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特点、问题与前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08:35 商务部网站

 

相互投资是2003年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强调深化中国与东盟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多年以来,东盟资本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直接投资。截止到2003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22075个,协议投资金额645.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323.7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46%。目前,东盟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中排在第六位。

  然而,与此明显不相称的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规模非常小,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额9.41亿美元,仅为东盟对华投资的2.9%。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应抓住契机尽快改变这一失衡局面,顺应国内产业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东盟国家对中国资本的期盼,稳步增加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本文将探讨双方相互投资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现状

  (一)、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东盟国家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我国进行投资,80年代后半期投资数额逐年增长1993-1995年对华投资进入高峰期,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增长趋势出现逆转,1999年实际投资金额大幅下降,比1998年下降了22%,2000年再下降4.4%。2001年起,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略有回升。最近3年,每年对华投资金额徘徊在30亿美元左右。

  从趋势上看,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金额的变化,尤其是上升,总是滞后于合同金额的变化。1995-1998年期间,合同金额逐年下降,但与此同时,实际金额非但不降,反而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26.5亿提高到1998年的42.2亿,达到年投资最高纪录。实际金额最高水平比合同金额最高纪录的出现滞后了3年。2001年以后,合同金额逐年明显回升,但实际金额却徘徊不前。2003年,实际投资金额不到当年合同金额的一半。

  鉴于实际投资金额滞后两三年的特征,考虑到协议投资金额在2001-2003年期间连续回升,再加上东盟各国经济已经普遍好转,适度增长,根据IMF的预测,2004年老东盟五国的GDP增长率均超过4%。因此,我们预计从今年开始,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将结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明显增长。

  (二)、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投资来源集中于五个老成员国,新加坡高居首位。

  截止到2003年底,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99.1%)来源于新、马、泰、菲、印尼五个国家,仅新加坡一国就占了72.7%。考虑到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对外投资能力的相对稳定性,这一特点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存在。中国应继续将五个老成员国,尤其是新加坡,作为主要引资对象。

  2、东盟对华投资主体是华人企业

  在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等东盟国家,华人资本实力雄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资金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很多行业占绝对优势地位,他们最有能力到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另外,由于民族同宗性,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东盟华人与中国人更易沟通,因此,东盟华人比驻在国其他族群更有兴趣和信心来中国投资。

  3、东盟对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制造业、饭店酒店业和房地产业

  东盟五个老成员国对外开放早于中国。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新加坡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战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基地,发展出口工业,东盟其他四国于70年代初,也相继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进入80年代之后,这一产业调整与转移发生在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鉴于劳动力成本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东盟国家逐渐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和组装转移到中国大陆。纺织服装、鞋类、电子电器组装、家具、石化产品、饲料加工等是东盟资本投资比较集中的部门。新加坡等国还将大量资本投向饭店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如新加坡斥巨资创建的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4. 东盟对华投资的主要地区是东南沿海各省。

  广东、福建是东盟资本最早流向的区域,90年代中期,大量资本投向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和山东省。目前,绝大多数东盟资本仍停留在这些省份。但是,近年来,部分东盟投资者已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并对西部进行尝试性投资。

  5. 东盟对华投资以中小项目为主,70%的项目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

  截止到2003年,东盟对华投资总额为327.7亿美元,共投资22075个项目,平均单项投资金额只有146.6万美元。投资金额小与投资行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项目有关,这类行业的投资一般不需要很大。

  (三)、导致近年东盟对华投资停滞的不利因素

  
1、从东盟方面来看:

  1997以后的两次经济衰退造成需求和投资不足、资金紧缺。1998年东盟国家普遍陷于严重经济衰退,五国中除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0.1%以外,其他四国均为严重负增长。金融危机导致大量资金外流,东盟企业普遍资金周转受阻,一些与中国签订投资协议的企业难以筹措到资金,被迫取消或推迟投资计划。2001年的经济衰退主要发生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受打击最大的是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新加坡制造业生产下降了12%,马来西亚的出口下降了115%,泰国的出口也下降了4%。经济增长缓慢和出口不振严重制约了东盟国家的对华投资能力。

