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国决定自2005年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愿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说,从长远来看,中国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解决争端,利用税率方式进行调整,比较透明,比较公平,实施成本比较小,效果也会比较好。“从长远来说,税率的调整反应了中国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希望
。”赵玉敏说,“单纯的数量扩张容易导致价格急剧下降,实际上企业没有获得太多的利益,还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从这点看,采取主动控制的办法比较明智,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的姿态。”她说,在纺织品的出口税率上,政府采取的是从量税的计征办法,说明政府所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也就是鼓励企业更多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贸易的档次。
赵玉敏认为,此前,中国纺织品出口税率调整的方案已经争论、酝酿了一段时间,企业已经有所心理准备,因此现在应该能够接受这个事实。
但她同时表示,美欧仅仅凭着一个季度的数据,就判断认为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过快增长,从而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和“特殊保障”调查,是“很没有道理,很过分”的。
她说,双方争端的主要领域集中在服装类纺织品,这类产品的配额是在2005年1月1日才取消的。在配额取消之前,中国这类产品出口很少,基数很小,所以,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才显得增长比较高,这也是正常的。“但实际上,配额取消后,市场需要一个反应的过程,但是美欧没有给市场这个反应的时间,就匆匆做出决定,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信息来源:纺织服装频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