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中国参与世界石油合作的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08:37 商务部网站

  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严重依赖已成一个基本事实和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国石油企业必须从新的高度考虑国际石油合作。

  一、石油资源的特殊性

  1.价格总体上的不可逆转性。石油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由于其不可再
生性,决定了在没有发现替代产品之前,原油价格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英国石油公司BP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称,截止到2003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为11477亿桶,仅够用40年。2004年油价比2000年前上涨了2/3,2004年10月上涨到55美元以上。据专家预测,2005年石油平均价格的升幅将高于2004年。今后几年油价的最低水平将为30美元/桶。更严峻的看法是国际油价不可能回落到40美元以下,廉价石油已成为历史。

  2.石油资源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性。石油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初级产品,在石油市场上地缘政治是最根本的问题。近年由于中东局势不稳,美国在将石油进口来源转向北非等其他未开发国家的同时,在中东以“民主”为先导引发了以石油为最终目的的战争。俄罗斯近年在俄中日石油管线问题上也态度暧昧。产油国 (如2004年的伊拉克、委内瑞拉、伊朗、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等)的政治经济变化影响着整个石油市场的平静,也是影响油价持续上涨的因素之一。一方面,能源可能造成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通过重要的新形式合作,各国间的矛盾亦可化解。积极推進能源合作,将对整个世界的稳定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世界石油资源和消费市场分布

  1.石油资源分布情况。欧佩克探明的储量显示整个中东地区拥有全球63.3%的石油储量,欧洲和中亚占9.2%(俄罗斯占6%,拥有691亿桶),非洲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的8.9%,拉丁美洲和中美洲占8.9%,北美地区占5.5%,东南亚和大洋洲占4.2%。产油国中,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三国储量占世界总量的近50%。沙特阿拉伯拥有2627亿桶石油储量,占全球的22.9%,位居第一;伊朗为1307亿桶,占11.4%,位居第二;伊拉克拥有1150亿桶,占10%。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拉美、西非、中东地区的非欧佩克国家以及中国的原油产量份额逐步增长。同时非欧佩克国家已探明的储量稳定增加,目前非洲特别是几内亚湾地区存在巨大的资源潜力。近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投资不断增加,非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又一个竞争高地,已引起世界广泛关注。非洲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4%。新发现87%的储量在几内亚湾。2004年1月,苏丹探明储量估计达到5.63亿桶,2001年的储量还仅是2.63亿桶。与此同时,非洲石油产量、出口量较前十年也有了大幅度上升。

  从更长远看,未来20年非洲产量可能增至日产石油1100万桶,比现在提高40%。这些数字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石油分布格局,但随着几内亚湾新油田的陆续发现,非洲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有望提高,世界石油航线也将有所改变,对非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影响重大。

  2.世界石油需求新趋势。亚洲石油需求激增。世界能源消耗大的国家绝大多数是净石油进口国。在世界消费总量中,北美占30.2%(仅美国就占27%),欧洲占27%,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占22%,而非洲仅占3.3%,南美占6.3%,中东为6%。2003年世界前十大能源消耗国中,只有俄罗斯和加拿大是净石油出口国。

  国际能源组织预测,未来世界能源需求的主要增长将基本产生在经济增势明显的亚太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亚洲很可能将取代北美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中心。专家预测,21世纪前30年,世界经济发展热点在东北亚环日本海地区,该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增长最快,可达8–10%。其中,日本、中国大陆和韩国的能源需求占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

  在东北亚地区,中国的石油消费在2003年第一次超过日本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第三,韩国第四。日本的石油进口不仅居东北亚地区第一位,也是亚洲地区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韩国的石油也完全依赖进口。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目前已达32%。

  3.石油资源的分布地区与消费地区不平衡。由于石油资源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造就了世界石油经济市场,在产油区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中国南海等地区,竞争已经加剧。特别是中东-北非地区,由于各国经济对石油依赖度不断加大,导致该地区纷争不断。中亚-俄罗斯作为新开放的石油市场,资源潜力大,地理位置优越,介于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中、日等国已经在某些项目如安大线上有过交锋。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且是中东石油东运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突出。为加强对资源的占有,石油出口国主要通过国家石油公司来维护自身利益。而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资金与技术投入对资源国资源取得不同形式的占有,常常是以经济、政治等相互渗入结合来实现石油合作。

