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资并购情况及其启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09:53 商务部网站

 

近二十年来,跨国并购与直接投资同步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世界跨国并购总额已达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9成以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的。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有所不同。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也一直在迅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低于新建投资。2000年以
跨国并购方式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额仅为直接投资总额的3 成。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与直接投资流量的比率呈上升趋势。1995年跨国并购额占直接投资流入量的 14%,1996 年为23%,1997 年为 35%,1998 年达到 43%的高峰值,此后开始有所回落,1999 年为 33%,2000 年为29%。从跨国并购的规模来看,1995 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额为160 亿美元,此后 3 年迅速增长,到 1998 年达到 808亿美元,之后跨国并购的规模有所回落,1999 年为 736亿美元,2000 年为 697 亿美元。

  一、东南亚和拉美国家跨国并购概况

  
1. 跨国并购的案数及规模

  在发展中地区,拉丁美洲是跨国并购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跨国并购份额最大的地区。1995 年到 2000年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跨国并购(出售) 额从 86 亿美元增长到 452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32%,而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28%。200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金额中所占的比重达 65%。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以1995-2000年间跨国并购累计金额计算位居前列的国家分别是巴西 (821 亿美元)、阿根廷 (452 亿美元)、智利 (181亿美元) 和墨西哥(179 亿美元)。

  2000 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案例共有 175 件,被并购方属发展中国家的有 9 件,除 1件发生在加勒比(百慕大),其余 8 件均发生在拉丁美洲,即巴西 4 件,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智利各1件,显示出拉丁美洲在全球跨国并购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在全球跨国并购中,亚洲是仅次于拉丁美洲的重要地区。在亚洲国家中,东亚占据首位,其次是东南亚。2000年东南亚国家跨国并购金额为57.46 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出售额的 8.3%。1995 年东南亚国家跨国并购金额为 35亿美元,1996 年下降到19 亿美元,1997 年猛增到 58 亿美元,1998 年 74 亿美元,1999 年达到 89亿美元的高峰,2000 年回落至57.46 亿美元。6 年间跨国并购的年均增长率为 8.5%。1995-2000年东南亚国家累计跨国并购金额最多的国家依次是菲律宾(96.21 亿美元)、泰国 (88.17 亿美元)、新加坡 (70.83亿美元)、印度尼西亚 (43.37 亿美元) 和马来西亚(39.20 亿美元)。

  1995-2000年世界跨国并购出售额       (单位:亿美元)

地区/国别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发达国家

1646

1887

2347

4451

6811

10572

欧盟

751

819

1146

1879

3573

5865

美国

532

681

817

2095

2519

3244

日本

5

17

31

40

164

155

发展中国家

160

347

646

808

736

697

非洲

2

7

17

7

12

20

南亚、东南亚、东亚

63

97

186

158

284

211

拉美和加勒比

86

205

411

639

419

452

西亚

2

4

4

1

3

9

中东欧

59

36

55

51

91

169

世界合计

1866

2270

3048

5316

7660

11438

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并购数据库



2. 跨国并购的部门及行业构成

  拉美国家跨国并购的部门及行业构成。1991-1999 年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跨国并购出售额累计为1941.21亿美元,其中初级产业 67.31 亿美元,占 3.5%;第二产业 696.66 亿美元,占 35.9%;第三产业1177.24亿美元,占 60.6%。第三产业是跨国并购最集中的部门。

  在初级产业中,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的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采石业和石油业,这些行业占初级产业跨国并购出售额的83.2%,而农林渔猎业只占16.8%。

  在第二产业中,焦炭、石油和核燃料行业跨国并购额为 213.63亿美元,占部门跨国并购总额的30.65%,居第一位;化学和化学制品居第二位,占 24.22%,金额 168.74亿美元;食品、饮料和烟草 136.78亿美元,占 19.6%,居第三位;以下依次是金属和金属产品 (6.5%)、非金属矿产品(5.6%)、电气和电子设备(4%)、木材和木材制品 (3.8%)、汽车和其他运输设备 (1.6%)。

