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开罪《新闻周刊》岂能化解“文明的冲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05:4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5月16日,在白宫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新闻周刊》继公开道歉之后,又收回了美军亵渎《古兰经》的报道。但广大伊斯兰世界的民众仍然坚信美军存在亵渎《古兰经》的行为,声称一定要查明事实真相,并要求美国总统布什为此道歉。

  尽管目前事实真相尚未查明,但有分析家指出,这一事件实际上对世界广大穆斯林已经造成极大伤害,是继“虐囚丑闻”之后又一严重事件,再次严重打击了美国的“软权力”
(即强调价值标准在国际事务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穆斯林掀起抗议浪潮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不管这次亵渎事件是否真实,但实际上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又被点燃了一次

  美国《新闻周刊》5月9日在报道中援引一位“可信的、资深的政府人士”的话说,一份有关关塔那摩监狱虐囚的军方报告指出,美国审讯人员“故意将《古兰经》投进厕所,而且至少有一次是将其一页一页地撕开,然后冲进了马桶里”,以亵渎《古兰经》的方式作为打击穆斯林囚犯意志的手段。

  此文甫一刊出,立刻引起阿富汗等地穆斯林的强烈愤慨。5月11日,2000多名阿富汗学生首先在贾拉拉巴德举行反美示威,强烈抗议美军在关塔那摩基地亵渎《古兰经》的恶行,要求美国对此进行道歉。随后,愤怒情绪迅速波及到阿富汗其他地区和邻国巴基斯坦,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示威行列中。

  截至5月18日,除上述两国外,巴勒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国、也门、沙特阿拉伯等国纷纷发表声明或举行游行示威,强烈抗议美军侮辱伊斯兰教经典的犯罪行为,并坚决要求严惩参与亵渎事件的犯罪分子。

  海湾合作委员会5月15日下午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在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发生的亵渎和践踏《古兰经》的事件,并称发生这样的事件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伊斯兰教科文组织5月16日也发表声明指出,美军士兵亵渎《古兰经》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也是对所有伊斯兰国家和人民的伤害和对人权的侵犯,因为尊重各国人民的信仰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阿富汗,示威游行很快演变成一场骚乱。首都喀布尔、东北部城市法扎巴德以及南部加兹尼省等地的示威人群高呼反美口号,开始洗劫商店,冲击政府机关,袭击联合国以及多个国际援助机构在当地的办公室。为了控制局势,阿富汗警察向人群开枪,造成至少16人死亡和数百人受伤。

  事实上,《古兰经》在穆斯林心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任何亵渎《古兰经》的行为都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正如一位巴基斯坦官员所言:“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比人的生命还要重要,亵渎《古兰经》的行为不管真实与否,人们一般会信以为真,而且认为很严重。”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安全研究所的侯塞因也指出:“亵渎《古兰经》是一个使人易动感情和产生强烈共鸣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有很多事例,并引起很大影响。”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些分析家担心,即使最后证明报道是不真实的,穆斯林所产生的强烈怒火也不会平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金良祥对记者指出:“《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不管这次亵渎事件是否真实,但实际上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又被点燃了一次,虐囚事件是第一次,这之后穆斯林对任何一点火花都会很敏感。”

  亵渎《古兰经》并非独家报道

  事实上,在《新闻周刊》对此报道之前,就有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但都没有引起注意

  5月15日,美国《新闻周刊》迫于压力刊登编辑声明,承认关于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有误”,并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抗议示威活动的受害者表示道歉。《新闻周刊》主编马克·惠特克发表致读者声明说,这篇报道的消息来源是“熟知内情的政府高层消息人士”,但这位人士后来表示,他“不能肯定曾在军方报告中看到过亵渎《古兰经》的内容,有关内容可能包含在其他文件中”。而且惠特克还说,《新闻周刊》将继续追踪此事,因为这一报道的出台是“相当谨慎的”。

  据《新闻周刊》说,这篇文章刊登前,两名记者还分别采访了军方和国防部官员。这两名官员的态度都模棱两可,均没有明确否认,文章最终还是被刊登了出来。但是,惠特克在“编者按语”中也说,“高级政府官员允诺继续对此事件进行调查,我们也会如此。”

  然而,5月16日惠特克却突然发表声明,收回原来的报道。而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他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不过,《新闻周刊》也表示,不管事实是真是假,关于美军亵渎《古兰经》的指控还有很多。

  一位名叫扎曼·巴德尔的前巴基斯坦激进派杂志编辑自从关塔那摩归来之后就指责说,在他被关押期间,有一天当囚犯正在厕所冲水时,有一个美军士兵突然向马桶里扔了一本《古兰经》。

  巴基斯坦宗教政党伊斯兰贤哲会高级领导人贾法尔·阿齐兹也指控说:“《新闻周刊》让步了,但问题并不仅仅是他们的报道。从美军监狱里释放出来的无罪人士都在录音中说,那里的确存在亵渎《古兰经》的现象。”

