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基本情况: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的完整体系。目前有近2000家企业,其中有17个集团公司,15个上市公司,合资、独资企业近200家;有职工38万人;可以生产挖掘机、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机动工业车辆、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和桩工机械等18大类,近5000种规格型号的产品。工程机械行业的规模及销售额在机械工业中次于电器、汽车、石化通用及农机,排第五位,工程机械作为重要的施工生产装备,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已具有一定地位。近5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发展迅猛。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实现了超高速发展。2002年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8%,2003年又增长了34%,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2004年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工程机械销售额仍有10%左右的增幅,全行业数据正在统计之中,各机种的销售量有增有减:主要产品中挖掘机达33500台,减少9.3%;装载机90000台,增加29.2%;推土机6000台,减少19%;叉车64485台,增加31.2%;工程起重机11553台,增加20.5%;压路机9600台,减少22%;平地机1819台,增加5.2%;摊铺机1050台,减少20%。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量,在国际上仅次于美、日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生产大国和主要市场之一。2005年,从目前各种情况分析,乐观的估计仍有10%左右的增长。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形势,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二)关于宏观调控工程机械行业是基本建设投资牵动型行业,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影响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这种影响比其它装备制造业要来的大,来的快。因此,在中央2003年下半年决策搞宏观调控,到2004年二季度开始,行业受到巨大冲击,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形势严峻,依靠前进的惯性,在2004年保持了10%的增长。那么,2005年及以后的一段时期,行业发展的前景如何,这是业内人士十分关心的共同话题,下面,谈几点我们的分析及看法:1、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确实存在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经济过热的问题,在2004年头二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的53%,就是一个明显的征兆;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和消费服务等行业投资不足的现象。因此,当前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是经济结构上的调整,目的是实现经济总量上的合理比例和动态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工程机械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是有利的。2、这次宏观调控的特点,可以用“重点突出、未雨绸缪、力度得当、抑扬并举”四句话概括,也就是有保有压,有选择、有区别地进行结构性调整,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搞“急刹车”。目标是要控制GDP增长在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在20%以内。但也应看到,金融信贷紧缩的影响是全面性的,控制固定资产增长规模引发的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全面的,因此工程机械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应当看到,工程机械行业连续三年的“井喷”式发展是一种过热现象。3、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按照政府权威人士的说法是:当前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阶段,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应注意防止反弹,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切实作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宏观调控不但是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长期战略性的任务。工程机械行业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4、这次宏观调控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是明显,但是对不同机种和不同地区来说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各类工程机械产品中,原增长最为迅猛的挖掘机受冲击最大,市场销量从2004年3月份的48%增幅,跌至5月份的-25%,现场停工的机器和库存量大增,迫使多数挖掘机生产厂家阶段性停产;另外混凝土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路面机械等影响也很大;叉车及起重机行业的影响则相对滞后和较少。这是由于各类机种在不同的施工阶段使用,购买者性质的差异及对贷款的依赖程度不同等原因所致。进一步分析,这是一个理论问题,即工程机械的作用可分工程施工和生产过程使用两大类,影响大的是前者,而后者不仅没有影响,反而在发展。从地区来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受影响较大,如江苏省,原经济活动中透支性的泡沫比较多,这次受影响也大。从时间上看,2004年一季度的超高速增长后,二、三季度急剧下降,四季度有部分机种(叉车、起重机、装载机等)小幅回升,其余仍继续下降,到年底,全行业仍有10%的增长。2005年,应该回归到正常稳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工程机械行业也应有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好前景。(三)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几点意见1、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若干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行业的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已和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及工程机械市场,在国内和国际上已取得一定地位,尤其是近三年的超高速发展,企业在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积累,给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对行业发展形势及企业自身要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我们现在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工程机械生产大国,但远远不是强国,我们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仍很低,“散、乱、差”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企业经营效率仍很低,自主开发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差距仍大,我们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品牌。总之,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行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抓紧发展的大好时机,踏实认真地改善我们的工作,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共同努力把行业水平再提高一步。2、产品质量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软肋。虽然经过多年来的技术引进、合资和合作生产,贯彻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工作,全行业总体的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升,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水平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二、三流产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①产品可靠性差,寿命低,早期故障多。②外观造型及表面质量有待提高。③在应用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及电子监控、绿色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差距较大,产品技术档次低。④在操作性、舒适性、人机工程方面研究注意不够。从全行业说,形成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①工程机械主要配套件水平低,不能满足整机要求,从故障统计看,液压系统和发动机的故障占全部故障的60%左右。②产品标准陈旧、落后,急待修订完善。③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观念、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配套、工艺、检验等质量管理环节上严格度、认真度不好,缺乏精品意识。当然,工程机械作为技术含量很高的机械产品,它的质量水平受制于国内整个经济技术水平,涉及到冶金、化工、仪表等等诸多行业。现在中国已逐步溶入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范畴,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实施全球采购、配套已有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质量提高一步,争取有50%以上的高中档产品供应市场,那我们行业的发展形势就会好得多了。3、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这是多年计划经济造成的条条专政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遗留的问题。近几年,虽然行业中兼并、重组、联合已有较大进展,也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但同时,由于行业火爆,又冒出了不少主机生产的小企业,更加剧了市场恶性竞争和价格火并。虽然工程机械和汽车、农机相比属小批量多品种的行业,但如无一定规模的生产,集中度过低,这样下去对于打造品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是十分不利的,更不可指望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现在国际上工程机械行业重组联合兼并之风日盛,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产品品种齐全,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抓紧行业结构调整,不把企业作强作大,不减少内耗并规避无序竞争,就不可能与这些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另外,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合作对象应选择有技术、有管理、有资金、有市场的“四有”企业,否则不利于发展,特别是和投资公司合作更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应首先围绕国内市场需求进行,与此同时应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对于原已占有市场的优势产品,要增加新品种,以满足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的工作环境。要缩短产品开发和更新周期,减少重复建设项目,避免一窝蜂地上大路产品,因为这样都在低水平重复生产,谁也形不成规模。产品开发,要着眼于国际市场水平和国内建设项目以及农村发展的需要,多做用户调研和市场分析。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特别注重工程机械配套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结构调整及发展,提高配套件水平是产品上水平的关键之一。4、关于出口问题。近些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出口额增长也很快,到2004年,已近60亿美元,其中进口40亿美元,出口17.5亿美元。从历年进出口情况分析,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进口与出口额之比平均为1∶3,一直是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进口增长率大于出口增长率,逆差更为严重。长此下去,必将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国际工程机械市场相对国内市场要成熟和稳定的多,近一、二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等原因,国际工程机械市场有较大增长,所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出口力度,努力发展新产品,逐步使进出口达到合理的比例。作好出口工作。首先要下力气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包括地方法规、施工方式、使用习惯、价格、维修能力等等。第二,要选择好的国际代理商。在国际上有专门从事工程机械、机械行业代理经营的企业,他们都具有以下特点:有资金、有市场、有维修服务能力。要搞好出口,必须找好代理商。第三,要加速培养了解国外市场的外贸营销人才。第四,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让国外客户了解中国产品,包括参加一些影响大的展会等。
信息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信息来源: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