  在第三产业中,居第一位的是运输、仓储和通讯业,并购金额 377.98亿美元,占第三产业跨国并购总额的32.1%;其次是水、电和天然气,金额 280.27 亿美元,份额 28.8%;金融业居第三位,金额277.32 亿美元,占235%。

  综合各个行业的情况,跨国并购最集中的行业是运输、仓储和通讯业,水、电和天然气,金融业,焦炭、石油和核燃料工业等。

  东南亚国家跨国并购的部门及行业构成(因受资料限制,部门和行业构成分析所依据的统计资料没有包括新加坡,而包括了韩国)。1991-1999年间东南亚国家跨国并购出售额累计416.25 亿美元,其中初级产业 8.36 亿美元,占 2%;第二产业 211.15 亿美元,占50.7%;第三产业 196.73亿美元,占 47.3%。

  在初级产业中,采矿、采石业和石油业 5.99 亿美元,占 72%,农林渔猎业占 28%。

  在第二产业中,食品、饮料和烟草 51.11 亿美元,占部门跨国并购总额的 242%,居第一位;焦炭、石油和核燃料27.06亿美元,占 12.8%,居第二位;电气和电子设备 24.84 亿美元,占 11.8%,居第三位;化学和化学制品 24.73亿美元,占11.7,居第四位;机械和设备 22.92 亿美元,占 10.9%,居第五位。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居第一位,金额 68.31 亿美元,占 34.7%; 运输、仓储和通讯居第二位,跨国并购金额56.74亿美元,占 28.8%。其他行业所占比重均在 10% 以下,依次是水、电和天然气,贸易,旅店和餐饮,商务服务等。

  从整个经济来看,东南亚国家跨国并购最集中的行业是金融业、运输、仓储和通讯业和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对比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跨国并购的部门及行业构成可以看出,两个地区有一些明显的不同。拉丁美洲国家第三产业已成为跨国并购的最大部门,而在东南亚占据第一位的仍然是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中,拉丁美洲国家占第一位的是焦炭、石油和核燃料工业,而在东南亚占第一位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两个地区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金融业成为跨国并购的最主要领域。

  3. 东道国对跨国并购的法律框架及政策取向

  近年来,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对外国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政策有以下一些动向:

  首先是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保护、鼓励和促进。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并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得到认识,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普遍在努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包括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的外国直接投资,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国并购的投资自由化政策。近年来,这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保护,取消了对外国投资的某些限制,扩大了开放的领域,增加了促进投资的措施,提高了外国投资的待遇。这些政策取向也反映在近年来签订的双边和多边与投资有关的协定中。例如,在1998年下半年和1999年,智利与墨西哥之间以及欧共体成员国与墨西哥之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就体现了减少限制和自由化的趋势。东南亚的东盟和拉丁美洲的南锥共同体市场这些区域集团的形成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

  其次是保留了对跨国并购的某些限制。世界各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理和法律框架一般来说同时也适用于跨国并购。在取消对外国所有权的限制后,允许收购国内企业的多数股权。但与此同时,仍有许多国家,包括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保留了东道国针对跨国并购的各种政策工具,其中包括对于跨国并购的特别批准要求。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就是马来西亚政府对跨国并购采取的政策。马来西亚政府专门针对跨国并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应当直接或间接导致马来西亚人更加平等地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

  -在马来西亚人的参与程度、所有权和管理、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就业、出口、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品种、经济多元化、当地原料的加工与提升、培训、效率以及研发活动等方面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净经济利益;

  -不应对国防、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国家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金融危机迫使东道国放宽对跨国并购的限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 1998-1999年,亚洲5个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的跨国并购迅速增加,他们占了亚洲跨国并购总额的 60%。这 5 国中有4个是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的银行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不得不靠外国投资对银行业进行重组,从而推动了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使金融业成为危机之后外资收购的最大行业。

  第四,私有化为跨国并购开绿灯。近年来,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对一些原来由国家垄断的部门实行了私有化,增加了可供出售的国内企业的供给,带动了跨国并购的发展。特别是在拉丁美洲,私有化成为吸引外国投资的重要手段。在1987-1999年间世界最大的 50 起与私有化有关的跨国并购交易中,拉美国家占了 18起,其中最大的卖家是阿根廷和巴西。涉及东南亚的有 1起,即菲律宾可口可乐瓶装公司。