  三、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要求。我国是石油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之一,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迅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3亿吨,石油需求缺口将达到1.6亿盹;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4.5亿-6.1亿吨,缺口达2.5亿-4.3亿吨。由于国内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8%-62.1%。

  目前我国进口油的55%来自中东,但由于“9.11”事件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渗透,我国参与这一地区油气资源开发难度加大。对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石油储备、促使进口来源多样化、合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来保障我国经济安全。

  2.石油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经济全球化决定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国际化经营可通过对世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资源的最佳配置和营销战略的最大程度发挥来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利润的最大化。

  四、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

  一是政治、外交环境有利。中国与多数第三世界产油国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往来,国家也高度重视与这些国家开展经济外交尤其是石油外交,这对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加入WTO以及相继成立的国家间合作组织,使中国石油企业进入目标市场国家的壁垒逐渐减少,为企业的项目运作逐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逐步改善中亚地区的市场开发环境与项目运作环境。

  三是世界石油资源充足。石油勘探开发市场仍有广阔的空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中东(66%)、非洲(7%)、南美(10%)和中亚-俄罗斯(7%)等地区,其中多为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能够吸引国外投资商勘探开发石油资源,因而不断出台具有吸引力的财税条款,实行对外招标。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占据了中东等大部分地区的勘探开发市场,但世界资源尚有空间,中国石油企业拓展石油勘探开发对外合作的空间还比较广阔。

  四是对石油的需求和高企的油价促使各方投资石油行业,为中国石油企业在市场上赢利提供了机遇。作为不可再生性资源,世界石油将越采越少,发现和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但是石油消费量却逐年增加。1985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28亿吨,但2000年达到35亿吨,预计2005年为38.7亿吨、2010年为42.7亿吨、2015年为47亿吨,同时目前油价在30-50美元/桶这样的高价位区间徘徊。2005年预计将继续维持高油价。因而这种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价格的居高不下将继续剌激产油国及国际石油公司增加勘探开发与研究的投资力度,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五是绝大多数不发达产油国的石油技术尚不完善。部分国家受西方制裁、部分国家由于社会不稳定等原因西方服务公司介入不深,本国技术尚未成熟,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向这类产油国提供了条件。

  五、中国石油企业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应注意的问题

  1.整体规划海外石油战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国际化已从单纯的“引进来”发展到“走出去”,石油专业的技术科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积淀,相对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在技术上有优势。但由于石油公司在整体上未形成一个协调合作共同出击的模式,形成国内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相互竞争的局面,给外国公司造成可乘之机,既损害中标公司经济利益,也摊薄了中国石油公司在市场上应得的总体利益。国家亟需有个协调机构来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向海外市场进行整体规划。

  2.善用石油价格工具。随着加入WTO,我国石油门户已逐渐开放,中国必须考虑国际石油市场。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然而在进口上却面临“越买越贵”和“越贵越买”的困境。中国石油战略过去的重点是以参与勘探、开发和获取份额油为主;在新的石油战略中,重点应考虑如何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化解市场风险。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中国应学会用市场影响油价,用市场保障石油供应,“利用好市场和中国海外开矿同样重要”。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运作,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原则,努力规避油价波动和市场供应的风险。此举的根本意义,一方面要打破部分大国对资源控制权的垄断,另一方面要把价格风险尽可能多地释放在国际市场中,并能在国际市场的采购价格和采购规模上取得较大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开放石油期货市场,中国可借此取得市场交易、交割规则的制定权,变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为积极影响者。如果中国石油期货价格成为国际油价中心之一,成为国际油价的重要参考,中国石油的交易价格也就摆脱了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

  3.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联合抵御投资风险。国际石油合作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很多产油国为不发达国家,在汇率和金融政策上都不稳定,因此项目执行过程中与我国金融机构合作,合理规避可能的损失非常必要。

  此外,其他一些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积极开展石油外交的同时石油公司应保持在媒体的低调姿态等。

  作者:杨捷(商务部 研究院)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