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信用卡消费:社会支付危机的隐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车耳

  循环式的个人消费信贷

  在美国,信用卡支付代表的是新形势下的消费信贷。

  与传统的消费信贷不同的是,首先持卡人无需任何担保、抵押,也不需要原来与银行申请贷款那么多的繁琐手续,贷款方式简便了。以前要想得到消费信贷,申请人得去银行或商店亲自办理相关手续。现在持卡人连照面都不打,通过邮寄和电话的方式就把信用卡办了。

  其次也是同样重要的是,持卡人一旦办下卡,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循环的消费信贷安排。这就是说,以前银行或商家的消费信贷都是一次性的,用完了就完了,再用得再次申请。而商家的消费信贷还是就事论事式的,买什么贷什么,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而信用卡优势在于不仅可以买任何商品,还可以连续使用。以持卡人每月有2000美元消费额为例,他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持卡期间每月都可以花掉这些钱,一年就可以花掉2.4万美元。不仅如此,如果持卡人信用好并付款及时的话(不是付全款,而只是还一部分款及时就行),他的信用额度就会上升,从2000涨至3000甚至5000美元,每月可动用的钱就会大幅度增加。

  所以说,传统消费信贷的期限短、金额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笔放款仅几百美元,风险有限。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则金额大,动辄上千,时间上又无限期,风险也是无限的。

  信用卡的出现使消费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推动了铺张消费式的购买欲。采用这个概念的索尔斯坦·凡勃仑认为,铺张消费其实是为了卖弄、炫耀富有而造成的浪费,存在于社会的一切阶级之中。甚至最穷的人也以他们自己朴实的方式,购买那些显然超出他们财力的高级商品,以使他们的邻居相形见绌。

  100多年前,在当时的工业国家里,如果严格运用凡勃仑的标准,绝大多数的消费开支都已经应当归于摆阔性浪费一类。现代经济中这种现象越演越烈,不仅存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一个社会在摆脱了为衣食所忧的境况后,都会进入铺张消费阶段。媒体则起到催化作用。

  现代社会中,居民消费受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广告的作用,其次是好奇心,然后是出于表现自我的意识,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纳为示范作用。广告是公众示范,好奇心是别人给自己的示范,表现自我则是自己给别人示范。

  广告作用无与伦比,一个产品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消费者有了需求,而是因为它说服了消费者,供给创造需求就是这个意思。加尔布雷思提出的观点就指出,现代社会消费者本来不想购买某种商品,也对某种新产品一无所知。但是企业已经把它研究和制造出来了,又大肆宣传,在全社会对消费者进行劝说。企业劝说最终会使消费者心动,后者按照广告的示意淘汰了原有的消费品,买进了新的。这种现象是全世界的,无论东西方,直接与影视媒体进步有关。

  好奇心则人人有之。好奇心导致的是随意性消费,是对健康和舒适并非必不可少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衡量这种消费没有既定标准,每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各个时代也不同。一般的讲,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达到了一定程度时,随意的消费就会普遍起来,个人或家庭就可能在适当的还是昂贵的衣食住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进行选择,收入水平使他们有做这些选择的能力。上世纪70年代,在当时储蓄率还比较高的美国,消费者中就有1/3的人花钱是随意的。

  不过好奇心导致的消费并不太夸张,也不是经常性的。一个人的好奇心有限,而且这种心理导致的消费常常出于对商品特殊性的吸引,而不是出于对其奢侈性的追求。也就是说,由于好奇购买的并非都是昂贵的产品。

  表现自我的消费方式则是最夸张。人们在买某些商品时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特殊用途,只想借此炫耀,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或更高的品味,奢侈品的消费几乎都是这样。

  金融业的推波助澜

  持信用卡消费的典型国家就是美国。花旗银行、大通银行以及美国运通、大来卡以及旅行者公司发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卡。除了前两家以外,后几家都不是银行,而是发卡公司。其发行的卡也不是和消费者的银行账户相联,消费者可以以任何账户的支票在规定的期限之前付款即可,甚至可以用别人的支票为自己付款。也就是说,持卡人可以在消费金额超支的情况下,用他本人不同的支票再加上朋友的支票,支付给信用卡公司或银行,只要总金额够了就可以。

  即使总金额不够,持卡人月底前还有一大笔亏空没有支付,他仍然可以在下个月继续用信用卡消费,把上个月的钱先欠着。美国的信用卡公司鼓励消费者这样的行为,许多信用卡的账单上白纸黑字的写明最低的付款金额,有的只有是20美元,尽管是一张每月最高限额是2000美元的信用卡。这意味着,在发卡时美国信用卡公司已经允许持卡人百分之百欠账,在收款时仍然冒着风险,鼓励持卡人每个月多消费的同时,却向自己少付款。