  东盟国家对资金流出实施较严格的控制。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多数东盟国家加强了对资金汇出、产业转移的审批管理,外汇管制措施比过去更为严厉,以期留住资金,刺激内需,支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这在客观上抑制了东盟对华投资。

  东盟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放缓。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国,使对华投资总规模达到高峰。90年代后半期以后,由于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下降,产业升级和转移进程也相应迟缓甚至停滞下来,从而影响了东盟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进程。

  2、从中国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投资环境尚不尽人意。在东盟国家具有管理和竞争优势的某些服务业部门,我国对外资开放的程度还不够高,抑制了东盟资本的进入,影响了东盟对华投资领域的拓展和投资多样化的发展。在投资软环境方面,由于法治还不够健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投资者与当地机构或合作伙伴发生的争执不能及时得以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东盟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投资热情。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的制造能力已过剩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一般产品进入低价格时代,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投资预期收益下降。竞争加剧和市场格局的重组使得东盟资本对投资中国更加慎重。

  3、从外部因素来看:

  台湾问题的干扰和“中国威胁论”是影响东盟与中国投资合作的消极因素。东盟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台湾的重点投资对象,东盟地区对台湾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随着东盟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台湾十分重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官方联系并制定了鼓励台湾向东盟发展的“南向政策”,希图以经济促政治,扩大台湾外交空间。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国发展对台官方关系,决不会拿原则做交易。某些东盟国家往往忽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与台湾发生高层官方往来,使双方关系忽冷忽热,缺乏连贯稳定性,阻碍了东盟国家与中国的投资合作发展。东盟与中国投资往来能否发展及发展速度如何,官方高层的推动是关键,成员国与中国官方关系发展良好则投资兴;反之亦然。此外,根源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时引起东盟国家的疑虑,为东盟——中国正常投资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主要是东盟资金流向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己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2002年11月4日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

  (一)、总体特点

  
1. 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1999年中国政府批准的对东盟投资总额为7200万美元。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740个项目,总投资6.5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7%。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857个项目,总投资9.4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8.25%。

  2. 投资领域和投资形式不断拓宽。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此后,中国企业己涉及东盟国家的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投资形式也从直接投资发展到包括技术投资、B。T等多种形式。

  3. 投资在东盟各国分布极不均衡。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泰国、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5国,占投资总额的85%。这当然与这几个国家本身的经济和投资环境以及与中国长年的经贸往来密不可分。

  (二)、存在的问题

  
1、来自东盟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东盟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尤其个别国家社会治安恶化,构成了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的最大的风险。如在印尼,存在着极强的排华情绪;在菲律宾,曾发生过中国工作人员被绑架、抢劫、杀害等事件;尤其是“9·11”事件以来,东南亚地区成为恐怖袭击的重要受害区。

  其次是东盟欠发达国家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政策变化快,税收体系也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差,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尤其是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外汇支付能力弱,使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制约。

  再次,东盟有的国家腐败问题严重,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吃拿卡要”,对外国公司进行刁难和勒索。

  最后,很多中下游国家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企业投资不利。

  2、来自中国国内的问题:

  第一,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重复性和无序竞争。我国在越南的摩托车生产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出口的摩托车散件出现恶性竞争,致使一些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形象和利益受损。

  第二,中国企业缺乏对东盟投资的相关信息,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信息交流也还不够。

  第三,国内企业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短期行为严重。许多国内企业认为东盟4个新成员国比较落后,对商品要求不高,因此大量向其输出积压商品,使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形成中国商品质量差的印象。正如越南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潘玉宝所说:“实事求是地讲,越南人是不太喜欢使用中国产品的,中国企业进入越南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质量。”短期的投资行为(如在柬埔寨大肆炒作地皮)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形象。

