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炳义 (青岛)
资源整合的差距
港口货源整合上的差距,相近港口争夺货源造成有限货源的分流,是青岛港与南方诸港增幅差距的又一重要原因。
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对区域内的港口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是充分利用区域港口资源,发挥港口群体优势的有效方法。南方各港,不仅有着相当充足的腹地资源,而且在整合港口资源上也有很大力度。国务院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仅仅是个口号,而且采取了七大措施,包括建设上海组合港等重要措施。他们提出了上海组合港的概念,并划定了港口组委会的成员,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进行大跨度地港口资源整合。以上海港实施的“长江战略”为例,他们已经与重庆港合资经营“港九物流”,与武汉港合资经营集装箱码头,与南通港建立了“战略联盟”,并与沿海和沿江其他港口洽谈合作,构建庞大的集装箱内支线网络。与此同时,浙江省正在推进宁波港与舟山港的整合,并逐步实现温州、台州和嘉兴等港资源的整合。江苏省将张家港、常熟港、苏州港三港合一,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配套港口。而在我国北方,天津、大连、青岛三港同处环渤海经济圈,经济腹地接近,甚至重叠交叉,特别是天津港与青岛港在争夺河北、山西、陕西的资源方面竞争更为激烈。在山东省内,日照、烟台、威海等港与青岛港相距甚近,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极力膨胀,势必造成有限货源的大量分流。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日照港同比增长38.8%,威海港增长42.5%,龙口港也增长31%,烟台港集装箱货重增长21.4%。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大项目还未投产运营,远不足以支撑各港吞吐量的迅速增长,而邻近各港又没有科学分工,都在争先上矿石、煤炭、集装箱码头,势必对青岛港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发展后劲的挑战
兄弟港纷纷斥巨资开工建设新项目,而青岛港新建项目不多,港口生产超负荷运转,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港口属于大投入大产出但建设周期较长的产业,按照国际航运界的发展规律,码头使用率达到50%就应建新码头。青岛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29—30%的速度递增,既得益于山东青岛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又得益于码头建设的适度超前。青岛港过去在码头硬件建设上确有一定优势,一是大码头建设比较早,基本上是在“八五”和“九五”十年时间连续建成投产的,形成了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虽然周边其他港口都在赶超,但码头建设周期比较长,短期内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能力;二是青岛港的大码头优势不是单打一,而是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五大核心竞争力都具备,具有比较强的集群效益和综合实力。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说,青岛港拥有中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最大的原油码头、最大的矿石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散粮码头。然而这些年,随着《港口法》《港口经营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出台,为外资、民资等各路资金进入码头建设吃了“定心丸”,港口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又决定了我国港口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属于高盈利行业。因此,大家都把港口码头看做是投资的“香饽饽”,掀起了新一轮港口投资热。加以,我国在港口发展上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基本上是各路诸候风起云涌,都在为做大做强而大兴土木。上海斥资1000多亿元建设大小洋山深水新港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天津港投资540亿元建设12个港口项目和22个港外配套工程,港区面积由3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目标是建设世界级一流大港。大连港近两年的建设投资超过60亿,目前,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3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已投产使用,大窑湾二、三期集装箱码头、大连湾杂货码头、航道扩建工程、北良港区粮食综合物流园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并提出2010年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达到1000万标准箱的奋斗目标。仅已投产的大项目,就一举改变了北方港口的运输市场格局。目前,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业务已经覆盖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七大炼油厂。30万吨级矿石码头以其价格优势和快捷的运输方式,吸引了鞍钢等东北钢铁企业把六成的进口矿石业务转移到了大连港,原来从青岛港中转的东三省货物将直接从大连港进出。宁波港投入200多亿元推进“二次创业”,到2007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万标准箱;到2010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准箱。日照港“十五”期间投资54亿元,2005年末将拥有生产泊位39个,年通过能力8000万,力争到2007年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十一五”期间,计划再投资87亿元,建成投产10个泊位,再新增通过能力1亿吨,预计到2020年拥有生产泊位50个,年通过能力2亿吨,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油品、集装箱为主,兼顾其他散杂货的综合性大港。兄弟港口的码头泊位建设,已经或正在使青岛港原先的几个“全国最大”矮化成“第二”或“第三”,基础设施优势风光不再。青岛港在前湾集装箱三期工程之后再没有什么大项目,集装箱四期的岸线还未落实,新建30万吨级油码头工程至今未获批准。目前青岛港生产处于超荷运转的状态,总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设计能力50%以上。虽不能说是“潜力挖光”,但可再挖掘的潜力毕竟有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急需注入新的项目赋予新的活力。