  第五,普遍订立反垄断法。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在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对跨国并购的限制的同时加强了反垄断立法。跨国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的垄断,东道国市场被外资控制,造成东道国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反垄断立法有利于将跨国并购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到2000年6月底,几乎所有拉美国家均已正式通过了竞争法。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己正式通过竞争法,马来西亚和越南正在制定过程中。

   二、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跨国并购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它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在总体上与外国直接投资是一致的。但是,相对于新建投资而言,跨国并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会对东道国经济产生一些不同于新建投资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许多场合对东道国来说是较为不利的或者是负面的。例如,跨国并购在进入时往往不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只是将所有权和控制权从本国转移到外国人手中,这种转移常常伴随着关闭某些生产部门和裁员,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等等。但是,诸如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等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的影响的差别趋于弱化。同时,只要东道国采取适当的政策,对跨国并购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是可以控制的。

  1. 对行业结构与竞争的影响

  跨国并购对市场结构与竞争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它既可以促进竞争,也可以抑制竞争。当外国投资者收购了处于困境、濒临倒闭的当地企业,使企业得以生存甚至发展壮大,那么跨国并购对保持市场竞争起到的是正面的作用。在某些场合,跨国并购动摇了国内一些大企业的垄断地位,带来有效的市场竞争,这对东道国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但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会产生削弱竞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收购当地企业,从而获得占统治地位或垄断地位的市场份额,或者收购与之竞争的市场领先企业。这种并购往往导致跨国公司在当地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并形成垄断,抑制当地市场上的竞争,这是跨国并购最大的负面影响所在。

  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巴西电信私有化,向本地和国外公司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像西班牙的TelefonicaSA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巴西。跨国公司进入使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效率提高了,服务得到改善,以前居民安装一部固定电话要等数月之久,现在不超过一周便可安装完毕。巴西电信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拉丁美洲的市场主导,向阿根廷、智利等邻国提供设备。但与此同时,巴西的电信业也基本被跨国公司控制。西班牙的Telef’onicaSA 公司控制着 85% 的市场,其余 15% 由当地公司 v’esper 控制。

  在阿根廷,西班牙雷普索尔石油公司 (Respol) 控制着该国 57.5%的石油市场;西班牙电话公司(Telefonica)和西班牙天然气公司 (Gas Natural) 则分别占有 45.8% 的通信市场和 23.3%的天然气市场。

  在墨西哥,金融业向外资开放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外资所占市场份额急剧上涨,例如,外资在 1994年的市场份额只有3%,1995年翻了 1 倍,在 1999 年达到了 22%,实际上,有银行分析家认为,外资银行将在20世纪末控制着墨西哥银行体系的 25%,大大高于墨西哥政府向 NAFTA 承诺的水平 (1999 年前达到 15%)。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拉美国家纷纷实行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由此也引发了跨国并购的高潮。跨国公司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增强了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相关行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2. 对就业的影响

  跨国并购对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要看收购方的动机和被收购方的具体情况。如果跨国公司收购当地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进入东道国的国内市场,或者为了降低成本、保持或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那么对就业的影响就可能是中性的或是正面的。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扩大,就业有可能得到增加。例如,哥斯达黎加的4家大型食品工业企业先后在 1995 年和 1997 年被跨国公司收购,到 1999 年,有 3家企业的就业增加了,1家企业的就业保持不变。

  如果跨国公司在并购中寻求的是战略资产,被并购企业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那么,并购之后,就业往往得以保持并有可能扩大。

  如果被并购的企业已濒临破产,并购之后,虽然有可能裁员,但从保护就业的角度来看,并购仍对就业有积极的意义。

  如果并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被并购的企业效率低下,技术和管理落后,或者所处行业严重供大于求,那么通过并购实现的重组很可能导致裁员,从而减少就业。在汽车和金融行业,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在巴西,跨国公司对当地银行的收购就导致大幅裁员。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被外国投资者收购的泰国的一些银行随后也裁减了职员。

  一些国有企业在实行私有化被外资并购之后,往往导致裁员。例如,拉丁美洲的供电行业就是如此。菲律宾的马尼拉供水厂于1997年被两家跨国公司收购,雇员人数从7370 人减少到 4580 人。