  第四,一些中国企业没有制定整体投资战略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投资随意性很大。企业不懂投资运作的基本常识,不了解当地法律和通用语言,建立不起来自己的商品网络,找不到可靠的企业合伙人,甚至出现被合伙人欺骗或敲诈勒索等情况。

  第五,中小企业信贷渠道狭窄,严重阻碍了其对东盟的投资能力。

   三、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发展前景

虽然东盟对中国投资和中国对东盟投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阻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互投资的发展进程,但是,我们认为,更应该看到有利于东盟和中国相互投资的许多积极因素,而且,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我们对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未来发展的总体判断是:相互投资将继续稳步增长;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会呈现明显加快势头,发展速度将高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

  (一)、多种因素促进中国——东盟加大相互投资

  
1. 政治风险相对较低

  经济上的高速发展与政治上的和平稳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也成为各国的共识。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非常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东盟各国也都进入了发展经济的新阶段,纷纷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新世纪发展战略。中国与东盟都意识到,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安定的周边地区环境是必要条件。

  2. 东盟和中国官方关系日益密切,共同推动作用显著

  双方宣布互为战略伙伴,双方领导人之间有多种磋商机制,如“10+1”、“10+3”、APEC等,近几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从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的签订,以及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都为双方的投资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扩大相互投资合作的范围和空间。

  3.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网络优势

  东南亚各国分布着规模庞大的华人网络,这一网络在东盟和中国相互投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华人企业家鉴于市场规模和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仍将把中国大陆作为他们投资的优先考虑对象,而且有可能带动东盟国家的非华人企业家积极来华投资。华人网络的存在使我国去东盟投资的企业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市场并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华人网络还能为我国在当地投资扩展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提供投资信息;另外,海外华人群体既了解东道国的风俗文化,又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所需要的人才。

  4.地理上的邻近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通常都要遵循“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从邻近国家开始,因为对邻近国家的投资可以使经营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中国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直接接壤,与其他东盟国家也是近邻,拥有相互投资的地缘优势。可以说,东盟早已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中国进行了较多的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东盟也将成为中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首选对象。

  (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将呈现明显加快势头

  
从宏观上来讲,中国企业加大对东盟的投资,具有以下战略性的意义:

  1. 抢占市场,获取“先发优势”

  目前,中国已是WTO的成员,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外市场也同样对中国企业张开了欢迎的双臂,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盟中下游国家),中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这些国家也比较容易吸收利用相近的高新技术和支持相应产品的消费。

  2. 缓解资源短缺瓶颈

  中国地大物博,但任何资源,只要一除以13亿人口的基数,就会显得微乎其微(中国耕地和水资源的占有量仅占全球总量的7%,石油和天然气仅占35%)。近几年,外资大量涌入中国,令中国被冠上“世界工厂”的称号,实质却等于把对能源需求极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尤其是石油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其他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当然还是从国内着手,努力降低能耗,节约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外部解决,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尽量将高能耗、高污染、国内严重过剩的行业向外转移;二是分散进口风险,在资源丰富,但自身缺少开发能力的国家,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或者通过直接收购,来获取能源供应的稳定股份。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已经与印尼、缅甸等东盟国家开始了能源方面的投资合作。

  3. 规避贸易壁垒

  由于近几年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状况下显得格外耀眼,但也由此招致了许多国家的非议,使他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多地采取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愈演愈烈的反倾销事件。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出口,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实现进一步拓展出口的目的。

  4. 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己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国内供需失衡的问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把传统的“夕阳”产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来实现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

  5. 直接投资于区域内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便利条件开拓新市场,还可以保持原有市场份额

  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区域内的协同作用加强,原本从区域外进口的产品可能由于区域内关税的减免而从区域内的其他国家进口,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竞争力下降,形成“贸易转移效应”。而如果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则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的好处。

  6. 加强东盟各国的经济及各种纽带,为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可以越过国家之间的藩篱,使资源在国家之间有效配置,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而且其本身又深受东道国的欢迎,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7. 缓解中国经济过“热”的现象

