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三冷”危害中国连锁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15:00 新华社 | |||||||||
近年来中国连锁商业在改革发展中,凸显出非常抢眼的“一热三冷”现象,直接危害着连锁商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热”是指地方政府热衷引进洋商业求政绩;“三冷”是指一些地方政府对连锁商业科学发展“冷淡”、本土商企对自身科学发展“冷淡”、行业协会对连锁商业企业维权“冷淡”。在零售业向外资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有效化解这一现象,中国迫切需要从法制、规划、机制等方面予以应对,加快建立连锁商业发展战略。
“一热”根子在“官场经济” 地方政府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连锁商业中表现积极,但倾向热衷引进洋商业,其初衷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追求政绩。这使得一些地区连锁商业市场化发展打上了浓厚的“官场经济”色彩。 民营企业“中国普马”以洋品牌作招牌瞄准西南地区扩张,1997年至2001年间开设的13家会员店中,7家就在西南地区。在许多二、三线城市近几年引进普马甚至被视为当地的“市长工程”之一。据内部人士介绍,“这样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发挥‘洋品牌’效力吸引政府和银行支持比较容易。这些地方政府对‘洋品牌’企业更迷信。” 有关资料显示,在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前,世界零售企业50强中就有40多家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截至去年底,在中国的300多家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中,大多数由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违规操作或体制外擦边球式运作进入。一些地方政府受招商引资业绩考核驱动,越权审批,擅自扩大开放区域,甚至把许多好的商业地段拱手让给外资企业,在外资企业无法支付繁华地段的昂贵地价时,对它们实施“超国民待遇”。在欧美国家,沃尔玛是面向中产阶层的卖场,一般都在城郊,中国有些城市则把沃尔玛放在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在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等地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已拉走大批客流。 按国家商业网点配置标准,一个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购物广场辐射的人口规模是10万人左右。福州市人口160多万人,面积在1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就已经达到20多个。据辽宁省商业部门统计,至2004年底,全省超万平米的连锁超市、购物中心有70余家,比“九五”末期增长3倍多,绝大部分集中在沈阳、大连两个城市。一些地方的超市甚至形成隔墙相望、隔路相对的状态。沈阳市铁西区不到5公里的地方,就分布着家乐福、家世界等三家超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 地方政府热衷盲目引进洋商业的现象说明,一些地方的经济仍是政府掌握太多资源配置权的官场经济,市场经济发育得不够成熟,本来应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很多还是由政府配置。 “三冷”实质是“被动性缺陷” 中国正进入一个消费大国阶段,庞大的消费需求必然对连锁商业发展形成“抬升性拉动”。对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一些地方政府、本土连锁企业及行业协会准备不足、适应“慢拍”,对连锁商业如何科学发展存在许多“被动性缺陷”。 地方政府对连锁商业科学发展“冷淡”。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对连锁商业的市场化发展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为了追求政绩,不顾本地实情,盲目引进洋商业,在商业布局上随意性很强;对连锁商业企业发展中出现问题后,又往往进行“冷处理”。 本土商企对自身科学发展“冷淡”。沃尔玛、家乐福等全球商业巨头在企业管理中加快信息流动形成的竞争优势越来越突出,已普遍建立起规范的信息技术基础,并依托这一基础,对遍布全球的销售网进行有效管理,管理目标已实现从物流、资金流,向信息流的时代跨越。目前多数国内商企不仅对加快信息流动的意义仍没有清醒认识,而且资金流和物流也陷入畸形发展。 连锁商业企业凭借掌握终端市场的优势地位,单方面制定对供货商的“霸权政策”,套牢供应商,靠赊销供货商货款和银行贷款搞无本经营,成为近几年国内连锁商业企业扩张发展的普遍现象。与此伴随的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其结果是企业“虚荣”,甚至成长不了几年就陷入崩溃境地。曾连续两年进入“中国连锁商业企业百强”的福建华榕超市集团,靠拖延供货商货款发展,2002年因供货商联手全面停止供货而关门。“中国普马”扩张发展8年中,靠赊销供货商货款和银行贷款搞无本经营,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设46家连锁店,各地经理、管理人员调动频繁,往往一个店还没开业,就被调入另一个城市着手新店的“筹建”工作,企业根本谈不上什么管理。资料显示,中国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和质量很低,目前仅为5%,而发达国家却超过了20%。 行业协会对连锁商业企业维权“冷淡”。