  3. 对出口的影响

  在世界贸易中,特别是在高附加值产品贸易中,跨国公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跨国公司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且带来了营销知识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加。在跨国公司主宰国际贸易的情况下,能够进入跨国公司的营销网络,是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的必要条件。

  不同形式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有所不同。新建投资对出口的推动作用显得更加明显。许多出口导向型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依靠的完全是新建投资。然而,当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具有出口潜力的企业被跨国公司收购重组之后,出口业绩同样得到了提升。说明跨国并购同样也可以对东道国的出口起到促进作用。

  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最近在泰国,当汽车零部件工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甚至面临破产时,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对当地企业进行重组,使当地企业得以继续生存,出口业绩得以保持和提升。2000年初由哥斯达黎加外贸部对该国食品工业10 家被外国公司收购企业的调查表明,在并购之前一直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中有 2家已成为果类食品的地区性出口商,有 4家企业增加了出口额,其中有 2 家企业的出口额显著增长。

  除了直接促进出口的作用之所外,在增强企业关联度方面,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也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新建投资与当地企业的关联度往往较弱,因而更多地依赖国外的供应商和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而被跨国并购的企业,因与当地的供应商有长期的业务联系,因此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较小。跨国并购对发展东道国当地的供应商相对较有利一些。

   三、发展中国家踌国并购的借鉴意义

  
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各国对跨国并购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都是积极吸引外国投资的国家,但是在吸引外资进入的方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拉丁美洲国家更多地是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而东南亚国家则更加注重新建投资方式。2000年拉丁美洲国家跨国并购金额超过了外国直接投资的一半,而东南亚国家的跨国并购额只有外国直接投资的四分之一。尽管在跨国并购的规模上有这样的差别,但是比起我国来,他们毕竟是先行一步。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足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具有共性的启示和借鉴。

  1. 完善反垄断立法,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

  从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跨国并购的实践可以看出,跨国并购对东道国行业集中度和垄断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为了降低跨国并购的负面影响,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普遍制定了竞争法,以便对跨国公司在相关行业的扩张给予必要的约束。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实践证明,单有立法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来保证立法的实施。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经验和抗衡跨国公司影响的有效手段,虽有反垄断法执行机构,但行动不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某些行业已经被跨国公司所控制。

  2. 建立必要的劳动保障制度

  跨国并购往往造成裁员,这是在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东道国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政策,对跨国公司的裁员行动进行规范,保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裁员给社会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在这方面,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包括:在跨国并购谈判时,要求跨国公司对职工就业做出承诺;对解聘的职工给予必要的补偿;将相关的信息及时告知所在国政府机构、企业工会组织等。总之,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很薄弱,更应对跨国并购的就业安排在政策上做出明确而完备的规定。

  3. 加强行业监管

  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纷纷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是在服务领域如金融、交通、通信、公用事业等方面实行了投资自由化措施,跨国公司大举进入,这就给行业监管增加了难度。发展中国家在开放过程中必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在这一程中放松了行业监管就有可能出问题。一些拉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实行私有化、对外开放之后放松了行业监管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国家控股,或者保留“金股”,即国家保留最终的否决权。对银行、保险业应加强监管。

  4.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主动开展国际合作

  不论是拉丁美洲还是东南亚国家都曾爆发金融危机,而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后,金融领域又成为跨国并购的重点领域。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国家对跨国并购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对外资更加开放了,减少了对跨国并购的限制。危机使这些国家迫切感到对企业进行改革和重组的必要。但是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实行的跨国并购,往往因东道国所处的不利地位而使交易更有利于收购方。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应注意及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改革与重组。跨国并购不应当只作为解决危机的手段,更应当成为长期推动企业改革重组的工具。

  目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隐患。国有企业面临改革与重组的艰巨任务。我们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国际投资,推进跨国并购。在推进跨国并购过程中,既要解决不良资产,更要注重以优质资产实行强强联合。要以我为主,主动寻求真正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的进入,以此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作者:孙笑华

商务部 研究院 《国际经济合作》 2004年 第12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