  事实上,在《新闻周刊》对此报道之前,就有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但都没有引起注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李伟建认为,《新闻周刊》是一家享有世界声誉的媒体,报道一贯比较严肃,所以它的这次报道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才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他认为:“《新闻周刊》的道歉值得玩味,因为《新闻周刊》并没有说这是一个假新闻,而只是说报道出了些问题,究竟事实怎样,《新闻周刊》说还在调查。但美国政府显然希望这是一个假新闻,这样就可以将事态平息下去,但《新闻周刊》本身作为媒体,不愿意这样做,况且还有其他一些媒体也进行过相似报道。”

  伊斯兰世界要求真相

  如果美国政府企图掩盖事实真相,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估计会很难做到

  为了平息全球穆斯林的反美情绪,美国辩称,亵渎《古兰经》的行为令人痛恨。5月12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参议院听证会召开前发表了一项意在安抚伊斯兰国家民众的特别声明,她表示,“即便是在美国,也绝不会容忍对《古兰经》的任何不尊重行为”,“如果亵渎事件属实,美国政府将会采取相关行动”。

  然而,5月1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则在接受采访时称,美国军方“没有发现有关亵渎《古兰经》的任何记录”,认为《新闻周刊》的报道完全没有根据。

  但是,美国政府的辩解显然不能赢得穆斯林们的信任。

  阿富汗北部的巴达赫尚省一位名叫穆拉·萨杜拉赫·阿布·阿曼的穆斯林宗教人士告诉路透社记者:“我们不会被这种伎俩所欺骗的。这是美国自救的一种办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美国政府施压的结果。即便是普通的不识字的农民也懂得这一点,从而对此嗤之以鼻。”

  同样,在抗议活动的发源地、阿富汗东部的贾拉拉巴德市,一个文化组织的领导者萨义德·艾尔亚斯·塞德卡特也认为:“很可能美国政府向杂志社施加了压力,迫使它收回以前的报道,以平息穆斯林的怒火。”

  在巴基斯坦,一个宗教政党表示,他们将义无反顾地号召穆斯林在5月27日举行示威。该政党高级官员阿齐兹表示:“《新闻周刊》虽然收回报道,但并非只有他们的报道。所有从美军监狱中获释的无辜人们,都证明有亵渎《古兰经》的行径。”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张家栋也对记者指出,亵渎《古兰经》这样的事情在伊斯兰世界是比较严重的罪行,因此他们有权利知道事实的真相。他认为,“如果美国政府企图掩盖事实真相,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估计会很难做到。”

  美国“软权力”再受重创

  美国国务卿赖斯也深知这则消息的杀伤力,她说,“现在美国需要花很大力气来弥补

  布什在“9·11”事件后重申:“美国是全人类的希望,是黑暗里的亮光”,“我们决不会忘记我们归根到底是在为我们的民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战”。

  这其实与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权力”观点相契合,所谓“软权力”就是要强调价值标准(文化、宗教)在国际事务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去年揭露的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战俘的情况,以及最近在关塔那摩可能存在的亵渎《古兰经》的情况,使美国价值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国际和美国国内学者也指出,在关塔那摩无限期关押的600多名来自44个国家的“敌方战斗人员”被剥夺了最基本的权利,这违反了美国根本的价值原则。

  事实上,人们此次也发现美军亵渎《古兰经》的报道触怒了上亿穆斯林,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这无疑是美军虐俘行为的又一登峰造极之作,其策略已由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上升到了对信仰的亵渎,这一变本加厉的做法再次暴露了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

  张家栋认为,“尽管美国高官出来一再否认,但有什么证据可以让世界上广大的穆斯林相信这只不过是一个‘假新闻’呢?光让《新闻周刊》出来否认是不够的。”他还提醒记者注意,“其实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情绪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美国的形象在穆斯林心中已经变得非常恶劣,这又谈何‘软权力’呢?”

  实际上,对于亵渎《古兰经》事件,就是在美国国内,很多人也持怀疑态度。对于布什政府对《新闻周刊》的严厉斥责,美国国内已经有人在讨论如何保证新闻自由的问题。

  来自加州的民主党议员斯塔克对此讽刺道:“布什当局严厉指责《新闻周刊》捏造事实,但是这也同样是一个对国会、联合国和美国人民撒谎的政府,它虚构理由让我们在伊拉克进行战争。”言外之意,谁还会相信布什政府的所谓调查呢?

  事实上,就连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也不得不表示,《新闻周刊》杂志发表的关于美国驻古巴关塔那摩军事基地审讯人员亵渎《古兰经》的报道,已给美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美国国务卿赖斯也深知这则消息的杀伤力,她说,“现在美国需要花很大力气来弥补。”

  金良祥认为,这次事件加重了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仇恨,这也是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一种心理伤害,同时也对伊斯兰世界的亲美政府施加了很大压力,使它们对美国有所保留。但这一事件也会为宗教狂热者和极端分子提供借口,证明他们的暴力和恐怖活动具有正当性。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事件对美国的‘软权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不亚于去年的虐囚事件,尽管还没有被证实,但对广大穆斯林的伤害实际上已经形成。”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5月20日 第十五版)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