政府智慧之突破
如今港口已经政企分开,港口发展好象就是港务集团自己的事了。窃以为不然。港口不同于一般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的大企业集团。港口不仅是港口城市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结合点,是承载和发展城市经济的关节点,而且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窗口和辐射源,是城市和地区联结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世界贸易货物的90%要通过海上运输,山东和青岛80%以上的对外贸易要通过海港来实现。港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一般即在20%以上,港口经济所产生的衍生行业就能创造1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不论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港口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依靠港务集团市场成功运作来发展港口的同时,强势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支持港口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政策市政府可以赋予,有些事情如港口资源整合等则需要省政府直接协调才能实现。
中央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大连港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当然,国际航运中心不是靠一纸红头文件就能建设成的,它要靠实力来打造,靠竞争来实现。然而,政府支持,舆论造势也很重要。辽宁省、大连市党政领导都非常善于借势、造势。2003年11月份大连市政府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合召开了有120多人参加的大型论坛,从北京请来要人和专家,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到会。2004年11月份,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大连召开了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工作会议,提出要集全省智慧,举全省之力,加快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讨论了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随后,大连市委书记和市长又来到大连港,具体研究加快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市委书记孙春兰强调,大连港集团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和“旗舰”,市委、市政府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全力支持大连港集团的改革与发展,把大连港集团做大做强。青岛市政府也曾下达了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实施意见,并将责任分工落实到部门。借鉴辽宁省、大连市的作法,山东省、青岛市是否应当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和舆论造势的力度,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呢!
自由港的召唤
纵观世界上凡是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无不实行自由港政策。因为,只有真正做到“境内关外”和按国际惯例办事,真正做到货物“进区视同出口”,进区货物可以免税存放,并可开展拆拼箱和出口加工业务,过境和转口贸易的货物可以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境外投资者可将区内经营获得的利润自由汇出境外,……才能拓展港口功能,吸引国际航线,发展国际中转。2004年8月份,在国务院批准上海“区港联动”试点后,相继批准青岛、大连、天津、张家港、宁波、厦门、深圳等保税区实行“区港联动”,青岛保税区向自由港区转型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不久,青岛保税区又和香港招商局合作,签订了前湾招商码头和国际物流园区项目协议,使区港联动有了基础性项目依托。可是,不料想,正当我们还在就“区港联动”论区港联动的时候,去年年底,上海已经把正在建设的大小洋山港正式申报为“保税港”,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经过海关总署、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和发改委联合考察后,现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与此同时,大连也决定将大孤山半岛63平方公里建成保税港区,张家港决定建立43平方公里的保税港区。这是极大的思想解放,又将对外开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第一,它已经大大超越了“区港联动”试点的范围,所谓“保税港”实质上就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港”;第二,它已经大大超出了保税区和物流园区的概念,把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三个功能区集成为一,形成了“保税港”的新概念;第三,它已经大大超越了原来保税区几平方公里的面积,形成了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较大范围。相比青岛市,“区港联动”还局限于保税区自身,仅限于一平方公里的小区域,功能上局限于物流园区的单一功能,范围上青岛港前湾港区和空港区均享受不到保税政策。自由港的梦我们青岛人已经做了十几年,现在又碰上了建设保税港的新机遇。上次“区港联动”的机遇抓得好,这次也应抓住新的机遇进行新的政策推动和机制创新。摆脱增幅下滑是当务之急,申报建设保税港区是百年大计。
作者系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青岛智林经济文化专家咨询中心总裁。
|