  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民营化程度最高的浙江省目前约有8000亿元民间资本,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资本更是可观。如果能为这些富裕的“资本”找到合适的出路,中国经济恐怕就不会这么“热”了。

  从微观角度来看,扩大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也是势在必行。一方面,国内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过剩,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中,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如何解决过剩生产能力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将日益加深,中国企业不管情愿不情愿,都将面临国际竞争。这种外来压力的挑战必然迫使企业积极投身于全球化浪潮,利用国际资源。而东盟正好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企业的舞台。

(三)、东盟中下游国家是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战略突破口



东盟各国经济实力差别很大。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正好与我国沿海内地的不同区域相互对应,形成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我国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通过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在石油化工、电站工程、电信、输变电、港口机械、有色金属、路桥工程施工等众多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利用自身劳动力相对优势,小规模制造技术也日趋成熟,取得了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这无疑更适宜东盟中下游国家的就业政策。东盟中下游国家普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根据印尼官方数据,今年失业人口将达4270万,而菲律宾去年的失业率则高达114%。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2003年7月发表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建议:“对许多国家来说,与其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不如优先投资到能提供更多工作职位的产业。”所以从东盟一些失业问题严重的国家的角度出发,吸收中国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更有利于其解决经济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二是适应东盟各国的市场需求规模,能从事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并且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三是由于我国生产技术和层次与当地消费需求偏好相吻合,同时小规模技术也比较容易转产,所以有更高的设备运用率。

  其次,东盟中下游国家与中国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可以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加上这些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也适于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比如越南劳工成本较低。而且越南实行6天工作制,全年也只有八个公共假期。

  再有,中国在东盟中下游国家有大量的援助项目,中国企业可以以政府优惠贷款为依托,发展对这些受援国的直接投资,以对外直接投资巩固援助的成果,起到相辅相承的效果。

  最后,根据产业、区位比较优势准则(即早半拍原则),如果甲比乙的发展早半拍,那么乙可能是甲对外投资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好于东盟(尤其好于东盟新成员国),但差距又不是很大,因此,东盟中下游国家是我们比较理想的投资对象。只要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顺势引导,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必将迎来一个较高的增长期。

 

附:

东盟国家来华投资统计

  金额单位:亿美元

 

2003年

截至2003年底

国 家

项目个数

合同外资

实际使用

项目个数

合同外资

实际使用

实际使用%

新加坡

1144

34.2

20.6

l1871

435.7

235.3

72.69

马来西亚

350

9.6

2.5

2888

71.6

30.9

9.55

泰国

194

6.1

l.7

3375

63.2

25.5

7.88

菲律宾

297

5.6

2.2

1945

37.4

16.4

5.1

印度尼西亚

143

6.3

1.5

1079

25.8

12.7

3.9

文莱

l29

2.4

0.5

211

3.9

0.7

0.22

越南

16

0.2

0.03

400

3.9

0.9

0.28

缅甸

13

0.1

0.04

181

2.7

0.6

0.18

束埔寨

14

0.1

0.1

l05

1.3

0.6

0.18

2

0.l

0.。

20

0.4

0.1

0.03

东盟合计

2302

64.7

29.3

22075

645.9

323.7

100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http://www.mofcom.gov.cn

 

2003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统计

  金额单位:万美元

 

2003

截至2003

企业数()

中方投资

企业数()

中方投资

泰国

11

4913.2

245

26384.4

印度尼西亚

6

10311.6

65

16807.0

束埔寨

4

3337.5

65

15840.7

新加坡

16

2622.1

188

9787.5

越南

17

816.6

90

9314.1

缅甸

-

-

38

6614.4

马来西亚

8

319.0

105

3887.9

老挝

2

123.3

20

3786.2

菲律宾

1

50.0

40

1641.0

文莱

-

-

1

45.1

东盟合计

65

22493.2

857

94108.3

数据来源:商务部



  作者:刘曙光 竺彩华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

商务部 研究院 《国际经济合作》 2004年 第12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