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苏金生
关注胶南,你不但会为这座新兴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惊奇,而且更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大企业纷纷落户胶南而称赞。胶南,不仅用她那如诗如画的美丽吸引着你,而且更用她的真诚打动着你。胶南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60亿元,年外贸出口额5.5亿美元。
“胶南现象”令人关注,为此记者专访了胶南市副市长张建国。
大项目促产业集群发展
记者:近年来,胶南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大项目、大企业纷纷落户胶南,你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建国:大项目、大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基础。以大项目、大企业促产业集群发展,是胶南一贯的工作思路。随着青岛市经济重心的战略西移,青岛的大工业产业链必将在西海岸迅速拉长,这个产业链最大的腹地必然在胶南,胶南立足于主动承接青岛“四大产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的辐射,着力实施重大项目招商和企业招商,加强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去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山东(胶南)船舶工业基地,以此为契机,胶南加大了对重大项目的攻关力度。
记者:成效如何?
张建国:新加坡郭兄弟集团投资3亿美元、灵山船业与韩国现代商事合资1亿美元的造船项目相继入驻胶南,法国豪华游艇、韩国三承电装、德国大陆公司与双星轮胎公司合资生产汽车轮胎等重大项目纷至沓来。目前,机械制造、橡胶化工、食品与药物、船舶和汽车零部件四大产业群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带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家,达到41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40家。
记者:据了解,近日,海尔的第13家工业园也落户到了胶南临港产业加工区?
张建国:是的。海尔的落户,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批国内外家电电子配套企业主动前来,寻求合资合作。根据发展需要,我们又在临港区100万平方米机电电子工业厂房的建设和招商上大做文章,力求建设新的青岛家电电子产业基地。同时,我们又加快推进山东省船舶工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青岛西海岸海藻化工和微生态药物研发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挖潜改造,培植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机械制造、橡胶化工、食品与药物、船舶和汽车零部件四大产业群,每年带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使胶南产业集群成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耀眼明珠。
摊子收缩了,步子加快了
记者:针对土地供应紧张、项目落户难度加大的实际,胶南市是怎样另辟蹊径,挖掘潜力的?
张建国:我们在“招商选资”上做文章,不求其多,但求其精,由注重数量向关注质量转变,从众多在谈项目中留下了质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39个内外资大项目。摊子收缩了,招商引资步伐反而加快了。
记者:能否具体的谈一谈?
张建国: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困难,我们把招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上,强力推进以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厂房资源为重点的“二次招商”。二次招商”一开始便显现活力,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既盘活低效利用土地1500亩,闲置厂房16.9万平方米;又有效破解了土地“瓶颈”。我们还开发100万平方米机电电子工业小区“筑巢引凤”,引进温州创业园、德国企业园等投资开发主体,促进了招商开发模式的转型,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记者:有些地区在招商引资中“抓到篮里就是菜”,结果造成产业发展不集中,形不成集群效应,据说这方面胶南解决得不错?
张建国:还在继续实践中,我们首先主要解决了明确产业发展规划的问题。根据现有园区及各乡镇产业发展特点,并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实现产业上的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充分发挥海滨工业园食品加工企业的集聚优势,进一步推进食品项目向海滨工业园集中。充分发挥临港产业加工区以生物科技为龙头的高新科技项目和汽车配件项目扎堆发展的优势,推动高新技术项目、造船和汽车配件项目落户临港区。
记者:解决了规划问题,下一步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
张建国:我们建立了招商资源共享机制。树立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规划全市范围内的招商资源,全体招商人员站在全市的高度,适合本乡镇、本部门的项目就自己做,不适合的就拿到全市的大盘子上,在全市统一调配。
记者:在制度上如何约束和体现?
张建国:主要是健全了利益分配和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专业招商的考核力度。对全市性的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招商引资成果以及关键环节的工作实行重点奖励,对入选“十佳项目”的外资项目进行特殊奖励,以充分调动专业招商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对外经贸工作考核办法,体现资源共享、引导与激励并重原则,根据土地、人才、项目、信息等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科学合理地确定利用外资、外贸出口、机电出口和进口、税收等指标的考核办法、利益分配办法。
记者:德国企业在胶南的投资情况如何?
张建国:实事求是讲,对德招商我们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是可喜的,截至目前,德国在胶南投资的企业有青岛保赫曼医用器材有限公司、青岛新格林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海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总投资1935万美元,实际到位930万美元。其中,德国保赫曼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600万美元,实际到位700万美元。保赫曼作为第一家到胶南投资的德国企业,胶南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不断加大对其服务力度。自1998年到胶南投资以来,企业发展快速稳定,近三年年均出口830万美元以上,已连续两次增资,仅去年就增资800万美元。
用海尔精神,为企业服务
记者:在服务中,胶南市是怎样打破旧的工作模式,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
张建国:我们以市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全市便民行政许可服务网络,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个口受理、一条龙服务”,项目批办进程再度提速。工作中我们提出:“用海尔精神,为企业服务”。在用海尔精神,为海尔服务时,我们仅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海尔胶南工业园的全部入驻手续,受到了海尔人的高度称赞。
记者:在招商引资中,不少地方更加注重前期投入,而忽视了后期服务,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张建国:我们的服务是始终如一。在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服务也是招商”的观念,健全完善了定期座谈走访、24小时联络畅通、突发性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设立了外商热线电话,建立了优化软环境监督管理队伍,加大了外商投诉事件责任追究落实力度,以硬手段治理软环境,对外资企业服务工作落实快、效果好。软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了外商增资,仅去年增资额就达到7576万美元。
记者:如何有效保证各项目标的落实?
张建国:我们主要是健全项目推进目标责任制。按照措施、责任、要求和时限“四明确”原则,逐一制定推进方案,落实推进措施,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加快了项目推进步伐,鲁宏建材、大珠山工业科技等55个项目相继开工,福得味食品、三承电装、欧哈希化学等34个项目竣工投产。新东洋机电项目2004年投产,当年即实现出口1885万美元,使全市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了1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