中国商业方面的行业协会发展时间不长,仍带有较强的“官办商会”色彩,在实际运作中对商业企业利益的维护仍不够,很少参与解决企业维权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各地许多“民间商会”组织较快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强内弱”商业格局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现阶段中国商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期:一方面,在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前,外资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开始步入有计划的拓展期;一方面,国内连锁商业企业在入世保护期内并没有形成健康发展的机制,仍囿于粗放型发展模式,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在商业格局中处于外资企业“抑制性覆盖”地位。这种“外强内弱”的商业格局仍在进一步强化。随着商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先导性力量的角色越来越突出,这一格局的激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前,外资商业企业已经基本在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等展开布局。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6月,家乐福在中国开设50家门店,沃尔玛在中国的门店数为39家。根据去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超市企业单位面积销售额的统计数据,外资零售企业就已明显高于内资零售企业: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而内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只有1.4万元。在最具竞争力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外资零售巨头过度进入对国内零售业的冲击也已经显现。比如,家乐福在上海开设第二家分店时,其周围5公里内32家中小超市、百货商店的营业额在一个月内竟下降50%之多;麦德龙和家乐福在南京开业后,当地最大百货公司“新百”在第一个双休日客流量就减少10%,月销售额下降6000多万元。 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中国的商业格局进一步发生裂变:外资企业不仅在中心城市扮演着主角,而且逐渐向二、三级城市推进布局,本土商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去年9月15日,沃尔玛已经与云南的二级城市玉溪达成开设沃尔玛超市的协议,打响外资进军二线城市的第一枪。麦德龙已表示未来5年内将增资3亿欧元加速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外资独资开店的趋势也开始显露,去年9月,家乐福与温州经贸委已签订总投资额将达到2500万美元的独资项目意向性协议。 加快建立连锁商业发展战略 资料显示,未来5年,中国零售业将保持8%至10%的增长速度,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20万亿元。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市场将推动连锁商业迅速发展,流通商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战略角色将更加凸显。有关专家建议,要真正实现连锁商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从法制、规划、机制等各方面予以部署,加快建立连锁商业发展战略。 完善流通领域法制建设。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郭志军教授认为,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的法律体系亟待完善,国家对整个商业流通领域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则,出台的意见都是零星的指导性意见。比如缺乏零售业进入市场的准入机制、超市启动的资本金保障和准入审查制度。国家亟待为零售商超企业专门立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以下一些法律法规:一是有关流通组织建设的法律法规,如特许经营法;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关政府宏观调控与干预的法规,如商业储备法、价格干预实施规则等;三是尽快制定商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包括规范商业信用行为的立法、规范商业授信行为的立法等。超市收费管理听证制度,规范零售商超企业进货交易行为。此外,适应零售业向外资全面开放的新形势,应研究加强对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管理办法。 健全流通规制。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政府对流通领域的规制主要集中在价格、营业时间、开办大型流通企业等方面。目前中国这方面的规制还不健全,如中国还没有针对流通领域的定价方法、价格折扣使用条件与方式等的价格规制。流通领域缺乏一些基本的商业规则,如缺乏商业结账周期的规则,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流通企业没有商业资本积累,基本依靠挤占生产企业的资金来开展经营。 规范商业发展布局规划。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商业网点规划制衡机制,不仅规范外资企业的开店行为,同时也制止内资企业重复开店、不合理开店的行为。各个城市将商业网点建设科学合理地纳入城市管理之中,根据当地购买力、人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商业规划,用规划来限制中外企业的盲目开店。 建立流通商业损害预警机制。一些专家还认为,尽快整合建立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会分层次、专业化的流通商业损害预警信息网络。 作为世界500强的沃尔玛将其在中国开设的第45家商场“开进”了中部城市太原。据悉,沃尔玛今年还将在中国新开10至15家分店,目前沃尔玛已经在中国的21个城市中安家落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