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5月24日电 据统计,200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中,氮肥占比高达65%,而尿素在氮肥、化肥中占比分别高达60%与39%。另一方面,从尿素生产路线角度,我国煤头企业产量在尿素总产量中占比超过60%。无论从企业家数及实际产量,煤头氮肥名副其实占据了国内生产量的大半江山。由此,作为国内“化肥第一股”的煤头尿素企业,湖北宜化(000422)有理由被选择为分析样本。而主营全球最大市场销售额的草甘膦农药品种的新安股份(600596),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农药上市公司有理由被选择为农药行业选择样本。数据显示,
湖北宜化(000422)2003年的主营成本构成分别为:煤30%、电32%、制造费用23%、蒸气7%、其他费用8%;新安股份(600596)的原料成本构成分别为:甘氨酸36%、亚磷酸二甲酯32%、多聚甲醛12%、甲醇5%、电力等15%。可以看出,原料成本占据了相关公司整个主营成本的绝对部分。对于农用化工行业,制造费用约占20%-30%。具体地,化肥生产过程中煤炭(或天然气等)及电力基本占有生产成本的60%,而农药生产过程中各种有机中间体原料占有其生产成本的60%以上。可见,原料及电力已构成了农用化工生产成本的主体。相比较,能源(煤炭、天然气)及电力供给及价格波动将对化肥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而全球石油的价格波动必将通过影响化工中间体的供需而最终对农药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原料议价呈弱势特征我国尿素生产以煤炭原料为主,但反过来,煤炭的下游消费却不是以氮肥为主。事实上,我国煤炭的下游消费大部分集中于电力消耗,其消费比重接近60%;而包括尿素生产在内的整个化工行业对煤炭的消费比重仅约6%。因此,从对化肥生产的上游煤炭议价能力角度,化肥行业无疑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对于农药行业,由于其原料多为化工中间体,从而使农药的原料消费很难在单一化工中间体上形成相对集中的消费特征,相应很难提高对上游原料的议价能力。从对农用化工上游的原料供给角度,农化行业缺乏应有的议价能力,而从农用化工行业本身,则由于低产业集中度而使其议价能力又打折扣。以行业排名前5家企业为基准,我国化肥行业集中度尚不足8%,化学农药行业这一数字不足15%。成本转嫁内外并举首先,我们知道,在原料成本整体上涨的市场环境下,拥有自身原料资源优势的公司将是公司生产过程化解成本压力的最好路径。其二,我们不容忽略的是,化工生产除了原料成本外,电力等能源成本往往也占据相当比重,因此在电价上涨及电力瓶颈显现的经济环境下,“触电”农化企业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三,既有业务的规模扩张将有利于公司规模效益的实现,从而会相应降低单位费用,从而不失为缓解成本压力的又一路径。其四,我们应注意到,有些公司的规模扩张不是在既有业务基础上进行,而是源于从既有业务的上游与下游进行拓展或相关产业协作生产。特别地,在原料成本压力背景下,以拓展上游原料业务为出发点的公司必将通过打造上下产业链一体化而实现原料的自我供给,最终达到缓解成本压力的目的。最后,对于2004年及2005年有技术改造计划并能完成的公司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应该说,技改将在提高公司原有产量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因此技术改造本身也就是缓解成本压力的一个最好路径。总之,资源优势、自备电力、规模效益、协作生产与技术改造是农化企业化解“成本危机”的重要手段。(执笔赵献兵)
(信息来源:五矿化工频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