拉动相对弱化。 七是居民支出结构变化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目前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从“吃、穿、用”向“住、行、娱”升级的阶段,这种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对城镇居民支出变动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购房支出在城镇居民支出中不断增大,它虽然可以带动一部分消费需求,如对家具、家用电器的消费,但购房支出是直接计入投资需求的。因此居民支出的变化对消费需求的扩大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八是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当前,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开始向住房、轿车、信息、旅游、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集中,但这些方面的消费环境和政策都有待完善,一些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仍然在起作用。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由于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消费需求。 三、提高消费水平的建议与策略 针对当前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的现状,我们认为推动居民消费增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强消费者信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劳动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彻底消除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障碍,简化各种手续,防止乱收费。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发展。 (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提高,必然会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水平会相应提高。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措施,使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推进国家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提高最终消费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三)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取向,提高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的关键。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从社会保障体系上和各项政策措施上让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对于养老、医疗、就业等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合理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避免居民负担过快加重,降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促进居民购买力实现。 (四)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解决投资率较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压投资,而在于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切实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不断扩大消费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基础上,使消费增长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宏观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使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关系趋于合理。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消费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消费需求提到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的前面,放在政策的首位,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 (五)启动存量消费,扩大消费总量。在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地区,和生活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消费,严重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2004年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三大件的拥有量分别为每百户67.97台、21.58台和11.06台,同年城镇居民分别为131.69台、97.80台和96.20台,农村拥有量只有城镇拥有量的51.6%、22.1%和11.5%。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890元,已经达到城镇居民1993年收入水平,2004年上述三大件的价格比1993年也下降了不少,但2004年农村居民对三大件的拥有量也只有1993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91.8%、23.2%、15.2%。可见,基础设施不足是限制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实现其消费意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变农村消费环境,以适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 (六)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 (七)继续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大众消费热情。近年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旅游等新消费热点的快速增长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方面这些新的消费热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小,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大众消费效应。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必须继续努力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效率兼顾的目的,发挥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拉动消费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要尽快开放住房二级市场,活跃住房交易。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在城市住宅区规划中要考虑停车场的建设。制定鼓励经济型轿车使用和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积极进行住房贷款证券化试点,分散银行住房贷款风险。要重点发挥消费信贷对普通大众家庭的支持力度,使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大众化;尽可能地增长经济型住房(包括廉租房)的供给,激发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 总之,扩大消费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增加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和促进消费,全面扩大消费需求,一定能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