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虽成功案例几乎为零,国内企业却掀起了一股并购陷入财务危机的著名跨国企业的热潮;而且均宣称目的公司价格很便宜。这基本上属于“昼梦”想法。
袁幼鸣
近期,TCL集团(000100)及其在港上市子公司TCL多媒体1070.HK与T
CL通讯2618.HK作为反面教材,吸引着笔者的关注。
上月末,TCL集团发布一季度报告承认亏损3.27亿元人民币。之前,TCL多媒体与TCL通讯也公告巨亏信息。
TCL“栽”了?概而言之,“栽”在公司CEO李东生一度描述灿烂“愿景”的国际化扩张上——自营运以来,TCL集团与国际彩电巨头汤姆逊合资的TCL-汤姆逊公司和与手机巨头阿尔卡特合资的TCL-阿尔卡特公司财务状况均呈“脱缰野马”,所谓“拖累了三家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
比长虹计提巨额坏账性质更严重的是,两家合资公司令TCL噩梦难醒。在如何让它们“止血”、何时做到盈亏平衡等问题上,与过去“大话西游”比,李东生所言不过是一堆“南粤软语”,诸如“(合资公司)整合比预想困难得多”、“今年(业绩)不容乐观”之类。
为什么为数不少中国知名企业家像纸糊的一样?观察李东生近期说辞,包括最近TCL通讯发布公告称,TCL集团将收购阿尔卡特所持有合资公司股份(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这标志着TCL与阿尔卡特合资失败)之后,他故作高深的强辩,笔者不时“玩味”着这一问题。
就此,较为接近本质的答案或许难以给出,部分表层的、事务性的原因却昭然若揭。不妨从李东生自己的话中发现一二:
有媒体透露,上月末,李东生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期间反思国际化得失,曾后悔在与阿尔卡特合资之前,没有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参与收购方案设计,以至“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意料不到的问题”。
这是非常“搞笑”的说法。但由于TCL亏损后果绝大部分由国资股东和流通股东“埋单”(2004年1月TCL集团整体上市“圈钱”25亿元,发行价4.26元,5月23日收盘价为2.16元),它让人不仅笑不起来,相反不寒而栗。
即使投资银行进行并购也要其他投资银行担任顾问,李东生“梅开二度”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同时“梅开二度”获“年度创新奖”,进行国际并购竟然不聘请专业顾问,如此“创新”岂不令满嘴溢美的“推选委员”们汗颜?用西方文化中最严厉的话说,这是“独裁者(不听其他意见)行为”!
为什么TCL会这样干?最正面的解释是李东生囿于国内市场环境获得的“经验”,以从“价格战”练就的自信为底蕴,把“先上车后买票”之类打算用到国际市场上去。
事实证明,这套想法在国际市场环境中没有“用武之地”——这是TCL反面教材提供的最表层结论。
TCL胡乱国际化酿成恶果首先源自“想当然”,以此为鉴可以发现,种种迹象显示,在相关问题认知上,目前不少热衷国际化的国内企业直至政府部门亟待纠正的错误更多:
国内制造企业并购国际企业都声称要获得对方拥有的品牌资源、市场渠道与知识产权。首先,就算无法要求多数国内企业像韩国三星集团那样,拿出“志气”来,自创品牌、渠道与知识产权,但也要驳斥一种流行说辞:花了几十亿研发自有知识产权,效果很差,不如通过企业并购方式取得行业领先的专利。起源于某国有汽车公司CEO之口的这番话似是而非。
具体而言,一段时间以来,虽成功案例几乎为零,国内企业却掀起了一股并购陷入财务危机的著名跨国企业的热潮;而且均宣称目的公司价格很便宜。这基本上属于“昼梦”想法。须知,在今天的国际并购市场,西谚所言“一个人的毒药是另一个人的美餐”情况或许有,但绝非普遍现象;相反,由于“企业标的”定价机制成熟、完备,最终,想买便宜的人大都会被证实为“单相思”。在认知态度上,要进行国际并购,首先必须建立“等价交换”意识。
显然,并购陷入财务危机的著名国际企业与把沿海城市淘汰下来的保龄球道配置到西部地区有本质不同。如果没有内在沉疴,仅靠注入一定资金便能焕然一新,这些著名国际企业股东何不融资自救?有国内汽车企业并购行为冲着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去,结果发现它们如国内房产证上的“它项设定”,早已被“抵押”给债权人。
如果说今天的国内企业统统不具备并购著名国际公司能力,一定有人反对。初夏的阳光下,TCL并购恶果正在泥潭中发酵,不妨这样说:国内其他企业如果没有做好跨越沼泽地的准备,匆忙行事,无异“找腻味”!政府部门如闭门造车,硬性推动不具备条件的国企进行国际并购,那是对国有资产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