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没有人可以搭顺风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01:49 每日经济新闻

  下午两点一刻,上海中信泰富广场28楼。惠氏中国区总裁吴晓滨快步走进公司公共关系总监席庆的办公室,笑言来迟了,刚才在陪一位合作伙伴吃饭。

  交换名片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吴晓滨在名片上印有自己的手机号码———这在世界500强中国区的老总中比较少见。事实上,他还是很早在世界500强医药企业中国区担任CEO的中国人;直到今天,世界500强中国掌门人中仍然少有中国人,更不用说在比
较专业化的医药领域了。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吴晓滨时不时发出大笑。爽朗的性格和他的经历有关:吴晓滨虽出生在哈尔滨,但由于父母均在部队,小时候起他便随父母走南闯北,其间在上海也曾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些经历使他多了一种四海为家的淡定。中国博士德国转型

  1982年,吴晓滨考取了公派留学德国的机会。1991年,他在Konstanz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去大学里做学问,要么去从事其他行业。

  但吴晓滨那个时候已经清楚,自己并不喜欢做研究;而且一个师妹让他触动很大,她居然一年之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相比之下,我觉得她才是做科学家的料。”

  由于专业是生物技术,所以在看到拜耳公司招人后,吴晓滨便跑去参加面试。他坦白地告诉主考官,自己不喜欢做学问,“虽然我的博士论文得到了最高分,但我靠的只是勤奋,对于科研我其实并没有天分。”

  正是这一点赢得了拜耳公司的赏识。主考官说,你连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都能够做得这么好,如果给你一个喜欢的领域,你肯定能做得更优秀。

  时隔14年之后,吴晓滨深有感触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做人当然要有远大抱负,但在具体工作中要脚踏实地,不能挑三拣四。你要抓住眼前的机会,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要花精力做好,机会总会来的。”

  到拜耳公司后,吴晓滨很快有两件事引起了高层的注意:一是在1500多名销售代表中,他作为一个外国人,业绩短时间内便跃入前10位;另一个便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在专业医药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在德国,一个外国人进入医药销售领域会有很多困难,但吴晓滨都想出各种办法去克服。比如有个社区,过去几十年间业务都是一位德国人在做,但业绩并不理想,后来这位销售代表退休了。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进入这个社区开展业务很麻烦。

  吴晓滨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找到社区里的医生,坦言自己是中国人,终究会有一天回到中国开展业务,而在回国之前,要熟悉公司的业务,所以想请医生多多指教。医生马上来了兴趣,主动向他提供帮助,局面自此打开。

  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吴晓滨被调进了国际部,此后不久,又被派回中国做市场经理。经过几年的打磨,他成为了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中国)总经理。在任上,吴晓滨再次发挥他的销售才能,使拜耳在华的业绩增长了数倍,做到了上亿美元的销售规模。转投惠氏门下

  去年,拜耳在上海大厦顶部树立起一个大型十字体标志,代表着公司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吴晓滨此刻也面临着职业生涯的一个十字路口,因为世界500强中的另一个医药巨头———美国惠氏向他抛出了“绣球”。

  惠氏在国际医药巨头中名列第10,年销售额超过170亿美元。但在中国它却是以奶粉闻名,惠氏期望能够在医药方面取得突破,吴晓滨无疑是最佳人选。

  对吴晓滨来说,这正是一个新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感觉拜耳公司已进入良性循环,但自己需要更大的挑战。而此时,惠氏在中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排名中,与第10名企业的销售额有10亿元人民币的差距,“我意识到,自己又遇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去年8月,吴晓滨离开工作了13年的拜耳公司,开始到上海的惠氏中国总部上班,就任惠氏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进入中国医药行业前10位,在中国找回与世界医药领域相对称的地位,是惠氏高层与吴晓滨此刻共同的目标。

  接下来,吴晓滨着重对管理流程和销售渠道进行规范,提升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在他的努力下,惠氏中国今年一季度的业务增长便超过了公司在全球的整体表现。

  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寻求公司内部的支持。吴晓滨笑着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惠氏每年投入到研发方面的经费高达20多亿美元,自己正在争取将中国纳入国际新药临床开发计划,争取让新药以最快速度在中国上市。毕竟,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推出新药。不做匆匆过客

  “目前我们离第10位还有很大距离,但这也正是我们的机会和希望所在。只要能干、肯干,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惠氏有不少好产品,而且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员工。”吴晓滨这样表达了他的自信。

  “人才是一大战略,本土化是这个战略的重要组成。”在掌舵拜耳中国的时候,吴晓滨就这样说,也这样做。当他就任拜耳中国总经理时,拜耳在中国公司有13个外籍管理者,到他离职时已经只有3个。

  “我一直希望能够在公司里形成公正、公开的氛围,大家通过工作成绩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要知道,员工害怕的不是出力,而是不公平,因此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非常有必要。”吴晓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也在公司不同场合说,同时也这样做。

  因此,在“空降”惠氏中国时,吴晓滨同时带来了他的那句名言———NoPassenger(没有人可以“搭顺风车”),他强调赏罚分明,要通过明确的指标、报表而不是靠与领导的关系来考核员工的业绩。业绩好的员工很快会得到升迁,每年的加薪也与业绩挂钩,没有人可以“搭顺风车”。

  吴晓滨或许没有想过,NoPassenger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不做匆匆过客(因为Passenger还有“乘客”、“过客”的意思)。无论是当年他随父母走南闯北,还是到去学并不十分喜欢的专业;无论是作为德国拜耳的中国高管,还是惠氏中国的“空降”领袖,他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匆匆过客”,而是把自己融入本地,融入当下。“脚踏实地是我的做事风格”,吴晓滨半是诚恳半是得意地说。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