  这看起来有违常理,但信用卡公司免费发卡,并不是真正送钱给消费者。

  信用卡公司的一块固定的收益来自于商家。后者必须按事先的约定将自己销售收入总额的一部分支付给信用卡公司,通常是百分之一左右,作为前者保证付款的代价。实际上,信用卡公司在支付给商家货款的时候已经将其手续费扣掉了,比如,商家卖给消费者1000美元的商品时,自己实收990美元,10美元是给信用卡公司的手续费。

  信用卡公司另一块固定收益来自于信用卡年费,一般50美元左右,是持卡者每年需要向信用卡公司支付的手续费。美国运通就一直向持卡人收取这样的费用,但是许多规模小的信用卡公司免收手续费以便争取更多的客户。

  信用卡公司真正期待的是消费者欠自己钱所产生的利息和滞纳金。一般情况下,银行贷款利率是5%的时候,信用卡公司规定的欠款利息可能高达15%,所以持卡者每月消费越大、还的钱越少,欠钱的越多,需要支付的利息越多,信用卡公司的利润越大。忘记付钱给信用卡公司,滞纳金一次就几十美元。有时忘记付钱的金额小于滞纳金,那也不能免罚。换句话说,信用卡公司的利润率和消费者的负债率成反比。

  天底下没有免费午餐,信用卡公司在给广大持卡人提供消费便利和还款便利的同时期待的是他们欠自己的钱,付高比例的罚金,并背上一个沉重的债务负担。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能说信用卡公司是昧着良心的,他们毕竟为这个消费社会提供了方便,并为此承担着坏账风险。但是,发行信用卡的银行和公司不是圣诞老人,它们代表的资本,追逐的同样是利润。

  社会支付危机的隐患

  在欧洲,发行和使用的卡大多是银行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用卡。这种银行卡和信用卡使用方法上没有区别,卡上面也可能有万事达或维扎的标志,被容许在全世界范围内购物,但它仍然和支票一样,与使用者的账户相联。

  这种卡在中国称为借记卡,意味着先有银行账户才能有卡,账户上还得有一定金额的钱,没有银行账户就没有权力申请银行卡。卡的每一次消费,都通过一个处理中心,被即时地从消费者银行账户中扣除同样的金额。它的性质其实和支票一样,也是从支票账户中扣除的。在欧洲,消费者往往都是在同一个支票账户,既有拥有支票又拥有银行卡,用邮寄支票的方式支付固定支出,到商店里则持卡购物。

  信誉好一点的存款户则可能或得金卡或白金卡,但是它们仍然属于银行卡一类,只不过级别高一些,每个月最高的支付额比普通银行卡多一些,而且它们可能被允许延期付账,而不是消费一次就被立即从账户上扣钱,法国消费者所持的大部分卡都是这类卡。银行会给这样的客户最多一个月的宽限期,在每个月底将当月的消费从其账户上扣除。好处是,消费者月初时仅需在其支票账户中保持一个比较小的金额,如果消费超支了,在月底前把钱打进去即可。

  以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尚属低水平和个人信用制度一片空白的社会现实,消费信贷显然应该有所节制,信用卡发行也不应该像美国人那样成为一场全民运动。其实,在美国,拿B卡还A卡的钱,再拿C卡还B卡,拆东墙补西墙那些资金运作高手经常失手,每年都有上百万人破产。

  即便储蓄率高的亚洲国家,一旦染上信用卡消费病,社会上就会危机四伏,泰国和韩国都有过这样的问题。韩国在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刺激国内需求,曾经将信用卡的发行提高了几倍,使每个人持卡数在4张以上。经过几年的消费后,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暂停了透支现金的业务,商家也拒绝持卡人刷卡购物,使1800万张信用卡顿时成了废纸。这使得韩国成为受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惟一一个银行呆账不减反增的亚洲国家,银行利润率下滑,信用卡公司濒临倒闭。

  所以当看到街头信用卡广告牌突然大量出现,银行甚至将办理信用卡的业务搬到一个个办公楼大厅,追逐白领青年男女,为他们现场办卡,还赠送礼品时。笔者担心透支消费的悲剧在未来中国再次上演。继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后,信用卡消费贷款带动的过度消费在短期可能成为我国银行界新业务增长点,从长期看则将成为它们新的呆账增长点。因为不仅比美国,就是比泰国,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都是低水平的。

  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欧洲模式,主力发行的应该是与消费者账户相连、带有万事达或维扎的标志的银行卡,而不是美国式的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我们国人借贷意识开始超前,还款意识却仍然滞后,注定要拖后消费信贷的进程。而且,美国式的夸张性消费根本不适合我国国情。

  消费社会在它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无论金融界、工业界还是商界,都把目光盯住消费者钱包的,它们看重的是其消费能力。而在新的消费观念下,它们则把目光盯住消费者的胃口,看重的是其消费欲望。钱包和能力至少指的是一种实际的、可预知的东西,而胃口和欲望则更多的是一种虚幻的、无法测定的需求。胃口过大既可以把人吃的虚胖,也可以把没有控制力的人肚皮撑破。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